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我收到一条留言:戴主任,肺癌真相科普做了很多期,说了许多关于肺癌的应对方法和治疗原则,但是哪些情况下是您说的安全病变?他们的特征又是什么?我遇到了一颗错构瘤,医生说建议手术,良性的也要手术吗?不是良性地做随访就可以了吗?
我仔细想了想,的确以往只做过这些信息的概念,没有把良性病变的具体“落实到地”,科普这方面做得有瑕疵。感谢这位结友的留言,我立刻改正,这周就专门针对肺部良性病变做一个全面的科普认知,帮助大家解决良性病变的疑问和困惑。

良性病变“很特殊”,做好随访,无需治疗
良性病变约占所有肺部肿瘤的2%~10%,其生物学行为与恶性肿瘤存在本质区别。良性病变形态各异,却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分化成熟,形态接近正常组织,无侵袭性,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不同良性病变性质稍有不同,但都极少存在转移可能性或其他伴生问题)。常见良性病变有错构瘤、肺硬化性肺细胞瘤、结核瘤,较为罕见的有软骨瘤、平滑肌瘤等。
良性病变通常需要通过动态随访管理,寻找其特征来进行精准诊断。动态随访过程中可以发现生长极其缓慢或长期稳定,安全期通常为十年以上(多年随访2年无变化)。同时CT特征非常明显,错构瘤内的明确脂肪密度或“爆米花”钙化;结核瘤的钙化、卫星灶和特定好发部位;肺硬化性肺细胞瘤的明显强化、胸膜下外周分布和女性多发。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良性结节代谢不增高(肺硬化性肺细胞瘤和活动性炎性假瘤/肉芽肿可能出现假阳性)。
常见良性病变种类(结友们遇到最多的情况)
肺错构瘤
肺错构瘤(Pulmonary Hamartoma),是一种肺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非真性肿瘤),由肺内正常组织异常组合与排列形成(主要是软骨,其次是脂肪、平滑肌、纤维组织、上皮细胞)。肺错构瘤可分为软骨型错构瘤、纤维型错构瘤等多种类型(其中软骨型错构瘤最为常见)。肺错构瘤多位于肺外围,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略多于女性,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极少数可能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影像上通常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结节影,部分肿瘤内可见 “爆米花” 样钙化,CT上发现明确的脂肪成分(CT值负值,通常在-40HU到-120HU之间)。小尺寸的错构瘤以随访为主,尺寸较大(尺寸大于2~3cm)引起压迫时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愈(楔切足以),预后很好,不复发,正常治疗后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肺硬化性肺细胞瘤
还有一种良性病变也较为“常见”(较容易与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混淆),肺硬化性肺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由增生的肺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多发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没有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晰,可能与长期接触电离辐射、遗传因素有关,或肺部既往感染后组织激化有关)。影像上通常显示为边界清晰,光滑的圆形或类圆形实性结节或肿块,没有包膜,多为胸膜下外周型的实性肿物,偶见钙化点,增强扫描常呈现明显且不均匀的强化。肺硬化性肺细胞瘤通常只需随访,无需手术治疗。但由于其“面相”与原位腺癌非常相象,所以常被“被动”切除,手术切除后即为治愈(楔切足矣),预后极佳,罕见复发或转移。

结核瘤
结核瘤(Pulmonary Tuberculoma)也是“大名鼎鼎”的种类之一,是肺结核的一种特殊愈合形式,是纤维组织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常见于有肺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极少数可能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影像上常见其发生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边界清晰或欠清的圆形/类圆形结节或肿块,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内部有时可见钙化灶(还记得之前分享过的“小树芽”吗),周围常有卫星灶(即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小尺寸的结核瘤以随访及抗结核治疗为主,出现不可控且尺寸较大时考虑手术治疗,预后很好(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能导致病情复发)。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肺黏液瘤样肉芽肿(Pulmonary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也是较为常见的良性病变,是慢性炎症修复过程中多种炎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的瘤样病变。各年龄段均常见,相对年轻者稍多,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极少数可能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影像上通常显示边界较为清晰的结节或肿块,多为实性结节样,经抗生素治疗或自发吸收可缩小甚至消失,部分稳定,少数缓慢增大。

综上所述,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肺部良性结节病变虽然种类多样,但总体上具有生长惰性、预后良好等特点,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明显症状,通过体检发现。对付这样的良性病变,应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医疗,做好随访管理就足以(随访中遵循当地医生意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处理,防止良性/恶性病变混淆)。如果后期尺寸发展较大,影响到正常机能,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疗,手术即治愈。
我仔细想了想,的确以往只做过这些信息的概念,没有把良性病变的具体“落实到地”,科普这方面做得有瑕疵。感谢这位结友的留言,我立刻改正,这周就专门针对肺部良性病变做一个全面的科普认知,帮助大家解决良性病变的疑问和困惑。

良性病变“很特殊”,做好随访,无需治疗
良性病变约占所有肺部肿瘤的2%~10%,其生物学行为与恶性肿瘤存在本质区别。良性病变形态各异,却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晰、分化成熟,形态接近正常组织,无侵袭性,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不同良性病变性质稍有不同,但都极少存在转移可能性或其他伴生问题)。常见良性病变有错构瘤、肺硬化性肺细胞瘤、结核瘤,较为罕见的有软骨瘤、平滑肌瘤等。
良性病变通常需要通过动态随访管理,寻找其特征来进行精准诊断。动态随访过程中可以发现生长极其缓慢或长期稳定,安全期通常为十年以上(多年随访2年无变化)。同时CT特征非常明显,错构瘤内的明确脂肪密度或“爆米花”钙化;结核瘤的钙化、卫星灶和特定好发部位;肺硬化性肺细胞瘤的明显强化、胸膜下外周分布和女性多发。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良性结节代谢不增高(肺硬化性肺细胞瘤和活动性炎性假瘤/肉芽肿可能出现假阳性)。
常见良性病变种类(结友们遇到最多的情况)

肺错构瘤
肺错构瘤(Pulmonary Hamartoma),是一种肺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非真性肿瘤),由肺内正常组织异常组合与排列形成(主要是软骨,其次是脂肪、平滑肌、纤维组织、上皮细胞)。肺错构瘤可分为软骨型错构瘤、纤维型错构瘤等多种类型(其中软骨型错构瘤最为常见)。肺错构瘤多位于肺外围,多发于40岁以上,男性略多于女性,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极少数可能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影像上通常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结节影,部分肿瘤内可见 “爆米花” 样钙化,CT上发现明确的脂肪成分(CT值负值,通常在-40HU到-120HU之间)。小尺寸的错构瘤以随访为主,尺寸较大(尺寸大于2~3cm)引起压迫时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愈(楔切足以),预后很好,不复发,正常治疗后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肺硬化性肺细胞瘤
还有一种良性病变也较为“常见”(较容易与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混淆),肺硬化性肺细胞瘤(Pulmonary Sclerosing Pneumocytoma),由增生的肺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组成,多发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没有明显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晰,可能与长期接触电离辐射、遗传因素有关,或肺部既往感染后组织激化有关)。影像上通常显示为边界清晰,光滑的圆形或类圆形实性结节或肿块,没有包膜,多为胸膜下外周型的实性肿物,偶见钙化点,增强扫描常呈现明显且不均匀的强化。肺硬化性肺细胞瘤通常只需随访,无需手术治疗。但由于其“面相”与原位腺癌非常相象,所以常被“被动”切除,手术切除后即为治愈(楔切足矣),预后极佳,罕见复发或转移。

结核瘤
结核瘤(Pulmonary Tuberculoma)也是“大名鼎鼎”的种类之一,是肺结核的一种特殊愈合形式,是纤维组织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常见于有肺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极少数可能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多于体检时发现。影像上常见其发生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边界清晰或欠清的圆形/类圆形结节或肿块,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内部有时可见钙化灶(还记得之前分享过的“小树芽”吗),周围常有卫星灶(即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小尺寸的结核瘤以随访及抗结核治疗为主,出现不可控且尺寸较大时考虑手术治疗,预后很好(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能导致病情复发)。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肺黏液瘤样肉芽肿(Pulmonary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也是较为常见的良性病变,是慢性炎症修复过程中多种炎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的瘤样病变。各年龄段均常见,相对年轻者稍多,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极少数可能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影像上通常显示边界较为清晰的结节或肿块,多为实性结节样,经抗生素治疗或自发吸收可缩小甚至消失,部分稳定,少数缓慢增大。

综上所述,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肺部良性结节病变虽然种类多样,但总体上具有生长惰性、预后良好等特点,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明显症状,通过体检发现。对付这样的良性病变,应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医疗,做好随访管理就足以(随访中遵循当地医生意见,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处理,防止良性/恶性病变混淆)。如果后期尺寸发展较大,影响到正常机能,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治疗,手术即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