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967贴子:3,013,916
  • 9回复贴,共1

详解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详细解释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5-02-20 09:53回复
    声明:此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详细解释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上等的品德是广泛施行仁政,这里认为仁政就是治理(邦国)采用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等级低下的品德是大范围违背了以仁政治理邦国方略。这里认为没有施行仁政。上等的品德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对邦国进行治理所以微小的事情也要治理;等级低下的品德不去治理然而卿大夫的封地需要进行治理。上等有仁德的人治理诸侯国微小的事情也要治理。用上等的合乎正义的行为治理诸侯国卿大夫的封地也要进行治理。崇尚用祭神祀祖治理邦国就没有什么神灵响应了;就要捋起袖子露出手臂抛弃祭神祀祖用品了。这些祭神祀祖的方式,是尽心竭力、实践诺言的初心淡薄了,然后邦国无秩序、混乱就开始了;前文记载的思想意识是用好的政治措施治国是精华,这样(采用祭神祀祖的方式)愚昧治国就开始了。所以有作为的男子对治理邦国好的政治措施要注重并且不处理那些应该淡薄对待的事情,治理要符合邦国实际并且不处理那些浮华的事情,所以舍弃那个应淡薄对待的事情采取这个治理邦国好的政治措施。
    详细注释如下,欢迎有识之士指正: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5-02-20 09:56
    回复
      2025-08-03 11:52: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原文】上⑴德⑵不⑶德⑷,是⑸以⑹有⑺德⑵。下⑻德⑵不⑶失⑼德⑵,是以无德⑵。
      译文:上等的品德是广泛施行仁政,这里认为仁政就是治理(邦国)采用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等级低下的品德是大范围违背了以仁政治理邦国方略。这里认为没有施行仁政。
      注释:⑴“上”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战国策·秦策》:“上客从赵来。”
      ⑵“德”道德;品德。《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⑶“不”通“丕”。大。《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大:副词。表程度高或范围广。《孟子·滕文公上》:“陈相见许行而大悦。”)
      ⑷“德”善行;仁爱;仁政(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
      ⑸“是”代词。此,这;这里。《诗·大雅·崧高》:“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⑹“以”认为……是……。《史记·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⑺“有”为。治理。汉蔡邕《文烈侯杨公碑》:“﹝公﹞兼通五典,周览篇籍,以为尚书帝王之壮士,有国之大本也。”
      ⑻“下”等级低下,质量差。《吕氏春秋·贵生》:“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5-02-20 09:58
      收起回复
        原文:上⑴德⑵无⑶为⑷而⑸无⑹以⑺为⑷;下⑻德⑼无⑽为⑾而⑿有⒀以⒀为⒁。
        译文:上等的品德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对邦国进行治理所以微小的事情也要治理;等级低下的品德不去治理然而卿大夫的封地需要进行治理。
        注释:⑴“上”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战国策·秦策》:“上客从赵来。”
        ⑵“德”道德;品德。《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⑶“无”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汉书·高后纪》:“无少长皆斩之。”
        ⑷“为”治理。《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⑸“而”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⑹“无”微小。《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扬我高祖之休命。(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不意陛下乃发盛意,开国备锡,以贶愚臣,地比齐鲁,礼同藩王,非臣无功所宜膺据。卢弼集解引赵一清曰;无,微也;无功,谓微功也。)
        ⑺“以”要……做(作)……。《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⑻“下”等级低下,质量差。《吕氏春秋·贵生》:“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⑼“德”道德;品德。《论语·述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⑽“无””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
        ⑾“为”治理。《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⑿“而”表转折。犹然而,却。《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⒀“有”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康熙字典》释“有”。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尔雅·释诂》:“寀、寮,官也。” 郭璞注:“官地为寀。”
        ⒀“以”要……做(作)……。《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⒁“为”治理。《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5-02-20 10:00
        回复
          原文:上⑴仁⑵为⑶之⑷而⑸无⑹以⑺为⑶。上⑴义⑻为⑶之⑷而⑸有⑼以⑺为⑶。
          译文:上等有仁德的人治理诸侯国微小的事情也要治理。用上等的合乎正义的行为治理诸侯国卿大夫的封地也要进行治理。
          注释:⑴“上”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战国策·秦策》:“上客从赵来。”
          ⑵“仁”旧指有仁德的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⑶“为”治理。《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⑷“之”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⑸“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⑹“无”微小。《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扬我高祖之休命。(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不意陛下乃发盛意,开国备锡,以贶愚臣,地比齐鲁,礼同藩王,非臣无功所宜膺据。卢弼集解引赵一清曰;无,微也;无功,谓微功也。)
          ⑺“以”要……做(作)……。《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⑻“义”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⑼“有”古代卿大夫的封地。《康熙字典》释“有”。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尔雅·释诂》:“寀、寮,官也。” 郭璞注:“官地为寀。”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5-02-20 10:02
          回复
            原文:上⑴礼⑵为⑶之⑷而⑸莫⑹之⑷应⑺,则⑻攘⑼臂⑽而⑾扔⑿之⑷。
            译文:崇尚用祭神祀祖治理邦国就没有什么神灵响应了;就要捋起袖子露出手臂抛弃祭神祀祖用品了。
            注释:⑴“上”崇尚,提倡。《史记·平津侯主父传》:“上笃厚。”
            ⑵“礼”祭神祀祖。《仪礼·觐礼》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
            ⑶“为”治理。《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⑷“之”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⑸“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⑹“莫”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⑺“应”响应。《史记·吕太后本纪》朱虚侯欲从中与大臣为应。
            ⑻“则”即;就。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荀子·荣辱》:“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
            ⑼“攘”捋luō(捋袖子露出手臂);揎xuān。三国 魏·曹植·《洛神赋》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⑽“臂”胳膊。《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孙丁授公辔而射之,贯臂。
            ⑾“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⑿“扔”丢掉;抛弃。《红楼梦》第十四回:“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息,别把老脸面扔了。”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5-02-20 10:04
            回复
              原文:⑴故失⑵道⑶而⑷后⑸德⑹,失德而后仁⑺,失仁而后义⑻,失义而后礼⑼。
              译文:因此找不着治国政治措施诸侯就用仁政治理邦国;找不着仁政诸侯就用有仁德的人治理邦国,找不着有仁德的人诸侯就用合乎正义的行为治理邦国,找不着合乎正义的行为诸侯就用祭神祀祖的方式治理邦国。
              注释:⑴“故”所以;因此。《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⑵“失”迷失;找不着。《庄子·天地》:“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⑶“道”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左传·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
              ⑷“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⑸“后”古代指列国诸侯。《书·舜典》肆觐东后。
              ⑹“德”善行;仁爱;仁政(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
              ⑺“仁”旧指有仁德的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⑻“义”合乎正义的行为和事情。《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⑼“礼”祭神祀祖。《仪礼·觐礼》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5-02-20 10:06
              回复
                原文:夫⑴礼⑵者⑶,忠⑷信⑸之薄⑹,而⑺乱⑻之首⑼。前⑽识⑾者,道⑿之⒃华⒀,而⒁愚⒂之⒃首⑼。
                译文:这些祭神祀祖的方式,是尽心竭力、实践诺言的初心淡薄了,然后邦国无秩序、混乱就开始了;前文记载的思想意识是用好的政治措施治国是精华,这样(采用祭神祀祖的方式)愚昧治国就开始了。
                注释:⑴“夫”表示近指。这;这个;这些。《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⑵“禮”敬神。谓事神致福。《仪礼·觐礼》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
                ⑶“者”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组成名词短语,表示…的,…的人,…的事物。《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⑷“忠”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左传·成公九年》无私,忠也。
                ⑸“信”守信用;实践诺言。《左传·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⑹“薄”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诗·小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⑺“而”连词。表示承接。犹就;然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⑻“乱”无秩序;混乱。《逸周书·武称》岠险伐夷,并小夺乱。
                ⑼“首”开端;首先。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昔周公咏文王之德而作《清庙》,建为颂首。
                ⑽“前”与“后”相对,谓正面的或位次在头里的。《书·顾命》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⑾“识”思想意识。《后汉书·马融传论》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⑿“道”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左传·成公十二年》:“天下有道,则公侯能为民干城,而制其腹心,乱则反之。”
                ⒀“华”精华。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⒁“而”这样。《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⒂“愚”愚昧;愚笨。《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⒃“之”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5-02-20 10:15
                回复
                  2025-08-03 11:46:4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原文:是以⑴大丈夫⑵处⑶其⑷厚⑸,⑹不居其⑺薄,处其实⑻,不居其华⑼。故⑽去⑾彼⑿取⒀此⒁。
                  译文:所以有作为的男子对治理邦国好的政治措施要注重并且不处理那些应该淡薄对待的事情,治理要符合邦国实际并且不处理那些浮华的事情,所以舍弃那个应淡薄对待的事情采取这个治理邦国好的政治措施。
                  注释:⑴“是以”所以;因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⑵“大丈夫”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⑶“居”治理;处理。《逸周书·作雒》士居国家,得以诸公大夫。
                  ⑷“其”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⑸“厚”注重。《礼记·曲礼上》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⑹“而”表示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并且,有时也可不译。《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⑺“其”代词。这(种),那,其中的。《汉书·苏武传》:“虞常等七十馀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⑻“实”实际;事实。《易·既济》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
                  ⑼“华”浮华(讲究表面华丽或阔气而不顾实效)。《庄子·列御寇》从事华辞,以支为旨。
                  ⑽“故”连词。所以;因此。《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⑾“去”抛弃;舍弃。《孟子·告子下》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⑿“彼”指示代词。那;那个;那里。“此”的对称。《易·小过》公弋取彼在穴。
                  ⒀“取”采取,择取。《老子·七十二章》:“是以圣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⒁“此”这;这个。与“彼”相对。《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IP属地:辽宁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5-02-20 1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