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快乐,我是凤婶,本期05-02-2025预告。
目前诸葛亮的技能背景都是一两句话,
在2.060版本,会进行填充。
【火攻】诸葛亮一生都在用火,放火前会备火料,所以使用[火计]时几乎不挑地形。①《三国演义》第39回。诸葛亮初出茅庐后首次用计,诱敌深入博望坡,以火攻大败夏侯惇的曹军。此战确立了他在刘备阵营的威信。②《三国演义》第40回。诸葛亮在刘备撤退时,于新野设伏火攻曹军,成功阻截追击,为刘备争取撤退时间。③《三国演义》第49-50回。诸葛亮与周瑜联合策划火攻曹军连环船,并借东风助火势。尽管火攻主要由周瑜执行,但诸葛亮的“借东风”和整体战术布局对战役胜利起关键作用。④《三国演义》第87-90回。南征孟获时,乌戈国藤甲兵刀枪不入,诸葛亮在盘蛇谷设伏,以火药和油车引燃山谷,全歼藤甲兵。此战虽胜,但诸葛亮感叹“损阴德”。⑤《三国演义》第103-104回。诸葛亮北伐时,设计将司马懿父子诱入上方谷,以火攻围困。但因天降大雨熄灭火焰,司马懿逃脱。此战成为诸葛亮“最后一次火攻尝试”,失败后病逝五丈原。
【知遇】诸葛亮为报答刘玄德知遇之恩,一生尽力辅佐刘备和刘禅,<知遇>指定配合<仁德>和<享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①《三国演义》第37-39回。刘备流离失所时,听闻诸葛亮才华,亲自三次拜访隆中,不顾关羽、张飞的质疑,以诚心打动诸葛亮出山。刘备的谦卑与执着,展现了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奠定了君臣互信的基石。诸葛亮刚加入时地位超然,刘备直接授予军师重任,甚至让关羽、张飞服从其调度。同时刘备把自己的剑、印交给诸葛亮,并带头听从诸葛亮的指挥。②《三国演义》第85回。刘备临终前将蜀汉政权与幼子刘禅全权托付诸葛亮,直言“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信任至深。③刘备称诸葛亮为“如鱼得水”,而诸葛亮则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成为古代君臣典范。④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直接掌控蜀汉内政、军事、外交,刘禅仅象征性参与祭祀等礼仪活动,实际权力高度集中于诸葛亮。⑤《三国演义》第91回。诸葛亮上《出师表》后,刘禅未提出异议,直接批准其北伐计划,并保障后方粮草供应(如李严事件中支持诸葛亮权威)。⑥即使北伐多次失利(如失街亭,《三国演义》第95回),刘禅未追究诸葛亮责任,仍令其“总揽军政,自行决断”。⑦宦官或朝臣质疑诸葛亮权柄过重时(如李严、谯周等人),刘禅始终维护诸葛亮权威,未动摇信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依其遗愿重用蒋琬、费祎,并追谥“忠武侯”,亲自主持祭祀,延续其政治遗产。
【看破】帮助己方武将,看破对面的计谋。1.[诸葛亮]①《三国演义》第95回。司马懿率军直逼西城,诸葛亮因兵力空虚,故意大开城门、焚香抚琴,营造埋伏假象。司马懿疑其有诈而退兵。②《三国演义》第99回。司马懿派郭淮、孙礼偷袭武都、阴平,被诸葛亮识破并夺取二郡。司马懿令张郃、戴陵偷袭蜀军后方,诸葛亮预判其行动,反设伏兵大败魏军。两次反用“声东击西”,并辅以“调虎离山”“围魏救赵”破敌。③《三国演义》第54回。周瑜以联姻诱骗刘备至东吴,诸葛亮提前授予赵云三个锦囊,助刘备脱险并促成婚事,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④《三国演义》第114回。诸葛亮临终前布置后事,命杨仪秘不发丧,以木像吓退追击的司马懿。利用司马懿对自身的忌惮心理,死后仍以计退敌。⑤《三国演义》第85回。刘备去世后,曹丕联合南蛮、东吴、羌兵等五路大军伐蜀。诸葛亮闭门不出,通过外交分化、疑兵布阵和地利优势,逐一化解攻势,安居平五路。⑥《三国演义》第98回。魏将王双率军追击蜀军,诸葛亮命关兴、张苞诈败诱敌,暗中埋伏弓弩手射杀王双,反破其突袭计划。以诈败诱敌深入,精准预判追击路线。⑦《三国演义》第94回。诸葛亮北伐时,西羌以铁车兵进犯。他命魏延、关兴等佯装败退,诱敌至狭窄山道,再以火攻烧毁铁车,瓦解羌兵攻势。利用地形限制敌军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躬亲】诸葛亮因“事必躬亲”导致身体每况愈下:①长期超负荷工作。诸葛亮自辅佐刘备起,即承担蜀汉军政全责,从治国政策到基层军务(如“罚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均亲自处理。这种“夙兴夜寐”的工作模式持续二十余年,远超常人承受极限。②北伐期间高压消耗。五次北伐中,诸葛亮既要应对司马懿的拖延战术,又要解决蜀军粮草短缺问题,甚至制定“轮休制”后仍坚持“不因战事失信于士卒”。前线对峙时,他常乘车巡查军营,病重期间仍强撑病体部署战略。③身心双重崩溃。身体层面: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其“未老先衰”,五丈原对峙时已出现“彻骨生寒”“重病缠身”等体征,最终因“积劳成疾”去世。心理层面:北伐未果的焦虑与“恢复汉室”的执念形成巨大心理压力,加速健康恶化。④致命后果。司马懿利用其健康弱点,采取拖延战术,致使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时“体力耗尽”而亡。其逝世时年仅54岁,蜀汉亦因后继无人加速衰亡。
【八阵】原版计策,取自诸葛亮八阵图围困陆逊。《三国演义》第84回。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举兵伐吴,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攻击败,仓皇逃至白帝城。陆逊率东吴大军乘胜追击至鱼腹浦(今重庆奉节一带),企图彻底剿灭蜀军残余势力。然而,诸葛亮早在入川时,便命士兵在鱼腹浦险要处用石块堆砌成阵,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排列,暗合奇门遁甲之术,形成石制八卦阵。外观,看似杂乱无章的乱石堆,实则暗藏玄机;功能,阵内路径错综复杂,可困住敌军,使其“进则无路,退则无门”。后来,诸葛亮料定陆逊追击刘备时会途经此地,特意叮嘱守将赵云勿主动出战,仅需诱敌入阵即可。于是,陆逊追击至鱼腹浦,见石阵有异,自恃精通兵法,率军入阵探查。入阵后忽起狂风,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东吴军士迷失方向,“急欲回身,却无出路”,陆逊方知中计。陆逊进退失据之时,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受诸葛亮暗中嘱托,现身引陆逊从“生门”出阵,并告诫:“此阵变化无穷,不可轻犯。”陆逊惊叹诸葛亮“神鬼莫测之机”,下令撤军。最后,给出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锦囊】①《三国演义》第54-55回。周瑜以联姻为名,设计将刘备骗至东吴软禁,企图夺回荆州。刘备出发前,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第一计(第54回):命赵云护送刘备入东吴后,立即让随行士兵披红挂彩,并大张旗鼓宣扬婚事,同时拜访乔国老(孙策、周瑜岳父),借舆论迫使孙权之妹孙尚香不得不嫁。第二计(第55回):刘备沉溺温柔乡时,命赵云谎称曹操攻打荆州,激刘备速归,并利用孙尚香的刚烈性格助其脱身。第三计(第55回):在东吴追兵赶至时,让孙尚香亲自斥退徐盛、丁奉等将领,化解危机。结果就是,刘备安全返回荆州,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②《三国演义》第114回。诸葛亮死后,姜维依其锦囊所嘱,用其木像吓退追击的司马懿,保全蜀军撤退。
【呼风】道家法术,在一定范围打乱敌方阵型,但不造成伤害。演义里诸葛亮、张角等人皆有呼风本领。呼风法诀:风出艮角,地户排兵。巽方前路,呼煞猛风,万物成信,坎震之宫。上帝有敕,永镇雷霆。急急如律令。1.《三国演义》第49回。赤壁之战中,周瑜欲用火攻曹军,但冬季长江常刮西北风,火攻需东南风方能成功。周瑜因此焦虑成疾。[诸葛亮]声称能“借”东南风,于南屏山筑七星坛,登坛作法。实为利用天文知识预测天气变化,借机脱身。东南风起后,周瑜派丁奉、徐盛追杀,诸葛亮由赵云接应撤离。东南风助周瑜火攻成功,奠定赤壁之战胜局。
【观星】观星占卜,窥探天时,料敌先机,可以远距离施行计策。①《三国演义》第49回。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观测天象,预测到冬至后将起东南风,遂于七星坛设祭“借东风”。东南风如期而至,助周瑜火攻曹营,奠定赤壁大胜。展现其“通晓天文”的谋士形象,首次以天象之术扭转战局。②《三国演义》第63回。庞统随刘备进攻西川雒城前,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推断庞统或面临生死危机。诸葛亮紧急写信给刘备,建议“切宜谨慎”,暂缓进军,避免主将遇险。庞统自诩精通太乙数,认为“合得西川,不主凶事”,并称刘备“无碍”,坚持分兵攻雒城。误将诸葛亮的劝告视为“忌惮自己立功”,执意与刘备分兵,选择走小路(落凤坡)。刘备曾梦见“神人击其右臂”,预感不祥,但最终被庞统说服。刘备将坐骑“的卢马”让与庞统,间接导致庞统被敌军误认为刘备而遭伏击。庞统率军行至落凤坡(因“凤雏”之名与此地相克),遭张任伏兵乱箭射杀,应验诸葛亮“凶兆”预言。小说借庞统之死暗喻“天命难违”,即使诸葛亮能窥测天机,亦无法改变庞统的宿命结局。也为最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埋下了伏笔,正所谓,知天易,逆天难。哪怕诸葛亮算出自己元寿将近,也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闭上双眼。③接上一点《三国演义》第103回。诸葛亮北伐时,夜观星象见主星“昏暗摇坠”,自知命不久矣。为续命设七星灯阵,作法禳星。结因魏延闯入帐内踏灭主灯,续命失败,诸葛亮叹“生死有命”,含憾而终。借天象预示天命不可违,强化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情。④《三国演义》第104回。临终前,诸葛亮嘱咐姜维:“吾命在旦夕,观天象见吾星已坠。”司马懿夜观天象,见蜀营将星陨落,断定诸葛亮已死,但被其木像吓退。以天象呼应生死,凸显其智谋贯穿生死,威慑敌胆。
目前诸葛亮的技能背景都是一两句话,
在2.060版本,会进行填充。
【火攻】诸葛亮一生都在用火,放火前会备火料,所以使用[火计]时几乎不挑地形。①《三国演义》第39回。诸葛亮初出茅庐后首次用计,诱敌深入博望坡,以火攻大败夏侯惇的曹军。此战确立了他在刘备阵营的威信。②《三国演义》第40回。诸葛亮在刘备撤退时,于新野设伏火攻曹军,成功阻截追击,为刘备争取撤退时间。③《三国演义》第49-50回。诸葛亮与周瑜联合策划火攻曹军连环船,并借东风助火势。尽管火攻主要由周瑜执行,但诸葛亮的“借东风”和整体战术布局对战役胜利起关键作用。④《三国演义》第87-90回。南征孟获时,乌戈国藤甲兵刀枪不入,诸葛亮在盘蛇谷设伏,以火药和油车引燃山谷,全歼藤甲兵。此战虽胜,但诸葛亮感叹“损阴德”。⑤《三国演义》第103-104回。诸葛亮北伐时,设计将司马懿父子诱入上方谷,以火攻围困。但因天降大雨熄灭火焰,司马懿逃脱。此战成为诸葛亮“最后一次火攻尝试”,失败后病逝五丈原。
【知遇】诸葛亮为报答刘玄德知遇之恩,一生尽力辅佐刘备和刘禅,<知遇>指定配合<仁德>和<享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①《三国演义》第37-39回。刘备流离失所时,听闻诸葛亮才华,亲自三次拜访隆中,不顾关羽、张飞的质疑,以诚心打动诸葛亮出山。刘备的谦卑与执着,展现了对人才的极度重视,奠定了君臣互信的基石。诸葛亮刚加入时地位超然,刘备直接授予军师重任,甚至让关羽、张飞服从其调度。同时刘备把自己的剑、印交给诸葛亮,并带头听从诸葛亮的指挥。②《三国演义》第85回。刘备临终前将蜀汉政权与幼子刘禅全权托付诸葛亮,直言“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信任至深。③刘备称诸葛亮为“如鱼得水”,而诸葛亮则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报,成为古代君臣典范。④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直接掌控蜀汉内政、军事、外交,刘禅仅象征性参与祭祀等礼仪活动,实际权力高度集中于诸葛亮。⑤《三国演义》第91回。诸葛亮上《出师表》后,刘禅未提出异议,直接批准其北伐计划,并保障后方粮草供应(如李严事件中支持诸葛亮权威)。⑥即使北伐多次失利(如失街亭,《三国演义》第95回),刘禅未追究诸葛亮责任,仍令其“总揽军政,自行决断”。⑦宦官或朝臣质疑诸葛亮权柄过重时(如李严、谯周等人),刘禅始终维护诸葛亮权威,未动摇信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依其遗愿重用蒋琬、费祎,并追谥“忠武侯”,亲自主持祭祀,延续其政治遗产。
【看破】帮助己方武将,看破对面的计谋。1.[诸葛亮]①《三国演义》第95回。司马懿率军直逼西城,诸葛亮因兵力空虚,故意大开城门、焚香抚琴,营造埋伏假象。司马懿疑其有诈而退兵。②《三国演义》第99回。司马懿派郭淮、孙礼偷袭武都、阴平,被诸葛亮识破并夺取二郡。司马懿令张郃、戴陵偷袭蜀军后方,诸葛亮预判其行动,反设伏兵大败魏军。两次反用“声东击西”,并辅以“调虎离山”“围魏救赵”破敌。③《三国演义》第54回。周瑜以联姻诱骗刘备至东吴,诸葛亮提前授予赵云三个锦囊,助刘备脱险并促成婚事,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④《三国演义》第114回。诸葛亮临终前布置后事,命杨仪秘不发丧,以木像吓退追击的司马懿。利用司马懿对自身的忌惮心理,死后仍以计退敌。⑤《三国演义》第85回。刘备去世后,曹丕联合南蛮、东吴、羌兵等五路大军伐蜀。诸葛亮闭门不出,通过外交分化、疑兵布阵和地利优势,逐一化解攻势,安居平五路。⑥《三国演义》第98回。魏将王双率军追击蜀军,诸葛亮命关兴、张苞诈败诱敌,暗中埋伏弓弩手射杀王双,反破其突袭计划。以诈败诱敌深入,精准预判追击路线。⑦《三国演义》第94回。诸葛亮北伐时,西羌以铁车兵进犯。他命魏延、关兴等佯装败退,诱敌至狭窄山道,再以火攻烧毁铁车,瓦解羌兵攻势。利用地形限制敌军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躬亲】诸葛亮因“事必躬亲”导致身体每况愈下:①长期超负荷工作。诸葛亮自辅佐刘备起,即承担蜀汉军政全责,从治国政策到基层军务(如“罚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均亲自处理。这种“夙兴夜寐”的工作模式持续二十余年,远超常人承受极限。②北伐期间高压消耗。五次北伐中,诸葛亮既要应对司马懿的拖延战术,又要解决蜀军粮草短缺问题,甚至制定“轮休制”后仍坚持“不因战事失信于士卒”。前线对峙时,他常乘车巡查军营,病重期间仍强撑病体部署战略。③身心双重崩溃。身体层面: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其“未老先衰”,五丈原对峙时已出现“彻骨生寒”“重病缠身”等体征,最终因“积劳成疾”去世。心理层面:北伐未果的焦虑与“恢复汉室”的执念形成巨大心理压力,加速健康恶化。④致命后果。司马懿利用其健康弱点,采取拖延战术,致使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时“体力耗尽”而亡。其逝世时年仅54岁,蜀汉亦因后继无人加速衰亡。
【八阵】原版计策,取自诸葛亮八阵图围困陆逊。《三国演义》第84回。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举兵伐吴,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攻击败,仓皇逃至白帝城。陆逊率东吴大军乘胜追击至鱼腹浦(今重庆奉节一带),企图彻底剿灭蜀军残余势力。然而,诸葛亮早在入川时,便命士兵在鱼腹浦险要处用石块堆砌成阵,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排列,暗合奇门遁甲之术,形成石制八卦阵。外观,看似杂乱无章的乱石堆,实则暗藏玄机;功能,阵内路径错综复杂,可困住敌军,使其“进则无路,退则无门”。后来,诸葛亮料定陆逊追击刘备时会途经此地,特意叮嘱守将赵云勿主动出战,仅需诱敌入阵即可。于是,陆逊追击至鱼腹浦,见石阵有异,自恃精通兵法,率军入阵探查。入阵后忽起狂风,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东吴军士迷失方向,“急欲回身,却无出路”,陆逊方知中计。陆逊进退失据之时,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受诸葛亮暗中嘱托,现身引陆逊从“生门”出阵,并告诫:“此阵变化无穷,不可轻犯。”陆逊惊叹诸葛亮“神鬼莫测之机”,下令撤军。最后,给出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锦囊】①《三国演义》第54-55回。周瑜以联姻为名,设计将刘备骗至东吴软禁,企图夺回荆州。刘备出发前,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第一计(第54回):命赵云护送刘备入东吴后,立即让随行士兵披红挂彩,并大张旗鼓宣扬婚事,同时拜访乔国老(孙策、周瑜岳父),借舆论迫使孙权之妹孙尚香不得不嫁。第二计(第55回):刘备沉溺温柔乡时,命赵云谎称曹操攻打荆州,激刘备速归,并利用孙尚香的刚烈性格助其脱身。第三计(第55回):在东吴追兵赶至时,让孙尚香亲自斥退徐盛、丁奉等将领,化解危机。结果就是,刘备安全返回荆州,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②《三国演义》第114回。诸葛亮死后,姜维依其锦囊所嘱,用其木像吓退追击的司马懿,保全蜀军撤退。
【呼风】道家法术,在一定范围打乱敌方阵型,但不造成伤害。演义里诸葛亮、张角等人皆有呼风本领。呼风法诀:风出艮角,地户排兵。巽方前路,呼煞猛风,万物成信,坎震之宫。上帝有敕,永镇雷霆。急急如律令。1.《三国演义》第49回。赤壁之战中,周瑜欲用火攻曹军,但冬季长江常刮西北风,火攻需东南风方能成功。周瑜因此焦虑成疾。[诸葛亮]声称能“借”东南风,于南屏山筑七星坛,登坛作法。实为利用天文知识预测天气变化,借机脱身。东南风起后,周瑜派丁奉、徐盛追杀,诸葛亮由赵云接应撤离。东南风助周瑜火攻成功,奠定赤壁之战胜局。
【观星】观星占卜,窥探天时,料敌先机,可以远距离施行计策。①《三国演义》第49回。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观测天象,预测到冬至后将起东南风,遂于七星坛设祭“借东风”。东南风如期而至,助周瑜火攻曹营,奠定赤壁大胜。展现其“通晓天文”的谋士形象,首次以天象之术扭转战局。②《三国演义》第63回。庞统随刘备进攻西川雒城前,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推断庞统或面临生死危机。诸葛亮紧急写信给刘备,建议“切宜谨慎”,暂缓进军,避免主将遇险。庞统自诩精通太乙数,认为“合得西川,不主凶事”,并称刘备“无碍”,坚持分兵攻雒城。误将诸葛亮的劝告视为“忌惮自己立功”,执意与刘备分兵,选择走小路(落凤坡)。刘备曾梦见“神人击其右臂”,预感不祥,但最终被庞统说服。刘备将坐骑“的卢马”让与庞统,间接导致庞统被敌军误认为刘备而遭伏击。庞统率军行至落凤坡(因“凤雏”之名与此地相克),遭张任伏兵乱箭射杀,应验诸葛亮“凶兆”预言。小说借庞统之死暗喻“天命难违”,即使诸葛亮能窥测天机,亦无法改变庞统的宿命结局。也为最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埋下了伏笔,正所谓,知天易,逆天难。哪怕诸葛亮算出自己元寿将近,也只能带着无尽的遗憾,闭上双眼。③接上一点《三国演义》第103回。诸葛亮北伐时,夜观星象见主星“昏暗摇坠”,自知命不久矣。为续命设七星灯阵,作法禳星。结因魏延闯入帐内踏灭主灯,续命失败,诸葛亮叹“生死有命”,含憾而终。借天象预示天命不可违,强化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情。④《三国演义》第104回。临终前,诸葛亮嘱咐姜维:“吾命在旦夕,观天象见吾星已坠。”司马懿夜观天象,见蜀营将星陨落,断定诸葛亮已死,但被其木像吓退。以天象呼应生死,凸显其智谋贯穿生死,威慑敌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