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链蛇 Dinodon flavozonatum系Pope于1928年依据中国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标本所描述,该种曾被认为是赤链蛇Lycodon rufozonatus (Cantor, 1842)的黄色变异。Bourret 1935年依据越南北部沙坝的标本描述了赤链蛇南方亚种 Dinodon rufozonatum meridionale,1943年Smith将该亚种作为了黄链蛇的同物异名,但没有给出解释。2004年,Orlov和Ryabov通过一系列形态特征比较,认为该亚种有效并提升至种级,称南方链蛇 Dinodon meridionalis Bourret, 1935。他们提出南方链蛇可以通过以下形态特征的组合与黄链蛇区分开来:(1)南方链蛇体型更大;(2)腹鳞和尾下鳞数量更多(南方链蛇腹鳞234–246枚,尾下鳞98–106对;黄链蛇202–225枚,65–88对);(3)环纹更多(南方链蛇体环纹86–115个,尾环纹25–35个;黄链蛇体环纹51–78个,尾环纹17–24个);(4)眶上鳞长度大于或等于额鳞(黄链蛇的眶上鳞略短于额鳞);(5)黄链蛇的头部后方总有一条明亮的黄色环纹,从顶鳞后端开始,以两条斜向条纹的形式延伸至身体两侧,宽度为2 – 3枚鳞片;黄色条纹从眶后鳞上部延伸至第8枚上唇鳞。在后续的分类研究中,包括了这两个物种在内的链蛇属Dinodon Dumeril,1853被并入白环蛇属 Lycodon Fitzinger, 1826。
近日,研究人员在《Russian Journal of Herpetology》发表了一篇文章。在他们基于线粒体 Cyt b 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黄链蛇与南方链蛇共同形成了一个高支持率的单系,其中分为三个支系。支系A包含了来自广西的样本,支系B包含了来自越南宁平、清化和北干,以及中国云南省麻栗坡县和海南省的样本,支系C包含了来自黄链蛇模式产地(中国福建武夷山市),以及来自福建(无具体产地)、江西、湖南、河南、广东、安徽和重庆的样本。支系A和B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4%-2.2%,支系A和C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7%-2.4%,支系B和C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2%-2.9%。此外,来自黄链蛇模式产地的序列(KIZ R041)与来自云南麻栗坡县(距离模式产地约120公里)的序列(KIZ R034-36)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6%-2.7%。同时该文章提出以往文献中用于区分两个物种的鉴别特征极不可靠,两者形态数据上存在重叠。尽管云南和福建标本在头部斑纹和腹鳞数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无法有效区分所有个体。而来自广西的标本中,一些更接近黄链蛇,另一些更接近南方链蛇,很难对它们分类。
因此,该文章暂时认为南方链蛇不是一个独立的有效物种,将其作为黄链蛇的次定同物异名。



近日,研究人员在《Russian Journal of Herpetology》发表了一篇文章。在他们基于线粒体 Cyt b 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黄链蛇与南方链蛇共同形成了一个高支持率的单系,其中分为三个支系。支系A包含了来自广西的样本,支系B包含了来自越南宁平、清化和北干,以及中国云南省麻栗坡县和海南省的样本,支系C包含了来自黄链蛇模式产地(中国福建武夷山市),以及来自福建(无具体产地)、江西、湖南、河南、广东、安徽和重庆的样本。支系A和B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4%-2.2%,支系A和C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7%-2.4%,支系B和C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2%-2.9%。此外,来自黄链蛇模式产地的序列(KIZ R041)与来自云南麻栗坡县(距离模式产地约120公里)的序列(KIZ R034-36)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6%-2.7%。同时该文章提出以往文献中用于区分两个物种的鉴别特征极不可靠,两者形态数据上存在重叠。尽管云南和福建标本在头部斑纹和腹鳞数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无法有效区分所有个体。而来自广西的标本中,一些更接近黄链蛇,另一些更接近南方链蛇,很难对它们分类。
因此,该文章暂时认为南方链蛇不是一个独立的有效物种,将其作为黄链蛇的次定同物异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