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法方药摘录吧 关注:34贴子:182
  • 0回复贴,共1

何传毅《出汗异常》节选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阴虚盗汗
治则:养阴敛汗
主方:(1)白芍汤《杂病源流犀烛》:
白芍15~30克 枣仁12克 乌梅5~10克 水煎服。
(2)五味子汤《杂病源流犀烛》:五味子6~9克 山萸肉12~15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首乌15克 远志6克 五味子6克 地骨皮12~20克 水煎服。
治疗体会
(1)盗汗病症以夜间汗出异常为特征。夜为阴。“阳病发于晨,阴病发于夜”。操劳烦心则心肺阴伤,思虑过度,饥饱寒温失调则心与脾胃阴伤,恼怒惊恐、房劳过度则肝肾阴精耗伤,阴伤则不与卫气同时归阴,而汗液外泄。无论急性病或慢性病,均易伤津灼液,损阴耗血。如瘟疫热病无不损及津液; 泄泻、虚劳、失血,无不伤及精血。津液精血不足,阴阳不荣,营卫不和汗液外泄则阴虚盗汗之证成。
(2)阴虚盗汗病证虽为盗汗证治的总纲,诸型中的一型,又与血虚盗汗、阴虚火旺盗汗、虚劳盗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往往又是这些类型中的一个过渡型。临证所见,此型兼证往往或多或少挟有热象,当密切结合阴虚火旺盗汗一型,进行论治。
(3阴虚盗汗而热象不显著者,可用白芍汤加百合10克 生地10克 元参10克 淮小麦12克 酸枣仁12克 白薇12克 龙齿30克治疗,有一定效果。证情较重,盗汗量较多者,用五味子汤补肝肾之阴,宁心神之乱,益阴收敛止汗,效果较为满意。五味子汤中的山萸肉、五倍子、龙骨、牡蛎敛汗作用可靠,不容轻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28 21: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