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出句 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出对 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对公 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做‘对公’……”参见《上联》条。
对头 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做‘对头’……”参见《上联》条。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有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对对 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对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黄堃《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
对母 即下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下联又叫……对母。”参见《下联》条。
对尾 即下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下联又叫……对尾。”参见《下联》条。
全联 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
半联 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欲满清平,打出两张一万”。
单联 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套联 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
出句 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出对 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对公 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做‘对公’……”参见《上联》条。
对头 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做‘对头’……”参见《上联》条。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有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对对 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对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黄堃《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
对母 即下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下联又叫……对母。”参见《下联》条。
对尾 即下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下联又叫……对尾。”参见《下联》条。
全联 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
半联 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欲满清平,打出两张一万”。
单联 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套联 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