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有近8000字,一下子发太多了,分三次.
当然是想在纸媒正式发表,但大家(特别是研究生)都知道现在的各种杂志是怎么回事,不多说.
要是认为还有那么点意思就顶一下.
由易到难,最后一个是最好也是最难的.
一、万能溶液之可能
万能溶液的故事是说,有个年轻人想到爱迪生的实验室去工作,他对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能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后惊奇地说:“那么你用什么器皿来盛装它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这个年轻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人们对爱迪生的解释大同小异:溶液,总得有器皿来装,但是万能溶液是溶解一切物品的,因此,它也溶解装它的器皿,所以,这个年轻人一方面要承认万能溶液能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至少有一种物品(盛装它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就产生了矛盾,所以。万能溶液是不可能的。
这种分析几乎让所有的人信以为真,这也是这个问题如此有名以至于在逻辑学教科书中经常可以看到(甚至成为非常正规而重要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见附录)的主要原因。可惜,它是错误的。
一个结论是错误的有两种可能,一是前提错误,一是论证错误。就这个问题而言,论证是正确的,问题出在前提。
前提一:溶液必须有器皿盛装。爱迪生认为溶液必须有器皿来装。这是不对的,或者至少不全是这样。
我们假定万能溶液存在,那么它需要一个器皿来装,但溶液也会溶解这个器皿,所以万能溶液是不可能存在的。
论证到这里,矛盾出现,人们就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可是,有谁更进一步地想过这个矛盾呢?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
当然还有。这就是潜在。潜在不是现实的存在,但有转化成现实的可能。比如,我们现在有一壶开水,一个茶杯,一包茶叶。问:我们现在有茶水吗?你当然可以说没有,但你同时也知道,要得到一杯茶水是完全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茶水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一种潜在,这种潜在的茶水是不需要装的。
与此类似,万能溶液也可以是潜在的,即只有当我们需要的时候才使之存在,这样,就不需要装。比如,我们可以设想,这种溶液是由几种成分A、 B 、C组成的,当A、 B、 C单独存放时,它们可以稳定而长久地保存,只有当它们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成为无坚不摧的万能溶液。也许有人会说,混合以后还是溶液,还是要一个器皿来装,问题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对此,我的回答是:我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配制,也就是说,万能溶液的生成过程就是它的使用过程,即万能溶液的保存时间为零。
前提二:溶液必须(或应该)长期稳定地保存。这是一个隐含的前提。这更是一个想当然的前提。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过程就要经历时间(任何事物都存在于时间之中)。溶解也有一个过程,所以溶解必然也要经历时间。我们把溶液开始接触器皿的时间记为t0,把溶液溶解穿器皿时的时间记为t1,如下图:
则有溶解过程所需的时间
T=t1-t0,
毫无疑问,T>0。那T到底是多少呢?不能确定。因为根据万能溶液的定义,我们只能得出结论:它(量足够多)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器皿溶解掉。所以,T可以是人无法感知的一瞬间,也可以是几秒钟、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如果是几小时或几天,对人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万能溶液装在一个杯子里,这个杯子逐渐变厚,一厘米,一米,十米,一百米,一公里……杯子由玻璃变成铁,变成钢,变成金刚石,变成高强度的合金钢……情况会怎样?情况当然是:有一部分溶液会因与器皿发生反应而消耗掉,但有一部分会保存下来。那种认为溶液一下子就会洞穿器皿(这是人们相信爱迪生的论证的最主要的原因!)的想法纯属想当然(这的确有可能,但只是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
这个例子与自相矛盾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是把矛改成了万能溶液,把盾改成了器皿。我们知道自相矛盾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支能刺穿所有盾的矛与一个不能被刺穿的盾。这只是因为这个盾足够地厚,比如,无限厚。这样,矛可以刺入盾中,但要刺穿,需要足够长时间或无限的时间。所以,在理论上(逻辑上?),自相矛盾是可能的。
当然是想在纸媒正式发表,但大家(特别是研究生)都知道现在的各种杂志是怎么回事,不多说.
要是认为还有那么点意思就顶一下.
由易到难,最后一个是最好也是最难的.
一、万能溶液之可能
万能溶液的故事是说,有个年轻人想到爱迪生的实验室去工作,他对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能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后惊奇地说:“那么你用什么器皿来盛装它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这个年轻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人们对爱迪生的解释大同小异:溶液,总得有器皿来装,但是万能溶液是溶解一切物品的,因此,它也溶解装它的器皿,所以,这个年轻人一方面要承认万能溶液能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至少有一种物品(盛装它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就产生了矛盾,所以。万能溶液是不可能的。
这种分析几乎让所有的人信以为真,这也是这个问题如此有名以至于在逻辑学教科书中经常可以看到(甚至成为非常正规而重要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见附录)的主要原因。可惜,它是错误的。
一个结论是错误的有两种可能,一是前提错误,一是论证错误。就这个问题而言,论证是正确的,问题出在前提。
前提一:溶液必须有器皿盛装。爱迪生认为溶液必须有器皿来装。这是不对的,或者至少不全是这样。
我们假定万能溶液存在,那么它需要一个器皿来装,但溶液也会溶解这个器皿,所以万能溶液是不可能存在的。
论证到这里,矛盾出现,人们就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了。可是,有谁更进一步地想过这个矛盾呢?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是否还有第三种可能?
当然还有。这就是潜在。潜在不是现实的存在,但有转化成现实的可能。比如,我们现在有一壶开水,一个茶杯,一包茶叶。问:我们现在有茶水吗?你当然可以说没有,但你同时也知道,要得到一杯茶水是完全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茶水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一种潜在,这种潜在的茶水是不需要装的。
与此类似,万能溶液也可以是潜在的,即只有当我们需要的时候才使之存在,这样,就不需要装。比如,我们可以设想,这种溶液是由几种成分A、 B 、C组成的,当A、 B、 C单独存放时,它们可以稳定而长久地保存,只有当它们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成为无坚不摧的万能溶液。也许有人会说,混合以后还是溶液,还是要一个器皿来装,问题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对此,我的回答是:我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配制,也就是说,万能溶液的生成过程就是它的使用过程,即万能溶液的保存时间为零。
前提二:溶液必须(或应该)长期稳定地保存。这是一个隐含的前提。这更是一个想当然的前提。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过程就要经历时间(任何事物都存在于时间之中)。溶解也有一个过程,所以溶解必然也要经历时间。我们把溶液开始接触器皿的时间记为t0,把溶液溶解穿器皿时的时间记为t1,如下图:
则有溶解过程所需的时间
T=t1-t0,
毫无疑问,T>0。那T到底是多少呢?不能确定。因为根据万能溶液的定义,我们只能得出结论:它(量足够多)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器皿溶解掉。所以,T可以是人无法感知的一瞬间,也可以是几秒钟、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如果是几小时或几天,对人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万能溶液装在一个杯子里,这个杯子逐渐变厚,一厘米,一米,十米,一百米,一公里……杯子由玻璃变成铁,变成钢,变成金刚石,变成高强度的合金钢……情况会怎样?情况当然是:有一部分溶液会因与器皿发生反应而消耗掉,但有一部分会保存下来。那种认为溶液一下子就会洞穿器皿(这是人们相信爱迪生的论证的最主要的原因!)的想法纯属想当然(这的确有可能,但只是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
这个例子与自相矛盾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是把矛改成了万能溶液,把盾改成了器皿。我们知道自相矛盾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支能刺穿所有盾的矛与一个不能被刺穿的盾。这只是因为这个盾足够地厚,比如,无限厚。这样,矛可以刺入盾中,但要刺穿,需要足够长时间或无限的时间。所以,在理论上(逻辑上?),自相矛盾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