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吧 关注:19,506贴子:73,922
  • 0回复贴,共1

怎样的佛号才能产生往生的力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怎样的佛号才能产生往生的力量
我想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说我们学佛以后,每天这样拜佛念佛,到底有什么效果?也就是说,到底佛菩萨的加持力是不是真的存在?还是我们拜佛只是借事显理,假借这个拜佛的因缘来开显自性而已?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很难讲!
佛菩萨到底对你有没有加持力,这个看你心中的祈求,跟你的信心和愿望有关系。如果你不相信佛菩萨的存在,那佛菩萨对你等于是不存在,就等于是没有。你完全不相信佛菩萨有加持力,而且你心中也没有任何希望,那佛菩萨法身不可思议的大慈悲的加持力对你来说是完全没有。
如果你“深信诸佛皆充满”,你深信佛菩萨的法身是无所不在的,佛菩萨的色身虽然灭度了,但是他留在法界当中那种大慈悲的本愿功德是存在的,而且你也至诚地向他祈求,那佛菩萨对你的加持力是存在的。
所以,佛菩萨的加持力,我们看这个地方的道理,是因人而异的。因人而异,这个地方我们可以从两层来说明。
如果你念佛菩萨的圣号只是一念的信心,但是你没有太大的希望——你刚好身体痛、肚子痛,或者遇到了没办法处理的灾难,就很至诚地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欸,感应道交,把你这个灾难消灭。
《阿弥陀经》也提到这个观念,就是我们以一念的信心来忆念十方诸佛的名号,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也就是说,我们依止信心来忆念佛菩萨的圣号,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加持。
但是,如果你只是信心,你不能往生,你一定要加上发愿。你能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强调:往生的观念是一种愿望。你念这句佛号,你是真的有一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的愿望来念佛,这个佛号才能够产生往生的力量。否则,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只是一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净界法师
-------
一位老居士的濒死体验
(转)
二〇一一年年底,我在杭州某寺院做义工,经常听老居士们讲念佛感应故事,多数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其中一位老居士的故事尤其令我震撼。
记得她姓郑,在那座寺院常住念佛已有几年,从建寺之初就一直发心供养布施,非常虔诚。当时这位郑老居士已年近八十,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每次谈起自己这段濒死体验,她都激动万分。
寺院初建时,郑居士还住在自己家,那天,老伴在书房练字,郑居士则在卧室收拾衣物。她陡然感到天旋地转,整个屋子都在快速飞旋,一下子身体失重无法站立,踉跄着倒在了床上。紧接着是疼痛,全身毛孔犹如千万根针扎般透骨地疼痛,她痛苦地呼救。
老伴闻声赶来,见她倒在床上扭曲痛苦的模样,急忙上前探视,奔走时不免带起一阵风……
“我老伴跑过来带起的那点风,就像锋利的刀片刮着我的皮肉,痛得我咧!”郑居士心有余悸地回忆道:“我看过佛教的临终须知,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让他碰到我,看他凑过来,吓得我直喊‘别过来,别碰床’!”老伴急得手足无措,想打电话找救护车,但也被郑居士喝止了。
那时,郑居士心知不妙,意识到自己可能大限已到,但还没来得及害怕,一闪念却想起曾发愿要给寺院盖大殿的钱还没有捐,而且由于是瞒着老伴存的私房钱,之前并没有向家人交代,顿时懊丧起来。
正在她愁苦万分之时,蓦地瞥见窗户外飞进来一串什么东西,黑乎乎的,她感觉这串东西来者不善,可此时人却如痴如呆,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旋转着向自己直扑过来……就在这紧要关头,耳边倏地响起一个声音:“什么都不要想了,赶快念佛!”
郑居士如梦初醒,赶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急切地呼喊起佛号。一说到此处,她更激动不已,手指着耳朵急声说:“那个声音就在我右耳边,听得清清楚楚!很急切,很威严。”重述着那天的情景,她感激得眼泪都要流下来,问我们说:“会不会是护法?是护法来提醒我念佛吧!”
听者也都啧啧称奇,声声感叹,因为这个声音的慈悲提醒,她才想起了念佛,因为念佛,她才逃过了一劫。大家也感慨,临终念佛可以渡险啊!平时培养念佛的愿力十分要紧啊!
郑居士继续说,自己只念了几声佛号,那串黑家伙便消失不见了,她的心瞬间安稳下来,继续念佛。也不知过了多久,疼痛感渐渐止息,房子也不再旋转了,死亡仿佛酷夏里的一场疾风骤雨,来去倏忽,她就这样死里逃生了。
我之前在佛教经典中见过类似关于临终情景的描述,比如《正法念处经》中讲道:“或以天眼见命终时,刀风皆动,皮肉筋骨脂髓精血,一切解截,……如千炎刀,而刺其身,十六分中犹不及一。”
又如:“或以天眼见命终时,风不调顺,遍身诸节,及一切脉,一切筋中,一切枝骨,一切毛孔,一切肉中,一切骨中,一切髓中,如烧炎针,遍于身中,来逼人身,如百千炎针皆刺其身,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造作了恶业,临命终时,身体会像被风刀割截,全身骨肉毛孔如被烧红的火针遍刺,苦痛逼迫难以忍受。这是四大分离时风大分散的特征,每个人由于生前造作的善恶业力的不同,临终出现的境界也会各有差异。
虽说在佛经里见过对人临终情景的描述,但见到活生生的一个人就坐在我面前,讲述发生在她身上与经中描述几无二致的濒死体验,这还是头一回。我心中的震动不言而喻,震动之余却也有极大感动:此生死之事,若非学佛,从何得知?若非学佛,如何未雨绸缪?若非学佛,我们不过是在世间汲汲营营、醉生梦死的尘埃,随业风飘浮而已!如果不是念佛,我们又如何出得生死呢?
此事过去已有九年时光,此间我一直有把它记录下来的愿望。二〇一三年再回那座寺院的时候,还幸运地寻到了郑老居士,又请她讲述了一遍,但奈何没有及时笔录,此后又无再见的因缘。今将此事加以记录,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最后,就以古德的两句偈言作为文章结尾吧,因为此时没有任何语言比它更能代表我的心情——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净土》2019年第5期 文/张醒
------
这种人不叫有净土
大安法师
悠悠泛泛,对生死心不切。有点时间就念一念,没有时间——或者有很多理由为自己开脱:今天身体不好啦,就不念了;明天身体很好了,还有更重要的事业要做。他不是把这个佛号、念佛求生净土摆在他生命的第一位,叫敷衍故事。还有一种,虽然念佛的行持也算精进,口里念着佛号也想求往生,但内心的念头对五欲六尘、对家亲眷属的这种牵挂、这种爱恋占上风,这也不能说有净土。
或者他念佛不是赋予它求往生成佛度众生的真实目标,而是念佛求来生生到富贵之家享五欲的快乐。印祖讲这些都是很有普遍意义的,信众里面——有时候我们看一些女居士念佛:“求什么?”“啊,做女人太苦了,我下一辈子想做一个男人。”念佛求做个男人,哎,这种例子在古往今来很多。
我们知道宋代有一位大文豪——跟苏东坡都齐名的——黄庭坚,又叫黄山谷,他就是这种类型,他的上一辈子就是一个女居士。他二十几岁就做了进士,26岁那一年做官的时候,他有一天中午午休,好像听到有人呼唤他的名字,他在梦中就随着那个声音过去,看到一个房子,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在呼唤人的名字来吃一碗面——芹菜炸酱面。哎,里面他都梦见很清楚,他都跟着进去吃了一碗面再回,梦就醒了,口里都有那个芹菜面的味道。他以为是做梦,也就算了;第二天中午,这种梦境又重新出现了,他就很奇怪。
他醒过来就循着那个路,这个路就好像梦里出现的路,慢慢走,还真的看到了一个屋子,看到一个老太太,看到里面有一个年轻女人的像,面前摆着那个面。哎,他就问起来,说:“你这个在叫什么?”她说:“我在叫我女儿的名字。”她的女儿是没有出嫁的,就陪着她的母亲,孝顺她的母亲,就在家里诵《华严经》,诵《法华经》,看很多书,是一个居士。
26岁那一年生病去世了,那位女儿临死之前还对母亲说:“我一定会回来报答您的恩德。”所以这个老太太每年在她女儿的祭日——死亡之日,就会设祭呀。她生前爱吃的就是芹菜面,就拿这个芹菜炸酱面来祭祀她的女儿。这一看,这个黄庭坚觉得这个环境很熟悉,他说:“你能不能带我到你女儿房间看看?”这个老人说好,就把房间打开,这一看,这个黄庭坚就更熟悉了——这个环境。
里面这个设备很简单啰,但是有一个大柜子,大柜子锁上了,这个黄庭坚就问老太太:“你这个柜子里面是什么呀?”老太太说:“这是我女儿读的书,都在里面。”他说:“能不能我看看?”老太太说:“好哇,但是这个钥匙一下子想不起来了。”这黄庭坚就帮她想,黄庭坚说:“哦,这个钥匙……”钥匙大概放在什么什么地方,黄庭坚说出来了。
这个老太太果然就在他说的地方找到了钥匙。找到钥匙,这个黄庭坚把柜门打开,哎呀,再看这个她读的书、写的文章,大吃一惊,就是黄庭坚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的几篇文稿都在柜子里面——他考试的几篇文稿就是一字不漏的都在里面。他才相信,他就是这个老太太的女儿,就赶紧跪下来,把她迎到衙门里面去供养,黄庭坚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这个黄庭坚,你看他前世是一个女居士,一生念《法华经》,然后她求什么?求下一辈子能够做男人,能够成为一个文人。你看,等下一辈子还真的实现了,成了大名鼎鼎的黄山谷——黄庭坚。所以这就叫“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这种人不叫有净土。
-------
-------
问:平常我念佛可能只有两个小时,我不可能一直念佛下去,我怎么面对人、事、物,把它沉淀?比如说,任何刺激,我都不迷、不取、不动,或者人家刺激我,我也该做就做,不该做就放,一直放一直放……我可以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处理这24小时的妄想?
净界法师答:先把主动性的攀缘放掉。我们人生有很多的责任必须要面对,比方说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这不是我们主动的,我们别无选择,这一部分是可以接受的,对不对?
除此之外,人生当中还有很多是你主动去追求、主动去攀缘的,因为你主动,所以这个力量更大,因为你动了念头。就是说,本来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你选择了去攀缘,那这个业力就要注意了。
作为一位在家居士,先把主动性的攀缘处理掉。如果你退休了,那你连被动性的这块都要慢慢处理了。
你可以分两个阶段去做。如果你现在还要面对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如果你是有志于求生净土,这个时候,先把主动性的攀缘这一块放弃掉,随缘度日就好。你相不相信?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你也没办法得到,就算得到也守不住。


IP属地:吉林1楼2025-02-23 15: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