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为术之根,术为道之末。大乘修行人应言传身教,显道而隐术。《楞严经》云: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首先大乘法修行人的言行是不按照世间标准来行持的,所发的每一个心,做的每一件事,是以正法的标准来行持的。正法的标准,就是这个言行是否对众生有益。
是否对众生有益,首先就要与众生有缘。如果是逆缘,就转善缘。善缘转法缘。邪缘转正缘。情缘转护法缘。
普通人对缘的转化和修行人对缘的转化不同,普通人是贪生怕死,对逆缘嗔恨逃避,对善缘挥霍享受,对法缘畏惧远离。修行人是反其道而行之,对逆缘作功德想,对善缘作成就想,对情缘作护法想。总而言之,可以把一切有缘的众生安置在一个利他利己的正道之上。
所以大乘修行人的戒律是不能以表面行为来判断的,大乘修行人使用一个物资,都可以彻头彻尾地利益到这个物资的灵脉,生产者,使用者,可以在每一个举手投足间令缘分产生,能量产生,链接产生,转化,供养给十法界。
小境界的修行人对于缘分有两种误区,第一种是不敢与众生结缘,不愿意与众生结缘,害怕逆缘,害怕没有助益的缘分。所以就完全不突破,逃避进步。在安全区待着,纯粹享受过去的善缘。第二种是对于缘分没有准确的推动,理解,没有积极地去转化和供养,实践。
首先大乘法修行人的言行是不按照世间标准来行持的,所发的每一个心,做的每一件事,是以正法的标准来行持的。正法的标准,就是这个言行是否对众生有益。
是否对众生有益,首先就要与众生有缘。如果是逆缘,就转善缘。善缘转法缘。邪缘转正缘。情缘转护法缘。
普通人对缘的转化和修行人对缘的转化不同,普通人是贪生怕死,对逆缘嗔恨逃避,对善缘挥霍享受,对法缘畏惧远离。修行人是反其道而行之,对逆缘作功德想,对善缘作成就想,对情缘作护法想。总而言之,可以把一切有缘的众生安置在一个利他利己的正道之上。
所以大乘修行人的戒律是不能以表面行为来判断的,大乘修行人使用一个物资,都可以彻头彻尾地利益到这个物资的灵脉,生产者,使用者,可以在每一个举手投足间令缘分产生,能量产生,链接产生,转化,供养给十法界。
小境界的修行人对于缘分有两种误区,第一种是不敢与众生结缘,不愿意与众生结缘,害怕逆缘,害怕没有助益的缘分。所以就完全不突破,逃避进步。在安全区待着,纯粹享受过去的善缘。第二种是对于缘分没有准确的推动,理解,没有积极地去转化和供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