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韩非又进一步发挥慎到的话,说:“尧教于隶属而
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由此观之,贤智
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也。”这里又提出一个问题,
同样是一个尧,没有当上天子时,民众不会听他,当上了天子,
命令民众干,民众就会实行,禁止民众干,民众就停止。证明
了起主要作用的是“势”而不是“贤智”。这里既透露出韩非
为什么主张君主独裁的思路,也表明在封建制度的重压下,民
众并没有多大力量,即使秦末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次由平民掌握了政权,但掌权的平民很快成为新的帝王将相,
未掌权的民众还是只有服从。
这样论据已经很有力了,韩非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
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自己提出了一套反对自己的论点,然
后加以反驳(这些论点实际上是儒家的观点,也许是韩非受
学于荀卿时听到他老师的观点,也许是当时儒家者流与韩
非辩论中提出的观点)。比如针对前文所提的“同样是尧,
有,势民众才会听他”,有人则认为同样有了势,结果也不
一样:同样有云雾,龙能腾云驾雾,蚯蚓、蚂蚁就不能腾云驾
雾。同样有了势,尧舜可以治天下,而桀纣只能乱天下。对
于桀纣来说,势不过是培养成他们虎狼那样残忍之心和促
成他们做出暴虐荒唐的行为而已。而“人之情性,贤者寡而
不肖者众”,所以“以威势之利,济乱世不肖之人,则是以势
乱天下者多矣,而以势治天下者寡矣”。所以势本身并不等
于治或乱,专讲用势,不讲用贤,并不能治好天下。儒家这
段辩辞相当锋利,也同样符合当时及以前的情况。推崇尧
舜是儒家的立论根本,韩非把这段话端出来是有相当把握
驳倒它的。在辩驳过程中,韩非将慎到所论述的“势”又推
进了一步。首先对慎到讲褥还比较笼统的“势”加以深化。
认为“势”这一个字其涵义很多,“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
也”(《难势》)。将势分为”自然之势”与“人为之势”,针对
儒家提出的,尧舜有势可以治天下而桀纣得势反而乱天下
的论点,认为这种势是“自然之势”,尧舜生来就在上面,虽
有十个桀纣也无法使它“乱”,因为“自然之势”已经是
“治”。桀纣生来就在上面,虽有十个尧舜也无法使它
“治”,因为“自然之势”已经是“乱”。儒家这里所提出的
势,韩非认为属于“自然之势”,“非人之所得设也。”而韩非
所谈的势是“人之所得设也而已矣。”能够由人们自己设定
的势是什么?韩非认为统治国家的,多数是中等之人,所谓
中等之人是指“上不及尧舜,下亦不为桀纣,抱法处势则治,
背法去势则乱。…‘人为之势”是指为中等君主所设定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