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一个生物要存活就必须占据一定的生态位,换言之就是占用一定的空间和资源,比如牛占据了平原的大型食草生态位,如此划分出一个个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态位有重合的竞争对手和包括自己在内的食物链。
其二,生态位不是动态而是静态的,是随着时间演化的,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新增和毁灭,我举几个例子:
1、生态位的毁灭:前寒武纪时海底铺着厚厚的菌毯,表层是好氧菌,深层是厌氧菌,好氧菌帮助厌氧菌消耗氧气,厌氧菌把自己的代谢物质分给好氧菌,形成共生关系,但因为古蠕虫到处钻孔导致氧气深入了菌毯,厌氧菌大量死亡,菌毯生态系统崩溃,整个菌毯都给你扬了,这菌毯下厌氧菌的生态位自然就毁灭了。
2、生态位的填补:当一种生物集体灭绝时,如果生态位造成了大量空缺,就一定会有生物填补上其生态位,古生代的著名节肢动物角怖蛛是当时最繁盛的蛛形纲动物,是敏捷的伏击掠食者,当时蜘蛛目还没出现,但是一次奇怪的灭绝后角怖目连同古蛛目和联足目三个家族集体灭绝,蜘蛛目快速扩张占领了角怖目原来的生态位。
3、生态位的新增:所谓打不过我就换条赛道。我们肉鳍鱼的登陆是一种被迫,在海里竞争不过辐鳍鱼被挤进淡水生态位,在淡水竞争不过那些淡水辐鳍鱼被迫登陆,因为肉鳍鱼庞大的体型成功让登陆后的早期四足动物成为了陆地顶级掠食者。同样的还有人类的出现,东非大裂谷一裂,西边的亲戚还好好的在树上,东边环境一变,树适应不了,越来越少,南方古猿被迫下树,不变就和当年的没上岸的淡水肉鳍鱼一样会灭绝,你看看人族灭绝了多少个属,人属又灭绝了多少个种才活下来的,不是生存所迫大家谁会被迫开拓新生态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