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许多地方都没有政府铺设的自来水总管,因此老百姓只好自己来。比如,我们的公寓楼混凝土水箱,泵的是地下水,不需要交水费。印度到处可见水塔,而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有大水桶——电力没有保障,不建水塔的话,断电就意味着断水。在一些老城区,你会看到如迷宫般错综复杂的水管,就跟他们自己拉的电线一样乱。假如住的是贫民窟或者老式的瓦房,不具备在屋顶装大水桶的条件,那就得每天定时定点去取水。对这些地方的居民而言,用水是个很大的问题,经常能看到印度的家庭妇女拎着瓶瓶罐罐排队打水。我只在果阿、西姆拉这些城镇见过水表。
如果留心的话,你会发现印度大多数地方的街头几乎找不到消防栓,不然穷人肯定会偷消防栓里的水。加尔各答这个城市是当年英国人规则建设的,街头有公共水井和消防栓,于是这些地方就成了老百姓洗漱的地方,甚至还有人洗车。
印度的电力供应也是个问题,印度的人均用电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所在的哥印拜陀是印度南部的一座工业城市,但停电也是家常便饭,每次刮大风、下大雨必停电。即便是德里这样的大城市,每天也会有许多次“闪断”。
基建落后造成的问题,不仅限于水煤电,还有社区排污和垃圾回收的问题。我所居住的社区,生活污水直排与路边半开放式的水沟里。水沟里面的黢黑黢黑的,看不出有流动性,高温天气下会散发出一股臭味,常常能见到老鼠在里面钻来钻去,鸡啊狗啊有时候也会在里面觅食。住在地漏的人家,出门就是这样一条臭水沟,有些地方塔了几块石板。使用这种开放式的排水沟,是为了方便清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环卫工清理沟底的淤积物。社区的小水沟一直延伸到主路,排进主路边。至于这条大水沟最后通向哪里,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这里虽然名义上算是城市,但其实就是过去的乡村发展起来的,不断地拆旧建新,从未有过管网改造。缺乏集中式的污水处理系统,自然指望不上厕所排泄物的统一处理,所以盖房子是需要在地下挖一个化粪池。每家底下都有一个化粪池,市政会定期来抽粪。抽粪车也很有特色,是普通货车改造的,在货车车斗里面放一个大塑料桶,再加个泵就成了。
印度为了避免污染问题,很多地方都明令禁塑,有些地方整个区域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取而代之的是报纸、香蕉叶、一次性餐巾纸、一次性陶器等。印度街头小吃种类繁多,他们倒是真的可以做到不用塑料餐具:花生之类的炒货干活,用报纸包;烧面之类的会给你一个单面防水的纸盘子;奶茶、酸奶会用一次性的陶杯或纸杯来装;果汁则用玻璃瓶装,喝完归还,就连吸管都是纸质的……据说印度和日本是世界上仅有的大街上没有垃圾桶的两个国家,日本的干净程度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印度怎么样大家也看到了。
一次性塑料制品确实可以禁用,但问题是阻止不了各种包装食品食用塑料包装,这无疑是一种刚需。扔垃圾也是刚需,垃圾桶的缺失直接造成乱扔垃圾的现象在印度司空见惯。部分卖冰激凌的小店门口会放一个破盒子或破桶,用来收集冰激凌包装纸;一些旅游景点附近偶尔能看到一两个垃圾桶,其他地方要找垃圾桶着实不容易。有时候在外面找不到扔垃圾的地方,又做不到像印度人那样心安理得地乱扔垃圾,我常常把垃圾带回家。
我们的社区也没有垃圾箱,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都有人来收两次垃圾,一次收厨余垃圾,一次收干垃圾。收厨余垃圾的是一辆哇啦哇啦放着广播的垃圾车,每人带着一个黑色的盆挨家挨户收集厨余垃圾,然后倒到垃圾场车里。她们会检视厨余垃圾里里面是否混有塑料、纸张,因此我估计这些垃圾会被拉去堆肥。这种检视还挺严格的。我有一次吃完梭子蟹把蟹壳放在厨余垃圾里,结果她们跟我说蟹壳算干垃圾。除了垃圾之外,她们还会步行前往那些垃圾车开不进去的地方。
收干垃圾的也是两个环卫女工,推着一个小车,一路走一路吹哨子,挨家挨户回收,也会顺便捡一些路边的垃圾。她们收垃圾没有固定的时间和路线,毫无规律可循。我每天早上得竖着尔多听哨声,通过哨声来判断她们的方位和远近。
这种社区垃圾回收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印度的一个缩影——理念是先进的,方法是落后的,效率是地下的。这些环卫工虽然拿着政府工资,仍然要从住户这里定期收取“茶水钱”,一个月大概几块钱,给多给少没有标准,逢年过节还需要额外给。不给的话,她们就不打扫你门口的垃圾。这钱对她们来说是非法收入,但由于平摊到家家户户后非常少,社区就默许了——这种情况在印度社会非常普遍。
摘自《在印度看印度》 贵州人民出版社
如果留心的话,你会发现印度大多数地方的街头几乎找不到消防栓,不然穷人肯定会偷消防栓里的水。加尔各答这个城市是当年英国人规则建设的,街头有公共水井和消防栓,于是这些地方就成了老百姓洗漱的地方,甚至还有人洗车。
印度的电力供应也是个问题,印度的人均用电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所在的哥印拜陀是印度南部的一座工业城市,但停电也是家常便饭,每次刮大风、下大雨必停电。即便是德里这样的大城市,每天也会有许多次“闪断”。
基建落后造成的问题,不仅限于水煤电,还有社区排污和垃圾回收的问题。我所居住的社区,生活污水直排与路边半开放式的水沟里。水沟里面的黢黑黢黑的,看不出有流动性,高温天气下会散发出一股臭味,常常能见到老鼠在里面钻来钻去,鸡啊狗啊有时候也会在里面觅食。住在地漏的人家,出门就是这样一条臭水沟,有些地方塔了几块石板。使用这种开放式的排水沟,是为了方便清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环卫工清理沟底的淤积物。社区的小水沟一直延伸到主路,排进主路边。至于这条大水沟最后通向哪里,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这里虽然名义上算是城市,但其实就是过去的乡村发展起来的,不断地拆旧建新,从未有过管网改造。缺乏集中式的污水处理系统,自然指望不上厕所排泄物的统一处理,所以盖房子是需要在地下挖一个化粪池。每家底下都有一个化粪池,市政会定期来抽粪。抽粪车也很有特色,是普通货车改造的,在货车车斗里面放一个大塑料桶,再加个泵就成了。
印度为了避免污染问题,很多地方都明令禁塑,有些地方整个区域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取而代之的是报纸、香蕉叶、一次性餐巾纸、一次性陶器等。印度街头小吃种类繁多,他们倒是真的可以做到不用塑料餐具:花生之类的炒货干活,用报纸包;烧面之类的会给你一个单面防水的纸盘子;奶茶、酸奶会用一次性的陶杯或纸杯来装;果汁则用玻璃瓶装,喝完归还,就连吸管都是纸质的……据说印度和日本是世界上仅有的大街上没有垃圾桶的两个国家,日本的干净程度大家有目共睹,然而印度怎么样大家也看到了。
一次性塑料制品确实可以禁用,但问题是阻止不了各种包装食品食用塑料包装,这无疑是一种刚需。扔垃圾也是刚需,垃圾桶的缺失直接造成乱扔垃圾的现象在印度司空见惯。部分卖冰激凌的小店门口会放一个破盒子或破桶,用来收集冰激凌包装纸;一些旅游景点附近偶尔能看到一两个垃圾桶,其他地方要找垃圾桶着实不容易。有时候在外面找不到扔垃圾的地方,又做不到像印度人那样心安理得地乱扔垃圾,我常常把垃圾带回家。
我们的社区也没有垃圾箱,每个工作日的早上都有人来收两次垃圾,一次收厨余垃圾,一次收干垃圾。收厨余垃圾的是一辆哇啦哇啦放着广播的垃圾车,每人带着一个黑色的盆挨家挨户收集厨余垃圾,然后倒到垃圾场车里。她们会检视厨余垃圾里里面是否混有塑料、纸张,因此我估计这些垃圾会被拉去堆肥。这种检视还挺严格的。我有一次吃完梭子蟹把蟹壳放在厨余垃圾里,结果她们跟我说蟹壳算干垃圾。除了垃圾之外,她们还会步行前往那些垃圾车开不进去的地方。
收干垃圾的也是两个环卫女工,推着一个小车,一路走一路吹哨子,挨家挨户回收,也会顺便捡一些路边的垃圾。她们收垃圾没有固定的时间和路线,毫无规律可循。我每天早上得竖着尔多听哨声,通过哨声来判断她们的方位和远近。
这种社区垃圾回收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印度的一个缩影——理念是先进的,方法是落后的,效率是地下的。这些环卫工虽然拿着政府工资,仍然要从住户这里定期收取“茶水钱”,一个月大概几块钱,给多给少没有标准,逢年过节还需要额外给。不给的话,她们就不打扫你门口的垃圾。这钱对她们来说是非法收入,但由于平摊到家家户户后非常少,社区就默许了——这种情况在印度社会非常普遍。
摘自《在印度看印度》 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