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吧 关注:1,259贴子:2,674
  • 0回复贴,共1

黄可清《美是人的最高追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美是人的最高追求
Beauty is humanity’s utmost pursuit
作者: 黄可清 1
国家预印本平台 https://zsyyb.cn/abs/202504.03349
摘要:人的第一本性是利己,而第二本性则是追求自由。道德保障了自由,艺术深化发展了自由。道德和艺术竟然是殊途同归,都是顺应人的本质给人自由。形式是主体给对象的规定,形式美是创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抽象观念(概念)溶入到作品中产生的。康德认为,崇高感是对自身使命的崇敬,通过“偷换”将这种崇敬移到自然事物上。美感的发生,源于主体将自身的情感移植到对象上,即“移情”。审美主体在对对象的欣羡中迷失了自己,将自身的思想情感移植在对象上,迷失在物我一体的状态中。此时人与世界和谐的融于一体,这就是美。美是主体与对象融于一体的和谐状态。意境侧重于表现,传神侧重于再现。西方画注重再现,中国画则注重表现。艺术的第一使命是表现和再现生活中的美,其次才是教化。艺术通过表现和再现美来宣扬善,带来更大的教化作用,这是“美育”的真谛。宗教、形而上学提供的归宿是,让物我两无,达到“无我”的境界。但是宗教让人获得安全感、终极关怀的同时,又让人失去了自我和世界R(),使R变成了一个空集。而只有美,让我们获得安全感、终极关怀的同时,又保持了我们的自由,因此美是人的最高追求!
关键词:自由,形式美,移情,和谐,终极关怀
1. 人不能忍受毫无意义的活着,自由创造为人生创造意义。
人的第二本性追求自由。利己是人的第一本性,追求自由就是人的第二本性。人生来本没有任何意义,自由创造改变了世界,使人生获得了意义!“自由创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这种想法都太奢侈了。尤其是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工业社会的枷锁中像机器一样的运转、工作。他们虽然获得了相对充实的物质生活,却牺牲了自由,压抑了人的本性,所以他们并不见得快乐。很多人向往美好的童年,正是因为童年缺少社会的禁锢,没有生存的压力。童年可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创造。因为人只有在自由创造中,才能获得人生的意义。
所谓自由创造的不是任意的,而是符合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在童年时代会玩一些东西,如玩泥巴、过家家、随意地图画、随意地想象思考等。但他们很快会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并没有改变什么,并没有“创造”。所以渐渐的,儿童会放弃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会选择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而成年人更懂得理性地选择符合目的的自由创造。因为只有符合改造世界目的的自由创造,才能满足人对其存在之意义的追问。
道德保障了自由,艺术深化发展了自由。道德和艺术竟然是殊途同归,都是顺应人的本质给人自由。
2. 美与美感的本质
2.1 形式是主体对对象的规定
著名画家荷加斯(Hogarth)认为形式美是一些规则,他说:“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尺寸。”[1]在荷加斯列举的这些规则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贯穿着一条总的原则“和谐”!其中“适应”和“尺寸的适度”本身就是和谐的体现,而“多样”和“统一”则是对这一原则的补充,至于“单纯”和“复杂”只是对上述原则的进一步补充。“单纯”是强调多样必须以统一为前提,否则就会杂乱无章;“复杂”是强调统一不能以牺牲多样化为代价,否则就单调乏味了!因此,荷加斯所列举的这些规则可以归结为一个总规则----“和谐”!
作为经验论者,荷加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在第三章论述了,任何属性都是主体对对象的一种规定,对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尺寸”这些都是主体认识对象产生的观念,主体对于对象的一种规定。主体移植到对象上的情感是内在于主体中的思想观念(形式),对象只是提供了寄寓这些形式的特征。对象的各种形式虽然是主体规定的,但对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适合主体寄寓什么样的形式。对象的特点之所以会让主体产生美感,是因为它们提供了可供主体寄托形式(思想情感)的寓所。寄寓、移情发生久远以后,却使人错误的以为形式是对象本身的属性,对象是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例如:
一. 中国有句古话“境由心生”,为什么不同的主体会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的感受呢?如果美感是由对象产生的,那么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应该产生同样的美感,而人仅仅是机械的接受。如果形式是存在于对象之上,人就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产生不同美感,正是因为他们将不同的情感(形式)寄寓在对象身上,因此境由心生,不同的“心”产生不同的“境”。
二. 为什么主体会对不同的对象产生类似的情感?当我们听到名曲《茉莉花》时,则可能想起我们曾见过的旧时江南、梦里水乡。这两者之间存在莫大的联系,它们可以为我们寄寓一些类似的情感:恬静、安祥、淡淡的忧郁。如果为这样的音乐、画面配上一首诗,我会选择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2]
因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上述音乐、画面是类似的,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寄寓类似情感的场所。如果我们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的诗配上这样的茉莉花这样的音乐、江南水乡的画面,那就不般配了,因为这两句诗不能为我们寄寓“恬静、安祥、淡淡的忧郁”这样的情感、形式。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会对不同的对象产生类似的美感,正式因为这些对象能为我们寄寓类似的情感、形式。对象的特征最多只能称为“外在形式”,而我们欣赏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
形式美是创作者将自己内在形式中的抽象观念(概念)溶入到作品中产生的。对象因为有某些现象特征,提供了内在形式寄寓的场所。而以往的人们错误的将对象的特征看作产生形式美的根本原因。甚至认为那就是形式美。殊不知产生形式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心中的内在形式。审美主体在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活动中抽象出了形式美。
2.2 美与美感的发生原理----移情。
对象只是按照它们本来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主体欣赏的并非是外物本身,而是我们自身的思想情感!康德说过:“对自然的崇高感就是对我们自身的使命的崇敬,通过一种‘偷换’(Subreption)的办法,我们把这崇敬移到自然事物上去(对主体方面人性观念的尊敬换成对对象的尊敬)”[3]不管是崇高还是优美,都是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对象身上。这种“移植的过程”就是美感发生的过程:审美主体在对对象的欣羡中迷失了自己,将自身的思想情感移植在对象上,迷失在物我一体的状态中。此时人与世界和谐的融于一体,这就是美。美是主体与对象融于一体的和谐状态。
艺术家的创作是自由创造、自我实现的过不同的欣赏者与创作者获得的美感只会近似,不会完全一致。因此美既具有大致统一的标准,又因人而异,存在差别。自然对象并不是人自由创造的,但审美也是自由创造,因此欣赏者对于自然中的对象也能产生美感。如果审美活动只是被动接受,不是再次自由创造的过程,那么就不能对自然对象产生美感。
3. 艺术与美的关系
3.1 再现与表现
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与对象(原型)接近;侧重表现的艺术作品包含着更多的抽象部分,因此侧重表现的艺术品与对象差异较大。再现把从感知得来的印象表象融合加工,融入到其创作的艺术当中,因此再现的艺术更容易从生活中找到其原型。表现不但融入了印象、表象,更多地融入了抽象的概念,所以侧重表现的艺术没那么容易在生活中找回原型。由于概念是逻辑推理的产物,所以表现的艺术更多融入了创作者的思想。表现比再现更多的体现了创造者的自由创造。
3.2 意境侧重于表现,传神侧重于再现。
西方画比较具象、传神,是因为其注重再现。西洋画讲究比例、透视法则,作画像几何作图一样精确。西洋画家关注的是对象本身的构造、和谐,很多画家就亲自解剖过人体,这体现了崇尚科学的精神。以至于清人邹一桂这样评价西洋画:“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中国画比较抽象而有意境,是因为其注重表现。中国画家关注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己心中的自然。中国人不注重对象的构造与对象本身的和谐,中国人注重的是人与世界的和谐。这里说的人与世界的和谐并不是说画中的人物,而是指创作者、欣赏者进行审美活动时与画所表现的世界之间的和谐。因此中国画体现的是哲学的精神,人与世界的和谐。
西方自毕加索以来也开始注重表现,比较抽象而有意境。而在中国画中,工笔画相对注重再现而传神,写意画注重表现而有意境。传神通过对事物外部特征的刻画而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创作者对事物的印象,再现给欣赏者,让欣赏者自己去体会,挖掘其内涵。蒙娜丽莎的微笑就是传神的。意境注重情景交融,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抽象的概念、想象融入到所表现的艺术中,而相对忽略对事物外部特征的具体刻画(得意忘形),更多的将情溶于景中----因此能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对于欣赏者来说,意境有更多的可想象的空间。意境的特点是开始于创作者的创作,完成于欣赏者的想象。欣赏者欣赏完一次后,下次再欣赏,又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意境比传神更美,因为意境直接表现人与世界的和谐。传神再现的是对象自身的和谐,欣赏者在欣赏时通过对象本身的和谐来反观人与世界的和谐,从而间接的达到人与世界的和谐。
3.3 艺术的使命
再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是艺术的责任。艺术创造了高于生活中的美。但艺术通常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在西方历史上,贺拉斯(Horatius)是西方第一个强调寓教于乐的,他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4]这一观点被艺术理论家们捧为典范。以至于今天,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评价艺术的两大标准。艺术对于教化是有独特作用的,但我要强调,艺术的第一使命是表现和再现生活中的美。历史上,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有限的。历史上抨击政治的艺术特别是文学作品很多,但这些作品似乎没能对政治发生多少影响。而当代社会,艺术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更是有限:艺术不能代替道德、法律,维护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艺术反映社会问题没有电视、报纸及时直观;艺术反映各种问题,没有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来得系统深刻。因此艺术还是应该体现人的自由创造,表现和再现美。但另一方面,艺术表现、再现了社会美,而社会中的美有很多是以道德的善为基础的,如英雄人物的美。因此艺术美不可避免的会反映一些道德问题,通过寓教于乐对宣传道德起到独特的作用。
艺术的第一使命是表现、再现美,其次才是教化。但是人与世界的和谐本身就是以众多道德原则为基础的,表现、再现了美的东西也就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艺术通过表现、再现美来宣扬善,所带来的教化作用更大,这才是“美育”的真谛!
4. 美是人的最高追求
一切痛苦的根源从认知开始!
我们从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就确定了逻辑(A是A),同时区分了我和我以外的世界。从我们开始认识的时候,我们就与对象世界分离了,对象是对象,我是我。认识活动使认识者将自身与世界割裂开来。我们还确立了充足理由率,认为凡事都是有理由的!
当我们找到自身价值的时候,我们和世界联系起来了。但是价值这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存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A-R-B] 。当主体与对象发生关系时,价值产生;当关系停止发生时,价值也就消失。比如在冬天,一件棉衣只有穿在身上才能保暖,脱了就失去了保暖的价值。所以价值是主体与对象发生关系时的一种关系。此时,虽然主体在与对象的关系中找到了价值,主体与对象虽然被价值联系在一起,但是并没有融合在一起。所以利益关系是最不可靠的!
我们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和世界融于一体,但是美不同于善的是,美不是处于主体与对象之间 [A-R-B],美包含了主体与对象R(AB),主体与对象融于一体的和谐状态作为一个整体才是美。美使人不再孤立,重新与世界融于一体,因此美让我们得到安全感。
宗教、形而上学提供的归宿是,让物我两无,达到“无我”的境界。但是宗教让人获得安全感、终极关怀的同时,又让人失去了自我和世界R( ),使R变成了一个空集。而只有美,让我们获得安全感、终极关怀的同时,又保持了我们的自由,因此美是人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 荷加斯《美的分析》2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2]戴望舒的《雨巷》。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3 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4]贺拉斯《诗艺》 1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Beauty is humanity's utmost pursuit
Abstract:
Thisarticle explores the meanings of beauty, free creation, art, and life. Thefirst nature of human beings is self-interest, while the second nature is thepursuit of freedom. Morality safeguards freedom, and art deepens and developsfreedom. Morality and art, though taking different paths, ultimately serve thesame purpose: to conform to human nature and grant people freedom. Form is theregulation that the subject imposes on the object, and formal beauty ariseswhen the creator infuses their abstract ideas (concepts) into the work. Kantbelieved that the sublime feeling is a reverence for one's own mission, whichis "surreptitiously transferred" to natural objects. The occurrenceof aesthetic pleasure stems from the subject transplanting their own emotionsonto the object, a process known as "empathy". The aesthetic subjectloses themselves in their admiration for the object, transplanting theirthoughts and emotions onto it, and becoming lost in a state of unity betweenthe self and the object. At this moment, man and the world harmoniously fuseinto one, and this is beauty. Beauty is the harmonious state where the subjectand the object are integrated. Artistic conception emphasizes expression, whilevividness emphasizes representation. Western painting focuses onrepresentation, while Chinese painting emphasizes expression. The primarymission of art is to express and represent the beauty in life, and onlysecondarily to educate. Art promotes goodness by expressing and representingbeauty, exerting a greater educational influence. This is the true essence of"aesthetic education". Religion and metaphysics offer a destinationwhere the self and the world become nothingness, achieving a state of"no-self". However, while religion provides people with a sense ofsecurity and ultimate concern, it also causes them to lose themselves and theworld R ( ), turning R into an empty set. Only beauty allows us to gain a senseof security and ultimate concern while preserving our freedom. Therefore,beauty is the highest pursuit of human beings!
Keywords:
freedom, formal beauty, empathy,harmony, ultimate concern.


IP属地:湖南1楼2025-04-29 07:4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