现代诗吧 关注:130,883贴子:1,445,545
  • 1回复贴,共1

诗歌不仅是个人的产物,更是时代的产物,鲁藜诗歌《泥土》读后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泥土
文/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赏析
今天分享的诗是前辈诗人鲁藜的《泥土》,这首诗只有简短的四句,却饱含深意。这不仅是诗人的自勉,更是被许多人当成座右铭。而在上世纪50年代时,诗人遭受迫害,因为此诗被扣上了“卑微主义”的帽子,这显然是莫须有的误解,只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即使是这样,诗歌依然被人们欣赏。由此可见,是金子,总是放光芒,永远不会被埋没。而诗人却说,不要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这似乎有点矛盾,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确实不一样。下面,深入诗歌探讨一番。
这首诗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先来看第一节,从情绪的角度来看,显得有些消极,珍珠是光彩夺目的象征,却怕被埋没,这很可能是妒贤嫉能的小人作怪,才令诗人有如此担忧和痛苦。这或许是时代某种局限性的体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少,甚至接近消失。当然,自己不把自己当珍珠,这是好的,是谦虚,主动自降身价,更显品格之高,人格之魅力。但是,被别人当珍珠,那又是另一种体验了,也就没有被埋没的痛苦了。
所以,这两句要放在历史的背景来看待,或许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恶劣些,才有如此想法。而现在,人们有个0能说成1,有个1能说成10,有个10能说成100…….这和诗人的境界完全是两回事。时代不同,人们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是,归根结底来说,学会主动隐藏自己,是避免灾殃的有效方式。当一个人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少不了被众人围观,人多嘴杂,就容易出事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诗人所说的痛苦。
第二节,诗人给出了避免痛苦的方案,那就是把自己当作泥土,放下身段,为人民服务,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和人民打成一片,这样就不会有祸害。这依然要从历史的背景来看这两句话。或许当时的人们思想单纯些,只要不脱离群众,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的血脉联系,就不会有危险出现。而现在,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变和加剧,适用于以前的观点,放到现在不一定管用,或许还有潜在的危机。这样的解读或许过于悲观,但是也不无道理,血泪教训是有的。所以,还是要学会适时隐藏自己,才是最保险的。
这首诗,从个人发展来看,有一定的思想性,但是,也不能一味守旧,而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应对新的挑战。珍珠和泥土本身没有问题,是对待珍珠和泥土的人的态度问题。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那么,只须取悦喜欢和欣赏自己的人就可以了。同时,也要学会筛选同行之人,学会隐身,遭受痛苦的概率也会降低很多。您说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


IP属地:湖北1楼2025-02-17 21:02回复
    珍珠观为怀才不遇感,
    泥土者有孺子牛品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18 1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