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吧 关注:3,470贴子:5,985
  • 0回复贴,共1

黄可清《时空是认识者的观念》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5届世界哲学大会入选论文
摘要:
本文首先立论:思维设定了时间和空间的观念。然后依次回顾了: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休谟、康德的时空观,重点批判了康德的先天时空观。
休谟惊醒了康德,康德却误入歧途。但是,休谟启发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先后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几乎全盘接受了休谟的时空观,他说:“只要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把像空间这一类无法‘直接体验’的东西视为具有实在性。”
文章最后指出:引力场论对宇宙的解释,实际上走入了形而上学,这是爱因斯坦对重建形而上学的努力。引力场论接近于奥古斯丁的自然神论,与乔荼波陀《圣教论》的“一切唯此Om”也没什么差别。
关键词:
时空、观念、相对论、引力场
思维设定了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首先说明一下,对象是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点认识者是无法干预的。思维设定语言、数学、时间、空间的观念都是根据对象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设定的,并且是根据认识对象的需要而设定的。在数学上我不是极端的工具论者,思维的任何设定都不是任意的!
1.1 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难题:“时间是存在着的呢,还是不存在着的呢?它的本性是什么?”①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至于仅仅提出这个问题也是伟大的举动!亚里士多德说:“‘现在’不是时间的组成部分,‘现在’仅仅是时间的计数者。”②按我们通常对“现在”的理解,如果“现在”不是时间的组成部分,仅仅是将时间划分成过去和未来两部分,那么“现在”也就没有时间了,那么任何事物就不能在“现在”存在了。如果“现在”是时间的组成部分,那么“现在”是多长时间?是一秒,万分之一秒,还是亿分之一秒呢?
我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现在”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作为一段时间的“现在”,而是作为一个数学计量单位的“现在”,“现在”只是我们用来分割计算时间的数学工具。但这实质上并没有分割时间,因为数学只是逻辑设定的计算工具,并不在时间中。就像我们照相时镜头上出现的取景框和中心点一样,在景物和照片上并没有取景框和中心点,它们只不过是帮助我们照相时取景的工具而已。因此我认为时间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空间也是如此,我们分割空间是为了计算物质的体积。
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现在所知的第一个持这种观点的哲学家是奥古斯丁,他说“时间存在于期望考察和回忆者的精神之中。”③他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并由上帝装入每个人的精神中,因此时间是先天的观念。但上帝不依赖时间而存在,上帝在时间之外。作为一位经验主义者,休谟不同意奥古斯丁的看法,他说:“空间和时间所分解的一些部分,最后成为不可分的;这些不可分的部分由于本身非实在物,所以如果不被某种真实的存在的东西所填充,便不可能想象。因此空间和时间观念不是个别或独立的观念,而只是对象存在的方式或秩序的观念;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没有物质的真空和广袤,也不能想象一段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接续或变化的时间。”④休谟认为,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是依附物质存在的,不是独立存在的观念。在休谟看来:时间和空间不是实在的,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是认识者认识物质所产生的观念。
1.2 时间和空间不是先天的。
康德的时空观是在批判休谟的时空观的基础上建立的。康德接受了休谟的观点,时间和空间不存在于对象世界中,但他又否认时空的观念是认识者认识物质所产生的观念。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先于经验存在于我们的理性之中,来自先天的感性直观。他说:“空间和时间是纯粹直观,它们是先天的给经验的东西做基础的,所以它们是永远去不掉的。这些感性的形式必须是先于一切经验的直观,也就是先于实在对象的知觉,而对象要符合这些感性的形式才能先天的被认识,当然仅仅是按照它们向我们表现的那种样子。”⑤这一看法实际上是基于其理性主义的哲学根源而对奥古斯丁的回归!他这样做其实是为了挽救知识论,为因果关系寻求上帝的庇护!但这样的假设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和空间不是奥古斯丁说的先天的,由上帝装到我们的精神里的;也不是康德说的先天感性直观。首先作为一种严格的哲学,将时空断然的归结为源于先天的观念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一独断既无法在逻辑上获得证明,从直觉上也不太可信!
1.3爱因斯坦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几乎全盘接受了休谟的时空观。他说:“只要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把像空间这一类无法‘直接体验’的东西视为具有实在性。”⑥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哲学上是经验论者,并从休谟和马赫那里继承了较为严格的怀疑方法。(为什么说他的怀疑方法不是非常严格的呢?因为他比以往任何物理学家都提出了更多的假设,幸运的是他的很多假设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验证。)
他最初在建立狭义相对论时就假定了光速不变,以不变的光速作为参考系,从而来考察时间,于是时间就成了变量。虽然在狭义相对论中空间仍作为独立的存在,但不久他就意识到这一点是错误的,进一步意识到了连存在物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空间、存在物都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们都是以“引力场”的形式存在,广义相对论实际上变成了纯引力场论。
作为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相对论的建立是物理学中的认识论转向,使近代物理学在脱离了哲学的怀抱之后,又向认识论回归。重新将认识者的因素纳入对物理现象的研究中,是这场革命的突破口之一!有人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实是绝对论,从认识的角度说的确如此:爱因斯坦以时空的相对性,保证了数学形式、物理规则的绝对性。爱因斯坦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物理学重新进行了描述:“物理学是从概念上掌握实在的一种努力,至于实在是否被观察,则被认为是无关的。人们就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谈论物理实在的。”⑦
1.4 广义相对论的纯引力场论是目前对于宇宙最综合性的描述;而物质、时间和空间则是基于场论的进一步描述,将各种现象更细致的区分。纯引力场论是为了让我们对宇宙有最根本的认识,而物能时空及进一步更细致的区分则是为了说明具体的问题,我们只是以时空为坐标来分析自然现象。我认为对象本身应该是不可分的,只有“总场”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实在,这个总场就是宇宙。思维在认识宇宙时,对不可分割的宇宙,产生了可分割的各种观念。
时间和空间只是认识者在观念中给予现象的规定,因此以时空观念为基础的:有、无、有限、无限、分别、联系、运动、矛盾、规律、因果,都只是我们的思维对现象的规定,康德所谓的先天直观和先天知性全部是思维对现象的规定。因此没有任何天赋的观念!
引力场论对宇宙的解释,实际上走入了形而上学,这是爱因斯坦对重建形而上学的努力。引力场论接近于奥古斯丁的自然神论,与乔荼波陀《圣教论》的“一切唯此Om”也没什么差别!
注解:
①.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121页,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②.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121页,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③. 奥古斯丁《忏悔录》十一卷。
④. 休谟《人性论》,45页,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⑤.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十节。
⑥.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浅说》,107~108页,杨润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⑦.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浅说》,157页页,杨润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IP属地:湖南1楼2025-04-12 05:4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