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引用自中华书局版《孙子兵法》)
如果说孙子通过“形”这一范畴,探究的是军队实力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话,那么通过“势”这一范畴,探究的则是在“形”的基础之上,如何合理调配、正确使用各种战争力量以取得胜利。张预曰:“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故次《形》。”钱基博曰:“势与形不同。形者,量敌而审己,筹之于未战之先。势者,因利而制权,决于临战之先。”也就是说,《势篇》之所以位列《形篇》之后,是因为“形”的建设主要是在战前,而“势”的运用则是在战时,两者大致分属前后有别的时空领域。 “形”和“势”堪称全书最为重要的两个范畴,对此,江贻灿在《势义探微》一文中有如下精辟阐释:“军事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林林总总,概而言之,无非分为战争力量的建设和战争力量的运用两大类,《形篇》和《势篇》正是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这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做了研究。把握了孙武有关形的积聚和势的运用艺术,也就等于领悟了《孙子兵法》中的核心理论问题。”关于战争力量准备的诸多范畴,诸如“道”、“财”、“将”、“兵”、“法”、“卒”、“天”、“地”、“分数”、“形名”等,以及关于战争力量运用的诸多范畴,诸如“虚实”、“奇正”、“专分”、“久速”、“迂直”、“攻守”、“死生”等,均由“形”、“势”两个范畴所涵盖、所统帅。因此,抓住了这两个范畴,也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核心问题,抓住了《孙子兵法》战争思考的灵魂。
在《势篇》的第一段,孙子分析了四个范畴——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在李零看来,“它们是分属于‘形’和‘势’两大类。‘分数’、‘形名’属于‘形’,‘奇正’、‘虚实’属于‘势’”。而本篇接下来探讨的,主要是“奇正”这一范畴。所谓奇正,原指阵法中的奇兵与正兵,后引申为特殊战术与常规战术,以及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法。孙子在第二段探讨了奇、正的变化多端与相互转化,指出“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深刻揭示了军事斗争方式方法的丰富无穷。本篇第三段提出了“节”的概念,突出的是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的理念。篇末同《形篇》一样,也使用了一个譬喻句式:“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显示了正确实施了兵力部署和战法选择之后所形成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巨大力量。
值得深究的是,孙子在第四段,由“势”引申出“任势”的概念,并进而提出“择人而任势”的命题。“择”,即“释”,放弃的意思。“释人”,并非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放弃那些自以为是的谬见;而要实现“释人”,就需做到“任势”,即任用、依赖“势”。孙子在此凸显了“势”的左右并制约军事行动的客观性。此外,由于“势”的形成关乎战争力量的运用,而这必然牵动天、地、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故而“势”的客观表现就具有无限宽广的外延,已有将整个宇宙世界隐含其中的意味。由“任势”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军事态势,到《老子》所推衍的“法自然”思想,其间的思想演进线索是可以寻绎的。围绕着“势”这一范畴所作的探究,标志着《孙子兵法》的哲学思考达到了最高峰。

如果说孙子通过“形”这一范畴,探究的是军队实力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话,那么通过“势”这一范畴,探究的则是在“形”的基础之上,如何合理调配、正确使用各种战争力量以取得胜利。张预曰:“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故次《形》。”钱基博曰:“势与形不同。形者,量敌而审己,筹之于未战之先。势者,因利而制权,决于临战之先。”也就是说,《势篇》之所以位列《形篇》之后,是因为“形”的建设主要是在战前,而“势”的运用则是在战时,两者大致分属前后有别的时空领域。 “形”和“势”堪称全书最为重要的两个范畴,对此,江贻灿在《势义探微》一文中有如下精辟阐释:“军事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林林总总,概而言之,无非分为战争力量的建设和战争力量的运用两大类,《形篇》和《势篇》正是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这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做了研究。把握了孙武有关形的积聚和势的运用艺术,也就等于领悟了《孙子兵法》中的核心理论问题。”关于战争力量准备的诸多范畴,诸如“道”、“财”、“将”、“兵”、“法”、“卒”、“天”、“地”、“分数”、“形名”等,以及关于战争力量运用的诸多范畴,诸如“虚实”、“奇正”、“专分”、“久速”、“迂直”、“攻守”、“死生”等,均由“形”、“势”两个范畴所涵盖、所统帅。因此,抓住了这两个范畴,也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核心问题,抓住了《孙子兵法》战争思考的灵魂。
在《势篇》的第一段,孙子分析了四个范畴——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在李零看来,“它们是分属于‘形’和‘势’两大类。‘分数’、‘形名’属于‘形’,‘奇正’、‘虚实’属于‘势’”。而本篇接下来探讨的,主要是“奇正”这一范畴。所谓奇正,原指阵法中的奇兵与正兵,后引申为特殊战术与常规战术,以及机动灵活、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法。孙子在第二段探讨了奇、正的变化多端与相互转化,指出“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深刻揭示了军事斗争方式方法的丰富无穷。本篇第三段提出了“节”的概念,突出的是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的理念。篇末同《形篇》一样,也使用了一个譬喻句式:“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显示了正确实施了兵力部署和战法选择之后所形成的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巨大力量。
值得深究的是,孙子在第四段,由“势”引申出“任势”的概念,并进而提出“择人而任势”的命题。“择”,即“释”,放弃的意思。“释人”,并非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放弃那些自以为是的谬见;而要实现“释人”,就需做到“任势”,即任用、依赖“势”。孙子在此凸显了“势”的左右并制约军事行动的客观性。此外,由于“势”的形成关乎战争力量的运用,而这必然牵动天、地、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故而“势”的客观表现就具有无限宽广的外延,已有将整个宇宙世界隐含其中的意味。由“任势”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军事态势,到《老子》所推衍的“法自然”思想,其间的思想演进线索是可以寻绎的。围绕着“势”这一范畴所作的探究,标志着《孙子兵法》的哲学思考达到了最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