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位 力
力并非只是强硬之力,牌面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柔软之力,钢中带柔,阴阳相济。
张三爷算得上是三国第一妙人,大胡子,丈八蛇矛,动辄喜欢哇呀呀呀瞪眼怪叫。他大哥得一“仁”字,二哥称一“义”字,三爷也只能占了一个“猛”字。是啊,张飞多猛哇,虎牢关前群雄束手,偏他头一个冲过去与吕布单挑,几十个回合下来虽没胜可也没败;长坂桥前只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喝退曹军百万之众,震得张辽、夏侯渊、夏侯敦、许褚、曹仁等曹营名将不敢近前,这又是何等勇猛。
然而这一个“猛”字,却不知害了多少三国名将。大家的习惯性思维没法相信:这虬髯大汉心里,却藏着不知有多细密的心思。人人都道三爷莽撞,可谁也没想到长坂桥遮天蔽日的灰尘后是二十匹马和二十条树枝;人人都道三爷好吃酒爱误事,结果一番吃醉,生擒了刘岱;二番吃醉,赚了巴郡老严颜;三番吃醉,战跑了威风八面的张合。若天下粗人都是如此,只怕聪明人都要羞愧死了。
据说张飞擅书法,擅画美人,还曾在八朦山上立马勒铭(据说是赝品,不过没关系),好生豪气。粗中有细,刚中带柔的这套内家功夫,不知是不是三爷在描摹美人的时候练出来的心性?
===========================================
===========================================
第九位 隐者 徐庶
隐者代表的,并非仅仅只是字面意义上的隐居。它也有暗示着困窘的环境,以及难以伸张的心向。这种束缚是内在的,源自于隐者本身消极的态度。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对于关羽只是暂时,对于徐庶却是永恒。
没有人比徐庶的立场更为尴尬。他背弃了赏识自己的明主,转投了杀母仇人麾下;他有满腹韬略,却发誓不设一计一谋。忠诚与孝义之间,徐庶首先选择了后者,于是北归曹操;而当徐母死后,他却又选择了前者,唯恐天下人耻笑。这是一个矛盾的人,当命运降临的时候,他亲手作了最不情愿的选择,把自己封锁在一个两难困境之中,并且越缠越深。
于是,他变成了一位隐者,完全隐没在时代洪流之中,悄无声息。从此再没人见到过那曾经狂荡的单福,也再没人领略过徐庶哪怕一星半点的智略火花。在其他明星交相辉映于乱世天空时,这一颗星星却黯然隐没,让人扼腕叹息不已。
有才难伸,这是一出正剧;而当这局面是自己造成的时候,正剧就变成了悲剧。
徐庶的结局演义中没有交代,只有在正史中略有提及。当诸葛亮兵出陇右之时,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老友仅仅只是一名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时候,不禁感慨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不知道那时候的徐庶,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心境。
===========================================
===========================================
第十位 命运之轮 孔明
命运如轮,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解释,只此比喻就足以言尽,多一分都是赘言。
对于丞相来说,命运确实是一味奇妙的东西。
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自己的命运,但这位汉丞相身上的宿名感格外地强烈。水镜先生一句:“卧龙适得其主,不得其时”,已然在他初出茅庐时就奠定了冥冥之中命运的轮迹。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并不可爱,他太完美了,足智多谋,算无遗策,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简直不可思议。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欠缺真实感,只可膜拜,却不能亲近。
一直到北伐开始,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沉重的宿命。跟随宿命而来的,往往是不幸;而当人们明知结果而仍旧不屈不挠地与之抗争时,不幸就变成了悲壮。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让我们觉察到诸葛亮身上那超越了智慧的伟大。这是一个人用一生来燃烧的命运,目的只有一个,他要逆天。
诸葛亮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此天数也”,可惜他不是贝多芬,无法紧紧扼住天数的咽喉,于是只能在五丈原默默地禳星,拖着老病的残躯面对命运之轮的转动……
力并非只是强硬之力,牌面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柔软之力,钢中带柔,阴阳相济。
张三爷算得上是三国第一妙人,大胡子,丈八蛇矛,动辄喜欢哇呀呀呀瞪眼怪叫。他大哥得一“仁”字,二哥称一“义”字,三爷也只能占了一个“猛”字。是啊,张飞多猛哇,虎牢关前群雄束手,偏他头一个冲过去与吕布单挑,几十个回合下来虽没胜可也没败;长坂桥前只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喝退曹军百万之众,震得张辽、夏侯渊、夏侯敦、许褚、曹仁等曹营名将不敢近前,这又是何等勇猛。
然而这一个“猛”字,却不知害了多少三国名将。大家的习惯性思维没法相信:这虬髯大汉心里,却藏着不知有多细密的心思。人人都道三爷莽撞,可谁也没想到长坂桥遮天蔽日的灰尘后是二十匹马和二十条树枝;人人都道三爷好吃酒爱误事,结果一番吃醉,生擒了刘岱;二番吃醉,赚了巴郡老严颜;三番吃醉,战跑了威风八面的张合。若天下粗人都是如此,只怕聪明人都要羞愧死了。
据说张飞擅书法,擅画美人,还曾在八朦山上立马勒铭(据说是赝品,不过没关系),好生豪气。粗中有细,刚中带柔的这套内家功夫,不知是不是三爷在描摹美人的时候练出来的心性?
===========================================
===========================================
第九位 隐者 徐庶
隐者代表的,并非仅仅只是字面意义上的隐居。它也有暗示着困窘的环境,以及难以伸张的心向。这种束缚是内在的,源自于隐者本身消极的态度。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对于关羽只是暂时,对于徐庶却是永恒。
没有人比徐庶的立场更为尴尬。他背弃了赏识自己的明主,转投了杀母仇人麾下;他有满腹韬略,却发誓不设一计一谋。忠诚与孝义之间,徐庶首先选择了后者,于是北归曹操;而当徐母死后,他却又选择了前者,唯恐天下人耻笑。这是一个矛盾的人,当命运降临的时候,他亲手作了最不情愿的选择,把自己封锁在一个两难困境之中,并且越缠越深。
于是,他变成了一位隐者,完全隐没在时代洪流之中,悄无声息。从此再没人见到过那曾经狂荡的单福,也再没人领略过徐庶哪怕一星半点的智略火花。在其他明星交相辉映于乱世天空时,这一颗星星却黯然隐没,让人扼腕叹息不已。
有才难伸,这是一出正剧;而当这局面是自己造成的时候,正剧就变成了悲剧。
徐庶的结局演义中没有交代,只有在正史中略有提及。当诸葛亮兵出陇右之时,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老友仅仅只是一名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时候,不禁感慨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不知道那时候的徐庶,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心境。
===========================================
===========================================
第十位 命运之轮 孔明
命运如轮,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解释,只此比喻就足以言尽,多一分都是赘言。
对于丞相来说,命运确实是一味奇妙的东西。
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自己的命运,但这位汉丞相身上的宿名感格外地强烈。水镜先生一句:“卧龙适得其主,不得其时”,已然在他初出茅庐时就奠定了冥冥之中命运的轮迹。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并不可爱,他太完美了,足智多谋,算无遗策,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简直不可思议。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欠缺真实感,只可膜拜,却不能亲近。
一直到北伐开始,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沉重的宿命。跟随宿命而来的,往往是不幸;而当人们明知结果而仍旧不屈不挠地与之抗争时,不幸就变成了悲壮。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让我们觉察到诸葛亮身上那超越了智慧的伟大。这是一个人用一生来燃烧的命运,目的只有一个,他要逆天。
诸葛亮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此天数也”,可惜他不是贝多芬,无法紧紧扼住天数的咽喉,于是只能在五丈原默默地禳星,拖着老病的残躯面对命运之轮的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