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知心向吧 关注:117贴子:27,720
  • 4回复贴,共1

(转贴)中国传统年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冬至大过年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到最受重视,除了节气、历法等自然条件,恐怕还有生活上的因素。
    据说,在古代,这一天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古人让渡田地、房产,往往都在八月中秋之日言定,并付出部分价款,到了冬至这一天,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
    人类是经济动物,产业的得失,关系个人、家族生活,其意义与祈谷丰登,求老天爷恩赐,在本质上并无异别——同样含有维持生活、延续生命的意思。也许,由于这种观念,故向来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冬至”这一天,已有“年”的气氛,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年之中最长的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这叫“添岁”,表示“年”虽未过,但实际上大家已加了一岁。各地的风俗民情或不尽相同,不过大致是相似的,其中比较有趣的是:
    做“冬至圆”时,顺便用糯米粉做一些小动物,捏成各种形状,蒸熟了给孩子们当玩具,让他们开心。
    吃冬至圆以前,在各处门、窗、桌、柜、床、灯等后面,都要分别粘附一个圆子。称为“耗饷”,要等到“送灶”以后,才取下来焙烤。这时如果家中有孕妇的话,圆子“膨发”,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还有,吃圆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也就是两粒两粒地吃;吃到最后一匙,如若剩余两粒,已婚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粒,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吉祥。
    还有些家庭,在冬至这一大,照老例要封“利事”给下人。傍晚,就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然后受用。
    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太阳下暴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据说有康复效果。
    冬至过后,大约已是十一月的中旬或下旬、一年也过去十一个月了。踏入十二月。已是所谓”腊月”。
 

腊月与扫尘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已开始准备过年了。
    “腊月”的第一个节目是“扫尘”。
    扫尘,一般都在十二月的一日到十五日举行。据说,这十五天中,每一天都是“好日子”,不必翻动《历书》另择“吉日良辰”。
    扫尘的意义,不外是除旧迎新,祓除不祥。
    旧式家庭一般绝少彻底清理,经常把一些家具、杂物,以及不需要的东西,任由积叠堆置。日积月累,屋边墙壁布满蜘蛛网,角角落落地也都成了蛇、虫、鼠、蚁盘居的好地方。如果没有这一年一次的彻底“扫尘”。这许许多多杂物、垃圾以及阴暗地方将永远不会受到整理和清扫。
    扫尘这一天,主妇通常先把房里的床铺和厅堂的桌椅遮罩,又用布巾把头包好,然后以竹竿绑牢扫帚,通屋上下扫将起来。扫屋以后,洗抹桌椅、台凳,连带冲洗地面。
    扫尘之后,就是“腊八”。
    由于腊八夹在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扫尘”的中间,所以有的人家也有将扫尘安排在腊八以后的。


 


1楼2007-01-26 09:13回复
    灶王奶奶


    十二月二十四日已属“交年”。这是送旧迎新的交割日。有些地方称这日为“送灶”。

    “灶”是指“灶神”。

    这日,各地先后稍有不同,大致是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到二十六日四天中。这里,且叙述一个故事: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慧善良,十分同情天下的穷人。她爱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穷小伙子,玉皇大帝得知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打下凡间,跟那穷小子受罪。王母娘娘疼爱女儿,从中讲情,玉帝才勉强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职位。人人就称“穷烧火的”为灶王爷,玉皇的小女自然就成为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疾苦,常常藉回娘家探亲的机会,从天上带些好吃的、好喝的分给穷百姓。玉帝本来就嫌弃穷女婿,察觉此情后,更是火上加火,就只准她每年年底回去一次。

    第二年,眼看快要过年了。可是穷百姓还缺这少那,有的连锅也揭不开。灶王奶奶看在眼里,心中难过,腊月二十三这天,她决定回娘家,给穷百姓要点吃的。但自己家里连点面屑也没有了,路上没有干粮怎么办?穷百姓知道后,便设法烙了些面饼,送给灶王奶奶路上做干粮。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帝讲了人间苦情,玉帝不但不同情,反而嫌女儿带回来一身穷灰,要她当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气得当即就要走,但转念一想,两手空空,回去怎向穷乡亲们交代?再说也不能就这样便宜了父亲。正好王母娘娘也过来说情,灶王奶奶便顺势说:

    “不走了,明天我要扎把扫帚带回去扫穷灰哩!”

    二十四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扫帚,玉皇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

    “催啥,就要过年了,家里还没有豆腐,明日我要做豆腐呢!”

    二十五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做豆腐,玉皇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

    “催啥,家里没肉,明天我要割肉哩!”

    二十六这天,灶王奶奶刚刚割肉回来,玉皇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

    “催啥,家里穷得连只鸡也养不起,明天我要杀只鸡呢!”

    二十七这天,灶王奶奶正在杀鸡,玉皇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

    “催啥,路上要带点干粮,明天我要发面蒸馍呢!”

    二十八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发面,玉皇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

    “催啥,过年要喝点喜酒,明天我去灌酒呢!”

    二十九这天,灶王奶奶刚灌罢酒,玉皇又来催她明日回去。她说:

    “催啥,咱们一年到头连顿饺子也没吃过,明天我要包饺子!”

    三十这天,灶王奶奶正在包饺子,玉帝可是大动肝火了,要她今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把东西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不再多说话,只是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待到天黑才离开天宫。

    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不肯睡,坐在火炉边等灶王奶奶。等到见灶王奶奶回来了,纷纷点起香烛,放起鞭炮迎接她。此时,已是初一的拂晓了。

    人们为了纪念灶王奶奶的恩德,年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烙灶干,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日做豆腐,二十六日割肉,二十七日杀灶鸡,二十八日发面,二十九日去灌酒,三十捏饼,夜里不睡觉“熬岁”——迎接贤慧善良的灶王奶奶。


    3楼2007-01-26 09: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送灶


      中国民间对于灶君或灶神,向来好恶不一,另一说为:

      灶君既是长驻民家的“官”,又专管“闲事”,自然家家户户都很怕他。相传,此君可以直上天庭面见玉皇大帝,报告一家“私事”。玉皇大帝就根据灶君的奏闻,安排各家来年的吉凶祸福。灶君有这样大的权能,民家又怎会不怕他?自然诸多避忌。

      民家的妯娌口角,夫妻阴私,说人长短,多半发生在厨房或灶间,而”灶君”高高坐在灶坛上,洗耳恭听,一句不漏,一年下来,就有了打小报告的好材料了。

      等到主人发觉什么时候说溜了嘴,叫灶君抓住了马脚,一年已走到了尽头,于是慌了手脚,不得不临时抱佛脚,拍马屁。想办法封住灶君的“嘴”。所以,送灶之日,不论穷富,一律预备轿马,恭送灶君夫妇上天庭。而奉祀的供品,除酒肴外,“糖茶”更是绝不可缺少的东西。这是”甜”他的嘴,让他晕头转向,在玉皇太帝面前说尽“甜蜜蜜的语”。

      送灶习俗由来已久,《抱朴子》上有言云:

      “孟夏可以祀灶。”

      《论语》亦有言云: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孟”是长的意思,夏季的第一月称“孟夏”,是农历四月份,只不过当时是在夏天举行,而不像现在是在十二月。可见民间对灶神的祭祀和阿谀已有很久的历史,而中国人的拍马屁和献嵋,居然也是渊源流长!

      祭把灶神后来由“孟夏”改为“腊月”,据说是始于汉代。《汉书》有一则故事说:“阴子方于腊月晨炊时,见灶神现形。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犬),因以祀之,故后世繁昌暴富。”

      这阴子方是汉宣帝时的人,大概是穷得身无长物,才把家中唯一的一只黄狗宰杀,用狗肉来祭灶神。灶神吃了这顿狗肉,大为不忍,不但赐福与他,还使他的后代子孙也蒙受其福。

      以后,十二月的祭祀灶禅,就此相传成俗。

      自古以来,“敬畏大地”的宗教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维持家庭和社会安定的力量。正由于人人害怕灶神会上天去多嘴、打小报告,才兢兢业业于自己的岗位,不敢为非作歹。否则,岂不天下大乱!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使轮到祭拜祖宗:供桌上堆满三牲、菜肴、鲜果,全家大小上香叩头,跪拜列位祖宗。


      4楼2007-01-26 09:16
      回复
        TT 偶都忘了 不过 偶这里MS不过中国的节日。。


        6楼2007-01-26 09:47
        回复
          • 220.231.19.*
          PP啊,不能忘本啊 0.0


          7楼2007-01-26 13: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