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什么情况下要论孤平。
对联在以下情况无须论孤平。
1、不是律句句式。
一言、二言、三言都无须说。
四言开始。四言的平声句式有‘仄仄平平’以及它的转体‘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这些都是被允许的,虽然后两个句式平仄不均,但未被认为是大毛病,不属于出律范围。
六言。六言平声句式有‘平平仄仄平平’,以及变体‘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最后一个变体,若按照声律结构原则,也是属于不理想的。但前人注重研究的只是律诗的句式,对于这点有所忽略,也就没有先例可以约束了。
八言或以上,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为七言以下的组合句式,便不用多说了。
二、不遵格律的联句
另一种情况是根本不遵律句的破格创作,以孤平去定义,就等于把A国的法律去管约B国的公民一般了。
3、什么是孤仄。
孤仄,是指在律句最后三字中,出现两平夹一仄,形成‘平仄平’。
孤仄的构成,又要将许多拗救的句式划分出去,如:
②式句的拗救句型‘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三种。另外有一种是‘平平平仄平’,其对应拗句是‘仄仄仄平仄’,这一种句式严重破坏声律分布的平衡,是属于理论句式,实际使用的人并不多。
只要是形成拗救,那么,实际上可以产生‘孤仄’的合律句式其实并不存在。
但换句话说,只要是不能形成拗救的,比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在上联没有拗句的情况下,下联用了拗句,那下联就形成了孤仄格局。
另一种说法是,凡是在句中形成‘平仄平’的两平夹一仄想象,都称为孤仄。这种说法不被诗家接受。
为什么孤仄的定义不是与孤平相对的呢?
一、孤仄与孤平同是产生在平脚句里面的问题。
二、平脚句会因为孤平而导致声调过重,仄脚句却不会因仄声字少而导致声调轻。
仄脚句中,只要不出律,都会保持有两个或以上的仄声字在节奏点上,仄声字本身的特点就是沉实而有力,所以只要抓住节奏点的仄声字不变,仄脚句依然是显得强而有力的。
4、对联为什么可以不论孤仄。
这种说法来自于两个说法。
一、对联只是两行文字,拗救的句式是近体诗为了兼顾句式粘贴而产生的一系列非律句句式补救,对联无须去进行拗救。律句对联应该参照近体诗的正规句式,没有必要将近体诗的拗救句式引用进来。
二、对联声律是两行句子之间平仄的调配,其规律是以节奏点的交换作为原则,非节奏点的字都可以不论。
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合理的,在这个理论支持下,就没有了孤仄的忌讳了。但孤平一直是被大家公认的对声律产生不和谐影响的毛病,所以孤平依然需要避免。
5、三平尾、三仄尾。
在律诗里面,诗句的后三字称为‘三字尾’、‘三字脚’。
在古体诗和近体诗里面,三字脚的平仄配搭一共有八种:
平脚: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仄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平脚和仄脚,前面两种,都是近体诗的常用句脚,带*的后两种,是古体诗的专用句脚。
第三种句脚在运用的时候,要和前面部分一起调节,以免造成孤平或出律。
三平脚、三仄脚(或称三平尾、三仄尾)就是指第四种情况。
三平脚、三仄脚被近体诗列为诗病,律句对联也沿用下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调式会造成后三字的声调全同,进而模糊后两个节拍之间的界限,使得整个句子缺乏抑扬起伏的语感,显得平板和单调。
三平脚、三仄脚被列为声律毛病,是合理的,创作的时候应当积极避免。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对之前所述来一个总结。
孤平、孤仄、三平脚、三仄脚等等,都是近体诗里面的声律概念,是诗病。
对联以律句形式出现的时候,应当遵循其中的部分原则,但同时因为对联与近体诗有着本质的不同,当中某些源自于粘贴而制作的规则就无须去遵守,比方说七言平脚律句句式2的首字用平规则、孤仄规则,都无须去遵守。
再有一条,就是当联句采用非律句句式的时候,所有的这些源自近体诗的诗病概念都不能套用到联句里面进行鉴定判别。在这种情况下,节奏点平仄交替,是对联声律要求的首要鉴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