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法:刘备得到益州之后,驻兵汉中,孔明坐镇成都。治国之责全部在孔明身上。孔明选用贤吏、以严法治国,孔明的「用重典」,乃是针对汉末政治腐败,豪强乱法横暴的局面而实行的,以整顿吏治,压制豪门,革新政治。他的成果是「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就是具体的反映。
治军:诸葛亮的作战能力和战略能力并不相并,但是也已堪称优秀。
具体的事实则为:
a、蜀军的作战是以弱抗强,蜀国的人力就是那么多而已,孔明驱使少量之众,在秦岭来去自如,兵力多的司马懿一方反而是采取守势,足见孔明用兵的灵活与智慧。
b、孔明所创造的连弩元戎、木牛流马,以及制造峰利的钢刀,都在实质上加强了蜀军的战力。
正身:虽然这似乎对政治上「没什么用」,但是有了人格上的要求,正是孔明卓立于衮衮诸公的主要因素。在日本的教科书里,孔明并不是被列在历史课里的人物,而是「正身」课程的主角,这一点可谓日人研究三国确实有心得的表现。
孔明的人格比他的治迹更值得向往与悠思,且不论他的虚心纳谏,这点或许会有争议,(其实并不是完全不保留地全盘接受别人的意见才有资格称作「虚心纳谏」,更高段的是能看透什么谏应接受,什么谏不能接受。)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孔明不蓄财。
一直到死,孔明都保持着「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清白,而更难得的是:他的风化影响了朝廷,使得蜀国吏治的操守均高人一等。
一个丞相能以身作则,风化全国,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局面。中国官居然不污,光是这一点就已经让其它诸公无法望其项背了。
至于「管萧之亚匹」,这句评语向来被视为抬举了管仲和萧何。管仲的主子是天下霸主齐桓公,国势当时本已是最强,而齐国之富冠于春秋,再说他也没能让齐桓公一统春秋。而萧何最厉害的是在刘邦出兵时管后勤,能做到补给从不中断,是刘邦最后取得大胜的原因。这一点,孔明任用的杨仪就可以做到,蜀书杨仪传中说:「亮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杨仪是个讨人厌的人,换作在别人手底下,干不到三天绝对被砍,更不要说发挥才能。但是孔明能看出他的天份,加以运用,这是卓越的知人之明。萧何的能力,孔明没有,可是他能重用有这种能力的人为他做事,不是所谓的「将将之才」吗?
在孔明死后一百多年,桓温征成汉时,见到孔明时代的小吏,年已百余岁,桓温问道:「诸葛丞相今与谁比?」言下之意,是自己似乎可以跟孔明比美。这位已是人瑞的小吏答道:「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不见其比。」
——诸葛丞相活着时,不觉得他有什么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等到诸葛丞相死后,到现在没看过谁比得上他。
这句平实的话,在下认为是对诸葛亮最佳的阐释。
由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为人平实,不会说惊天动地的话,也不会做耸人听闻的事,但是却事事合理,等到他死了之后,曾在他治下的人民才发现别人的治理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原来诸葛亮是那么地会治国。所谓的「帝力于我何有哉」,岂不正是诸葛亮的风化所及吗?
这些综合总分,在史上是没有人可以超越的,因此称之为千古一相,并不为过。
九、独揽大权。
这与太过劳心之条一样,不另作说明。
十、没有投奔曹操,眛于时势。
这是一种势利的「西瓜偎大边」思想,曹操有其理想及英明,这是不必否认的。但是曹操作风上确实也有着难以控制的恶性,令人不能放心。
曹操爱人才是出名的,但是他杀人才也是最用力的;此外,曹操不能用智谋比他高的人,郭嘉、荀彧虽是一时智士,但他们能被重用,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计划与曹操本来的想法就相合;当荀彧对曹操的加封出现反对态度时,就算曾经是相得的主从,曹操也毫不留情地疏远荀彧,甚至暗示他自尽。而后来投于曹操的贾诩,以及被迫出仕的司马懿都看准了曹操性格上的「不能用人」,因此两人在曹操面前几乎是不提意见,司马懿屈己以为文学掾,贾诩则发言前必先揣摩曹操的心意。
以司马懿、贾诩之例,我们很难想象诸葛亮能在曹操阵营中有任何发挥。
再说,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因为徐州牧陶谦的部将杀了曹操之父,曹操两度大屠徐州。当时诸葛亮年方十二,住在徐州,他亲眼见到曹操军的暴行,印象深刻,对曹操是绝对不可能有好感的。终其一生,孔明对曹操没有一句正面评价,更可以认定他对曹操的深恶痛绝。
此外,政客只找对自己有利的处境,而不顾政治理想的实现,如贾诩。
而政治家则否。政治家以理想的实现为从政的主要目的,个人荣辱与得失在其次。
曹操阵营中也有政治家,如荀彧,其理想在于敉平汉朝诸乱,以拥护汉室正统,重整社会制序。但这与曹操的目的相违,曹操自然也希望能敉平乱象而奠立国基,不过他并不希望重振汉室,而希望自己成为开国之君,或至少是全国最有权力的人。以荀彧的地位,茍和取容、悦媚曹操,并非难事。但是荀彧选择表明立场而死。这就是政治家的基本良心。
孔明对曹操本已痛恶,在执行淑世理念之时,他的选择也会格外慎重,刘备的作风是较接近孔明理想的,因此孔明宁取弱刘,而不附强曹,这是其政治家风范的展现。
结语
这篇随笔在匆促之中写就,还有很多观点的连贯上并不流畅,但是大体上是我对孔明的一些认识,有的还很值得再细细讨论。
比如说孔明为何信任马谡?南征的影响,以及孔明在训练接班人的努力等等。这些也都是一般读三国的人比较容易产生误会的几个问题。
孔明并非没有缺点,但是这些网络上常见的批评,恰好不是他的缺点,只是提出者研读不精所产生的一些误会,有必要加以说明罢了。
治军:诸葛亮的作战能力和战略能力并不相并,但是也已堪称优秀。
具体的事实则为:
a、蜀军的作战是以弱抗强,蜀国的人力就是那么多而已,孔明驱使少量之众,在秦岭来去自如,兵力多的司马懿一方反而是采取守势,足见孔明用兵的灵活与智慧。
b、孔明所创造的连弩元戎、木牛流马,以及制造峰利的钢刀,都在实质上加强了蜀军的战力。
正身:虽然这似乎对政治上「没什么用」,但是有了人格上的要求,正是孔明卓立于衮衮诸公的主要因素。在日本的教科书里,孔明并不是被列在历史课里的人物,而是「正身」课程的主角,这一点可谓日人研究三国确实有心得的表现。
孔明的人格比他的治迹更值得向往与悠思,且不论他的虚心纳谏,这点或许会有争议,(其实并不是完全不保留地全盘接受别人的意见才有资格称作「虚心纳谏」,更高段的是能看透什么谏应接受,什么谏不能接受。)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孔明不蓄财。
一直到死,孔明都保持着「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的清白,而更难得的是:他的风化影响了朝廷,使得蜀国吏治的操守均高人一等。
一个丞相能以身作则,风化全国,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局面。中国官居然不污,光是这一点就已经让其它诸公无法望其项背了。
至于「管萧之亚匹」,这句评语向来被视为抬举了管仲和萧何。管仲的主子是天下霸主齐桓公,国势当时本已是最强,而齐国之富冠于春秋,再说他也没能让齐桓公一统春秋。而萧何最厉害的是在刘邦出兵时管后勤,能做到补给从不中断,是刘邦最后取得大胜的原因。这一点,孔明任用的杨仪就可以做到,蜀书杨仪传中说:「亮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杨仪是个讨人厌的人,换作在别人手底下,干不到三天绝对被砍,更不要说发挥才能。但是孔明能看出他的天份,加以运用,这是卓越的知人之明。萧何的能力,孔明没有,可是他能重用有这种能力的人为他做事,不是所谓的「将将之才」吗?
在孔明死后一百多年,桓温征成汉时,见到孔明时代的小吏,年已百余岁,桓温问道:「诸葛丞相今与谁比?」言下之意,是自己似乎可以跟孔明比美。这位已是人瑞的小吏答道:「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不见其比。」
——诸葛丞相活着时,不觉得他有什么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等到诸葛丞相死后,到现在没看过谁比得上他。
这句平实的话,在下认为是对诸葛亮最佳的阐释。
由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为人平实,不会说惊天动地的话,也不会做耸人听闻的事,但是却事事合理,等到他死了之后,曾在他治下的人民才发现别人的治理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原来诸葛亮是那么地会治国。所谓的「帝力于我何有哉」,岂不正是诸葛亮的风化所及吗?
这些综合总分,在史上是没有人可以超越的,因此称之为千古一相,并不为过。
九、独揽大权。
这与太过劳心之条一样,不另作说明。
十、没有投奔曹操,眛于时势。
这是一种势利的「西瓜偎大边」思想,曹操有其理想及英明,这是不必否认的。但是曹操作风上确实也有着难以控制的恶性,令人不能放心。
曹操爱人才是出名的,但是他杀人才也是最用力的;此外,曹操不能用智谋比他高的人,郭嘉、荀彧虽是一时智士,但他们能被重用,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计划与曹操本来的想法就相合;当荀彧对曹操的加封出现反对态度时,就算曾经是相得的主从,曹操也毫不留情地疏远荀彧,甚至暗示他自尽。而后来投于曹操的贾诩,以及被迫出仕的司马懿都看准了曹操性格上的「不能用人」,因此两人在曹操面前几乎是不提意见,司马懿屈己以为文学掾,贾诩则发言前必先揣摩曹操的心意。
以司马懿、贾诩之例,我们很难想象诸葛亮能在曹操阵营中有任何发挥。
再说,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因为徐州牧陶谦的部将杀了曹操之父,曹操两度大屠徐州。当时诸葛亮年方十二,住在徐州,他亲眼见到曹操军的暴行,印象深刻,对曹操是绝对不可能有好感的。终其一生,孔明对曹操没有一句正面评价,更可以认定他对曹操的深恶痛绝。
此外,政客只找对自己有利的处境,而不顾政治理想的实现,如贾诩。
而政治家则否。政治家以理想的实现为从政的主要目的,个人荣辱与得失在其次。
曹操阵营中也有政治家,如荀彧,其理想在于敉平汉朝诸乱,以拥护汉室正统,重整社会制序。但这与曹操的目的相违,曹操自然也希望能敉平乱象而奠立国基,不过他并不希望重振汉室,而希望自己成为开国之君,或至少是全国最有权力的人。以荀彧的地位,茍和取容、悦媚曹操,并非难事。但是荀彧选择表明立场而死。这就是政治家的基本良心。
孔明对曹操本已痛恶,在执行淑世理念之时,他的选择也会格外慎重,刘备的作风是较接近孔明理想的,因此孔明宁取弱刘,而不附强曹,这是其政治家风范的展现。
结语
这篇随笔在匆促之中写就,还有很多观点的连贯上并不流畅,但是大体上是我对孔明的一些认识,有的还很值得再细细讨论。
比如说孔明为何信任马谡?南征的影响,以及孔明在训练接班人的努力等等。这些也都是一般读三国的人比较容易产生误会的几个问题。
孔明并非没有缺点,但是这些网络上常见的批评,恰好不是他的缺点,只是提出者研读不精所产生的一些误会,有必要加以说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