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修行人吧 关注:142贴子:917
  • 8回复贴,共1

谈一些心得,欢迎交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谈一些心得,欢迎交流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20 21:30回复
    先说说修行的动机。
    国内大多数真正修行的,一般是为了离苦得乐,经历了大苦大破,而后有了出离心。
    少数是年纪轻轻涉世未深,对世俗没啥留恋,遁入空门(这种真的不提倡,纯粹入魔障,见了要打醒)。
    佛教作为药,那第一要务当然是来治病止息苦难的。(其实后面ta会给你更好的礼物)
    应对苦的方法很多,比如四圣谛八正道(世间法),以空破执(出世间法)等等。
    然后就是很多派别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20 21:31
    回复
      那就必须得说龙树菩萨的中观派(空宗),八宗共祖,无论在印度还是国内都是影响及其深远。
      他最大的贡献是缘起性空和二谛论,世俗谛胜义谛,相当于清晰地画了一条线,提供了很多方便。
      他的缘起性空破了一系列理论,但是没有立。万物都是空性,都是缘起,所有的递归追问都会止于缘起。
      这套理论其实本身没错,但是很难驾驭。容易导致修为不深的人很容易堕入空执,成了虚无主义。
      有人说是因为空宗思想,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消失。这话有道理的,不能全错。
      比如一个人有了空执,他很容易陷入虚无,觉得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还需要修行么?工作么?养家么?活着么?
      国内大部分是空宗,所以动不动就出家了,万念俱灰看破红尘,觉得修行和出家几乎划等号。
      有人会说,中观是要守中道的,话虽如此。我问你,如何守中道?守中道的出发点在哪?
      当时印度流行的佛教主要是中观派,然后印度出了一个叫商羯罗的人,他是一个佛教印度教都修的天才。
      商羯罗重新整合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思想,形成了印度教,然后开始反攻佛教,这个人把当时印度佛教的中心那烂陀寺的高僧全部辩倒,导致了佛教走向了衰弱。有人说那是商羯罗口才好,这种辩论偶然性太大了。
      真的是这样么?一个外道就轻松撼动了佛教的根基吗?
      其实简单说,两个原因,一是印度教教义并不弱,整合后相当强势。二是佛教空宗教义太复杂,很多民众看不懂,而且一空到底很多人接受不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20 21:32
      回复
        说说印度教。
        空宗缘起性空上面说了,就是一空到底,以空破执得解脱。
        印度教怎么看万物起源。
        数论派讲原质,客观世界由其三德生成,主观世界是神我显现。
        印度教讲梵,上梵通过摩耶幻化万物,所谓世俗界都是下梵,包括各种神人物等等,最后是梵我合一得解脱。
        这就很要命,世俗界都是下梵,胜义界都是上梵,上梵是无形的、永恒的,是凌驾一切事物的本源。
        上梵这种究竟实体,很容易俘获民心,你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回归上梵,一下人生就有了意义,不虚无了。
        而且上梵就是神我,本来就有文化基础,再加上印度教主张行动尽责修行,不是一空了之,这就导致佛教空宗慢慢被消融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3-20 21:33
        收起回复
          然后就是佛教的自我修正。
          印度教的胜义界有上梵、神我。那么佛教的胜义界有什么?
          在谈有色变的中原佛教里,那个力挽狂澜的宗门出现了,就是唯识宗。
          唯识宗讲在胜义界里有一个恒有,就是法身,也叫如来藏,阿赖耶识等等。对标印度教的神我,上梵。
          该宗可以看作是中原佛教最圆满完备的宗派,修行人可以以此为根基去解析所有其他宗派,可以不学其复杂的修行方法。但是如八识转四智,三身,三性等概念,一定要烂熟于心。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3-20 21:34
          回复
            下面我们试试唯识宗的威力,用ta来解析中观派。
            先说三性:
            遍计所执性(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的污染面,和前七识,算主观世界):
            众生通过分别心,错误地认为现象有独立、实在的自性。
            这是对现象的虚妄认知。
            依他起性(客观世界,山山水水等。如果你了解印度教,会发现前两性就是数论派的二十五谛):
            现象依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自性,但并非完全不存在。
            这是现象的真实存在状态。
            圆成实性(阿赖耶识的洁净面,法身。对标印度教的神我、上梵):
            超越虚妄分别和缘起性,是诸法的真实本质,即真如。
            中观派空掉的世俗界就是前两性,所以说龙树菩萨没错,只是他太强调空性了。直到如今,很多人都不敢承认法身的恒有,认为也是空性的。你用世俗界的有无去解释胜义界,这不是搞笑吗?法身在世俗界是不生不灭。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3-20 21:34
            回复
              一心生正定,万象自然陈。
              逐方分五气,五气孕一灵。
              一灵通变化,结炼本来真。
              本真非有相,非有亦非无。
              兆能通此理,方悟摄尘珠。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3-23 1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