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容珊,男,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地球物理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 安徽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原中国科学院武汉动力大地测量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国际SEDI(地球深内部研究)顾问委员会委员,南山校友。1943年1月出生。1960年至196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地震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65年至197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分所、云南省地震大队、云南省地震局进行地震科学研究工作。1979 年2月 ,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 ,历任讲师、副教授,从事地球重力学、动力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1984年10月至1986年1月,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研究地幔对流理论,获" 杰出访问学者奖 " 。1993年10月,晋升为教授,并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动力大地测量开放实验室 ( 后更名为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2006年,与安徽省地震局合作建设地震监测台站 ,推动科研与观测结合 ,获省级科研合作认可 ,同年12月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兼职教授。2007 年,其作为中国科大地空学院杰出代表,获“ 全国地震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表彰。2009年,提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并进入第二轮评审 。2010年,受邀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作 《 活动的地球 》科普报告 ,获全国科普日 " 最受欢迎科学报告奖 " 。2012年 ,被授予 “ 安徽省科技传播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他长期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主要科研领域包括地幔动力学 、板块动力学 、 岩石层应力场及其演化以及大陆演化动力学数值模拟等 ,开拓和推动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建立了地幔热对流模型 “ 傅氏模型 ”,提出了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数据计算地幔对流的新方法 ,丰富和发展了地球岩石层和地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 “ 三阶段模式 ”,在我国首次为研究生开设了《 地球动力学 》课程,并组织了国际高级地球物理研讨班 ,取得了丰富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成果 。他累计发表了 160 余篇科研论文 ,在 《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 、《 地球物理学报 》等多个权威核心期刊上多次发表重要成果 ,并培养了多名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 ,为中国地球物理学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还先后主持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地震联合基金 、国家攀登计划 、973项目 、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以及中科院开放实验室基金的重要科研项目 ,取得了杰出成绩 ,并多次应邀赴美国、俄罗斯 、加拿大 、日本 、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此同时他还出任了《 地震学报 》 、《 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 》 、《 地震地质 》等多本知名学术期刊编委。其专著《 地球动力学 》被教育部遴选为 " 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获 “ 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 ” ,代表作《固体地球物理学基础 》入选 “ 十一五 ” 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 ,并获 " 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 ” ,取得了广泛关注 。他在长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 ,一直勇于开拓创新 ,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享有崇高声誉。曾获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 ” 、“ 国际SEDI杰出服务奖 ” 、“ 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 、" 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杰出教学奖 " 等多个大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