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 130,879 贴子: 3,449,755

闪击战之父装甲兵之魂

  • 目录:
  • 历史人物
  • 272
    70年代研制8-2,Jh8按照历史上8-2的时间线,而7的改型,70年代研制7Fs,用历史上7-2的时间线,80年代研制7Mf,用历史上7-3的时间线,是70-80年代最现实的自研战斗机选择。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63
    受历史教科书影响,以前一直以为二战前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后来看了朱老师的《东线》,发现德国的煤钢,发电,汽车,产业工人都远超苏联,还占据了整个欧洲的工业区。可因为糟糕的体制,就这军工产量还不如苏联和英国……
  • 31
    湘军非常顽强,打了很多硬仗,恶仗,曾国藩的湘军就是。 左宗棠面对回军,硬仗,恶仗。 最后一支湘军,在牛庄,面对几倍日军,没有逃跑,而是打完。 反观淮军,对太平军没打过恶仗,甲午战争时,一触即溃。
  • 15
    退伍军人说第一步先把伏尔加格勒机场改为斯大林格勒机场 丁丁居然表示赞同
  • 109
    我不是反对整SSN,但是你要说这几艘有什么用。。。只能说反应堆早点研究是好的,但是具体项目上的太早了,我国在澡盆子时代整这玩意只是给自己添堵。还有差不多上百艘SS,训练也差,基本出去坐海底当人工智能水雷水平。空潜快也不是这么搞得,潜艇本来吞金巨兽,海军挤不出军费搞别的非常正常。@小沧龙😇💯😈
  • 83
    既靠得住又能指望得上的文臣武将居然只有范增和龙且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10
    北约三代机换代之际留下很多机体较新的晚期型F4,还有二手的生产线和许可组装线可以配套引进。这样可以短时间内获得急需的现代化大航程截击机,数量如有富裕还能进一步代替老旧的战术轰炸机(轰5,强5)。 只要能引进整机,即使是晚期幻影3,也是远强于歼6而远快于歼8II的,更何况更大更完善的F4
  • 1
    明朝初年全国兵力为180万左右,很多人说明朝武力爆棚,但我一直认为明军在初代武力并不是很强。难道兵力多就一定国力强?
    神威hero 4-30
  • 49
    一战法国难道缺钢铁吗?为什么240毫米重迫击炮用木质底座?而非钢制?
  • 22
    FLY19608 4-30
  • 315
    按照姜克实考证出刘老庄连战斗的细节。 本子用63发山炮(步兵炮)炮弹,就让新四军刘老庄连(82人,约半个连的兵力)基本失能。然后白刃冲锋就全歼了刘老庄连82人,己方死亡一人。在第五发炮弹炸响后,执行白刃冲锋的中队(110人)的队长就带头冲锋。 其他国家在二战中有过如此秀的野战阵地攻击作战吗? ============================================================================= 实际上参加突击的部队仅仅为第九中队的110余名。按步炮协定,在支援炮火的第
    feitian878 4-30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
    基辅级,后两条可以拆掉前甲板武器加装弹射器起降米格23。 基洛夫级,这个大而无当的东西可以不造了。 光荣级,将SS-N-12反舰导弹换成SS-N-19,数量减少至8枚,增加一座顶板,增加两座八单元SA-N-6防空导弹发射装置,或四座八单元SA-N-9导弹发射装置替换下SA-N-4。因为基洛夫不造了,省下的钱造这个,在91之前共完工八艘,还有两艘在建。 现代级,拆掉后主炮和SA-N-7防空导弹,换装四座八单元SA-N-6和四座八单元SA-N-9防空导弹,一座顶板。 无畏级,把
    蟾修者 4-30
  • 56
    现实中在改装完两艘列克星敦后,美海军还有7万吨吨位可用,先后造了2艘1.5万吨级的轻航(突击者和胡蜂)和两艘2万吨级中航(约克城和企业)。 马后炮角度来看,是否换成两艘1万吨轻航+两艘2.5万吨级大型防护航母更好? 然后两艘轻航战时分别配给两艘列克星敦和两艘大型防护航母作战。
  • 1
    KV故障率高、T34瞎,和德军装甲对决不占优势吧?
  • 0
    36师300多人的突击部队遭到日军轻重火力围攻封堵,清理完剩余国军士兵之后,纵火烧毁藏匿的房子,遗弃尸体不少已被烧焦。十日围攻期间国军巷战攻坚突击能力较差,战术毫无章法,伤亡较大。日军回忆也曾提到国军突击部队战斗极其勇猛
    吉鲁 4-30
  • 21
    三、四号能长驱400公里,虎豹100公里撑死。
  • 29
    如果37年没全面侵华,还等一两年,钢厂,重炮厂机器设备都会运进来,1936年是民国经济最好的一年,37年接下来也是,有钱去办钢厂炮厂。 1941年,美国开启租借法案,不用钱就可购买武器,机器设备,日本不占领东南亚就不能切断中国的出海口,会输的更快。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16
    自从1961年底接触到米格-21F13资料到1980年代歼-7II批生产,中国一直无法消化米格-21F13。60年代后半期606、410、601、112放弃了歼-7。转到贵州后,整个70年代,贵发所和460都在为涡喷-7排故忙碌,所以1978年前,涡喷-7显然是不怎么能用的状态。 410厂1965年底批准涡喷6第一次返修寿命延长到200小时,然而由于对原设计的薄弱环节没有细致分析,仅3年时间,涡喷-6发动机的涡轮盘和火焰筒在使用中就出现重大事故,1969年迫使把使用寿命又缩回到100小时。1970年
  • 151
    就是米格19的大改型号Sm12
  • 129
    很多人眼中的卫星, 绝对安全,和月亮一样永恒, 全时跟踪,和预警机一样随时跟踪, 透视效果,和X光检查一样无隐蔽, 无限数量,和网络Yy小说中自带系统一样, 实际上的卫星, 非常不安全,因为处于外层空间,不像大气层内飞行器,受空气保护,特别容易被包括激光在内的定向能武器和木亥攻击摧毁,而且一摧毁就是一片而不是一颗。 无法做到单一卫星全时跟踪,因为是轨道运行,所以需要数据链不断交换信息,才能做到不间断跟踪, 相比
  • 3
    二战苏联的马匹数量: 1941年 2100万 1942年 1000万 1943年 820万 1944年 780万 1945年 990万 1100万匹马,剔除母马、老马、农用马,征用300多万匹,可以装备400个师了(每个师8000匹马)。 参照骡马军团: 一个德国步兵师辖炮兵团的马匹车辆配备: 全团有48门榴弹炮(150炮12门、105炮36门)。官兵总计2872人,有2208匹马,240辆马拉车,76辆汽车、80辆卡车、57辆摩托车(内有8辆边三轮)。 全团有9个105榴炮连。另有3个150毫米重炮连(重炮连用机动车拉炮)。 105毫米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37
    工农红军时期 1928年5月;工农革命第四军成立迫击炮连,迫击炮8门。 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炮兵;1个机炮营,1个山炮连,15个迫击炮连,6个机炮连。 红三军团以第一次攻打长沙后组建的1个山炮连和2个迫击炮连为基础,在湖南平江长寿街组建炮兵团辖;2个山炮连、2个迫击炮连、1个运输连和1个步兵警卫连。装备山炮3门、迫击炮12门。 9月;红二方面军成立迫击炮连。 1931年6月;中革军委成立炮兵团;3个山炮连,1个炮兵教导队,1个运输连,1个警卫连
    le_nova 4-30
  • 12
    造这玩意的目的是为了省钱,无人机大量运用到炮兵的战场环境下没有意义了,红土地好像没声了? 远射程直接导弹,20公里内精准打击目标可以用无人机校准多几门炮齐射,顶天多打两炮。
  • 84
    37年之前,kmt手里应该有三台2000吨级水压机 一台在上海,清末江南制造局购入,民国时归上海兵工厂所有,该厂能生产克虏伯75山炮炮管。(至1928年生产494门) 一台在山西,阎锡山的壬申宾工厂购入,该厂缺乏配套设施和材料供应,47年才实现自造晋造36式75山炮炮管。 汉阳应该也有一台,汉阳铁厂购入的水压机吨位不详,但汉阳曾经生产大正6年式75山炮炮管。所以这里设定汉阳水压机也是2000吨级。 历史上沪 汉阳的水压机都在抗日期间运往重庆,最
  • 92
    很多人都以为霍克75是服役时间较晚的战斗机,实际上它的首飞时间非常早,是35年0506,也就是抗战前2年多以前就完成首飞了。 而且它最初还没有中标,36年被P35击败,所以果脯如果有眼光,在霍克75竞标失败的时候,大量投资,那么抗战爆发前拿到实机是完全能做到的。
  • 4
    我感觉这个就是野炮,这性能,看图就是横楔式炮闩版本的改进75小姐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2
    德械,防德械,日械,美械
  • 105
    二战时日本人口有7800万人,德国本土加上奥地利和苏台德这俩和本土没啥两样的地方后人口大约8000万,也就是说日德两国核心区的人口数基本相当(占领区另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民总死亡人数大约有800万,其中军队死亡在400万-500万之间,战后德国的官方统计是430万人(310万确认死亡+120万失踪,失踪的基本上是死了)。而相比之下日军的死亡人数就小很多了,二战日军死亡只有200多万人,只有德军死亡人数的一半。但是这和我平常的
    prime1042 4-30
  • 34
    先列举一下二战德苏美坦克和自行火炮产量。 德,39-45,4.7万辆。 苏,41-45年,10.2万辆。 美,41-45年,10.4万。
  • 97
    先说一下几款淘汰机型的淘汰原因: 1、德国bf109B,淘汰原因是出现的晚且不易获得出售许可; 2、德国he51,淘汰原因是性能落后; 3、意大利菲亚特cr32,淘汰原因是性能落后+使用油料特殊,中国不能自制也不便采购; 4、苏联的伊-15和伊-16,淘汰原因主要是政治原因,只能在1937年8月以后购买; 5、法国德瓦蒂埃D500系列,淘汰原因主要是价格问题; 6、英国霍克飓风,淘汰原因是出现的太晚; 7、英国格罗斯特角斗士,淘汰原因也是出现的晚,它36年12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72
    连级配备60毫米迫击炮,营级配备82毫米迫击炮,团级配备105毫米迫击炮,师级配备120毫米迫击炮,军级配备150毫米迫击炮和75毫米山炮,除了75毫米山炮以外的所有身管火炮都划归战区管理和组建成独立炮兵编制,感觉这样应该是比较完整的方案了
    402220538 4-29
  • 23
    1936年广东的陈济棠在德国顾问林德曼的建议下购买了法国施耐德公司的52门M1928式75毫米步兵炮,40门M1919式75毫米轻便山炮,和4门M1919式105毫米重山炮。林顾问身为德国人,却放下心中的成见,向陈济棠推荐宿敌法国人的火炮,可见施耐德火炮必有其过人之处。 系出名门——1914年法国陆军山地部队认为自己装备的施耐德M1906式65毫米山炮威力太弱,已经难以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因此要求施耐德公司研发一款威力更大的山炮,以施耐德公司的研发实力
  • 20
    二战太平洋美军使用霰弹枪在丛林作战据说非常好用,看到有的吧友架空拿霰弹枪对付本子拼刺,想问一下,国内南北方的作战环境和东南亚丛林完全不一样,除了城市保卫战, 霰弹枪还适合国内战场吗?
  • 11
    突发奇想用,DEEPSEEK查询了一下图曼斯基1971年竞标苏27战斗机发动机的R59F-300涡扇发动机的相关参数, 得到的回答如下: 关于 图曼斯基(Tumansky)R59F-300 涡扇发动机 的性能参数,目前公开的权威资料非常有限,但根据苏联/俄罗斯航空发动机发展史和部分解密档案,可以整理出以下可靠信息: 1. 基础背景 设计局:图曼斯基设计局(OKB-300,现并入俄罗斯“礼炮”公司)。 用途:为 米格-23M/MLD(MiG-23 Flogger) 战斗机改进型设计的 加力涡扇发动机,是R29-3
  • 61
    架空武器装备,不能瞎扯淡,更不能玩穿越,空降,系统,这些类别架空,除了自嗨,没有任何意义! 你架空T72出现在二战中,豹2出现在一战中,肯定能大大改变历史走向! 但是这种架空可能实现吗?这种架空和胡说八道有啥区别? 另外别拿现在的技术去架空二战武器,那和痴人说梦差不多! 别的不说,二战时期哪国武器可以减重到现在的重量? 目前迫击炮重量,仅算国产迫击炮, 60迫从22Kg下降到14Kg,最新能到8.5-10.15Kg, 82迫,39Kg, 100迫,74.5Kg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72
    本帖吧已经有N多人发帖说用45/50迫击炮代替掷弹筒,还有N多人说有了60迫击炮不需要掷弹筒。 在这里第四次说,45/50迫击炮代替不了掷弹筒,是因为造价,二者射程和弹重接近,45/50迫击炮造价是掷弹筒的3-4倍。 而60迫击炮代替不了掷弹筒,是因为二者的重量弹重射程,比60迫击炮和80/81/82迫击炮的差距都大,60迫击炮能代替掷弹筒,80/81/82迫击炮更能代替60迫击炮。 所以说,抗战中,果脯用掷弹筒和60/82/105/120/150迫击炮搭配,是最好的选择
  • 34
    918之后上海兵工厂现有产能,克式山炮月产6门, 汉阳兵工厂月产75野炮两门,上海兵工厂搬汉阳后,应该立即大量造,再增加设备,做到年产三四有门很容易。 一个师一年就三百万,少养两个师,一个增加三四百门山野炮,战斗力翻倍。
    小童1鞋 4-29
  • 46
    时间设定在近未来,作为飞豹的后继机型。(双座20s作为16的后继机型) 设计思路模仿曾经的fb22方案,放大并强化20机体,取消鸭翼腹鳍放大主翼变成无尾布局(fb22方案也取消尾翼放大主翼变成无尾布局) 要求:最大飞行速度1.8马赫 内油16吨 作战半径2700km 最大载弹量13吨 主弹仓可以内置4枚1吨级滑翔制导炸弹
  • 18
    俞大维先后在美国,德国留学,学数学,物理,弹道学,获博士学位,然后在驻德使馆工作过几年,30出头,直接当兵工署长。并非学工科,也没在工厂干过,应该不懂工业。
    短人 8-23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22

会员: 装甲精英

目录: 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