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笑话吧 关注:1,516,378贴子:6,405,497

这也算个地狱笑话了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15 11:35回复
    所以立意是什么,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入吗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3-15 12:21
    收起回复
      2025-08-02 09:00: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是⭐压抑的往左,因为他成天香草美人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15 12:41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15 13:00
        收起回复
          66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15 13:32
          回复
            屈原: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应该是表示抗议吧)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3-15 14:31
            收起回复
              是祭品,献祭了屈原才有了今天的端午假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3-15 15:41
              回复
                3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3-15 15:44
                回复
                  2025-08-02 08:54: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当时疫情时期网课老师专门讲过这篇作文来着,好像立意是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3-15 16:26
                  收起回复
                    好老的图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3-15 16:34
                    收起回复
                      我十年前真的做过这题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3-15 18:21
                      回复
                        **标题:二维码之下,何处安放《离骚》的灵魂?**
                        一幅漫画中,屈原被贴上“歌手”“厨师”“运动员”的标签,人们争论他发明粽子、跳江的事迹,却最终茫然发问:“屈原是谁?”这荒诞的场景,恰是当下文化认知困境的缩影。当二维码扫一扫即可获取海量信息,当历史人物被简化为零散的符号,我们是否也在技术的便捷中,逐渐失去了触摸文化深度的能力?
                        **一、碎片化认知:割裂的文化血脉**
                        漫画中的“标签化”现象,实则是信息时代的通病。短视频平台上,屈原成了“粽子代言人”;热搜话题中,《离骚》被浓缩为几句金句;扫码阅读的简介里,他的一生被简化为“爱国诗人—投江—端午节”。这种碎片化认知,如同将《楚辞》撕成纸片,每一片都真实,却拼不出完整的灵魂。历史学者葛兆光曾言:“快餐式文化消费,让传统成了橱窗中的标本。”当二维码成为认知的捷径,人们便习惯了浮光掠影,不再追问标签背后的厚重。
                        **二、屈原之魂:超越符号的精神丰碑**
                        撕去漫画中的荒诞标签,真实的屈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他不仅是粽子的发明者,更是以《离骚》叩问苍天的哲人,以“路漫漫其修远兮”激励后世的先驱,以投江明志诠释家国情怀的烈士。他的精神遗产,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文天祥在狱中书写《正气歌》时,心中回荡的是屈原的孤傲;鲁迅以“寄意寒星荃不察”自喻时,延续的是《离骚》的悲怆。若仅以现代职业标签定义屈原,无异于将长江黄河缩为一杯水,看似清澈,却失了奔涌千年的力量。
                        **三、重建认知:在数字时代深耕文化根系**
                        破解“屈原是谁”的困惑,需在技术浪潮中重塑人文坚守。故宫博物院用AR技术还原《千里江山图》,让观众透过二维码看到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纪录片《屈原》通过考据与叙事,还原他作为政治改革家的挣扎与诗人的浪漫。这些尝试证明:科技可以是桥梁,而非屏障。唯有将二维码背后的信息转化为系统的认知,将扫码的便捷升华为研读的耐心,文化传承才能真正扎根。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屈原的精神,正是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当我们放下扫码即走的浮躁,重拾“皓首穷经”的敬畏,方能从《离骚》的韵律中听见文明的脉搏,从粽叶的清香里嗅到历史的温度。唯有如此,当后人再问“屈原是谁”时,答案不会是几个苍白的标签,而是一曲传唱千年的精神长歌。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5-03-15 20:48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3-15 21:06
                          回复
                            还真写过这个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5-03-15 21:27
                            回复
                              2025-08-02 08:48:4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看是两层,一层是多角度看待问题,但没啥可说的。一层是社会上目前对于历史人物的结构娱乐化现象,可以延伸到侮辱先烈上,然后就是不利于青年成长,社会风气发展啥的,再谈谈举措意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3-15 2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