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村,在我们小时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村子。而是一个乡镇中,所有吃住在船上,靠捕鱼为生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
据我爸说,当时每个公社有一个水产村。
印象中的他们,有一艘作为房子居住的大船(下图),再加上一艘或几艘捕鱼的船。
现如今,因为十年禁渔,大部分渔民都上岸住上了安置房(如幻溇美和家园、练市渔民新村等)。
小学初中时,他们的孩子就是和我们一起上的学。当时在班里,老师、同学除了上课说普通话,其他时候都用方言交流,就那几个同学是不会说方言的。
当时称呼这些不会方言的人为“外地人”,这应该是最多的称呼,现如今也还是存在的。
除了渔民,当时还有外地人的砖窑厂,感觉他们的孩子都不上学,同学中没有来自砖窑厂的。但是砖窑厂的小孩子又特别多。有可能是那时候要出“借读费”,当时还以为是“戒毒费”。
小时候不乖,爸妈就会骗我们说,“你不乖,就把你送回渔船。”或者是“送回砖窑厂。”当时特害怕。
除此之外,还有种粮大户。当时的种粮大户也是外地人,承包别人的农田。他们的小孩,倒是也和我们一起上学。




据我爸说,当时每个公社有一个水产村。
印象中的他们,有一艘作为房子居住的大船(下图),再加上一艘或几艘捕鱼的船。
现如今,因为十年禁渔,大部分渔民都上岸住上了安置房(如幻溇美和家园、练市渔民新村等)。
小学初中时,他们的孩子就是和我们一起上的学。当时在班里,老师、同学除了上课说普通话,其他时候都用方言交流,就那几个同学是不会说方言的。
当时称呼这些不会方言的人为“外地人”,这应该是最多的称呼,现如今也还是存在的。
除了渔民,当时还有外地人的砖窑厂,感觉他们的孩子都不上学,同学中没有来自砖窑厂的。但是砖窑厂的小孩子又特别多。有可能是那时候要出“借读费”,当时还以为是“戒毒费”。
小时候不乖,爸妈就会骗我们说,“你不乖,就把你送回渔船。”或者是“送回砖窑厂。”当时特害怕。
除此之外,还有种粮大户。当时的种粮大户也是外地人,承包别人的农田。他们的小孩,倒是也和我们一起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