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后,北京话开始吸收满族、蒙古族和回族的语言要素,例如北京话中的“您”、“胡同”都是来自蒙古语;而“帅”、“耷拉”、“打发”、“大夫”、“呵斥”、“嬷嬷”等词语则来自满语。
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这部成书于清朝中期的作品,也是曹雪芹在北京生活时期,融入大量满语所创造形成的:例如《红楼梦》第十四回讲到宝玉说:“巴不得今日就念才好。”其中“巴不得”,正是来自于满语“babacituttu”;
《红楼梦》第十六回中赵嬷嬷说:“我们这爷,只是嘴说得好,到了跟前就忘了我们。”而“跟前”,正是满语“jakade”,指的是地点和时间。
对此红学专家周汝昌说:“没有满汉两大民族的融合,是没有产生《红楼梦》作者与作品的可能的。”满族作家老舍也说,“满族应该分享京腔创造者的一份荣誉。”由此可见满语对北京话,乃至普通话的影响之深。
但语言延续的强大惯性,使得“满族式汉语”——北京话的推进并不顺利,当时,清朝初期的北京话,仍然具有强烈的明朝南音色彩,另外,很多南方官员根本说不利索北京话,更不要提全国尤其是南方的老百姓了。
对此,雍正六年(1728),雍正皇帝终于发飙了。
自从登基后,雍正就一直对南方人不会说“官话”(北京话)感到很烦,搞得他听都听不懂,在雍正看来,南方人尤其是以福建人、广东人为首,每次上朝奏对的时候,都鸡同鸭讲一样,于是,雍正决定先拿福建人和广东人开刀。
1728年,雍正正式下令,要求以八年为期,在福建和广东设立“正音书院”推行官话,并且规定,如果八年后福建人和广东人还学不会官话(北京话),那么到时福建和广东的童生、监生、贡生和秀才、举人,将一律禁止参考科举考试。
作为封建时代实现社会阶层晋升的最主要途径,雍正威胁取缔福建、广东学子科举考试资格的命令,立马将两省的官员和学子们吓了个半死,雍正谕旨下发后一年多,仅仅广东省内就成立了2000多所专门教导官话(北京话)的正音社学。
但此后,由于缺乏经费等原因,雍正的官话推广运动并没有在广东和福建持续深入下去,但是在雍正的推动下,以满族式汉语为根基的北京话,作为国家共同语的地位开始正式奠立,并逐渐取代了此前南音版的北京官话,此后一直到晚清时期,以满族式汉语为基调、融合了南北两系官话的北京话流行度越来越高。到了清末民初,北京官话作为通用语的江湖地位已经不可撼动。
雍正强令福建人、广东人学习官话,推动了满族式汉语的广泛传播。
在雍正看来,推行作为共通语的官话,是构建大一统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满汉民族斗争的语境下,语言也成了民族和阶级斗争的工具——对此,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1864),作为广东客家人出身、说着一口古老汉族雅音——客家话的洪秀全,就指斥满清推行满族式汉语“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洪秀全就是清朝人,他说“中国有中国之言语,今满洲造为京腔,更中国音,是欲以胡言胡语惑中国也。”
满族入关后,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里之外称为外城。内城的满人说满语,外城的汉人说前朝(明朝)官话即南京话。
随着满清统一全国,雍正年间,朝廷设正音馆。首次确立以北京内城官话(满式汉语)为国语正音,大力推广满式发音。从此蹩脚成为正统,这种对汉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进行全面改变的满清官话被定义为“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