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布袋戏吧 关注:196,975贴子:3,577,201

【长篇小论】霹雳如棋,观众莫测,笑尽编剧——杂谈我的霹雳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阅读本文之注意事项:
1、本文甚长,比较枯燥,若要阅读,自备饮料。
2、最近状态不太对,说话如果太过犀利,伤害了某些道友,希望见谅。
3、自出心裁,纯属己见,完全是自己观点的阐述、论证和发挥,若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若要骂人,敬请绕道。
4、本文是三篇可以独立成章的专题杂论的**,本人大可分成三篇,三天一发。然而本着“发帖慎重,言之有物;追求质量,不骗经验”的原则,本人一次全发。为了方便,下面将会出现一个目录,若有道友觉得一次阅读太过困难,可以分次阅读,可以选择阅读,也可以不阅读。


IP属地:重庆1楼2012-08-25 18:26回复

    目录
    序、说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真实性”与“合理性”——霹雳中的自然与社会法则
    (1)本不真实,何求真实
    (2)本无法则,何谈法则
    (3)自然之道,不过如此
    第二章、破格之路,不由分说——塑造人物的无奈之举
    (1)“塑造人物”里的难题
    (2)来自“不死”的困扰
    (3)“意料不到”中的转机
    第三章、那个云谲波诡的年代——文艺作品的时代烙印
    (1)一千个哈姆雷特
    (2)摆脱不掉的幽灵
    (3)旧派武侠向青春偶像剧的跨越
    跋、说在后面的话


    IP属地:重庆2楼2012-08-25 18:26
    回复
      2025-07-28 16:40: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辈又码字了 顶一个


      3楼2012-08-25 18:27
      收起回复

        序、说在前面的话
        最近有一个帖子突然被顶了上来,偶然一看,大受伤害。本文不是为了针对该贴而发,然而有几句话必须先说。
        简单来说,反复强调“资深”、“内行”,排资历,论道行,这种做法,让人非常不愉快。看的多不等于知道的多,知道的多不等于明白的多。知识、智慧、能力,从来都是三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希望有心人能够注意这一点。
        资历只不过是一种心态,没有必要自吹自擂,更没有必要以此指摘他人。看剧不需要资历,评剧也不需要资历。一个东西,喜欢就说好,不喜欢就说不好,这是爱好问题,和“资深”与否没有关系。
        在我看来,探讨问题时应该做到“对事不对人”。你认为剧情狗血,就拿出证据;你认为剧情精彩,请举出例子。把话题限制在剧情之中,限制在霹雳世界之中。你可以认为别人说得不对,但不能随便藐视别人。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己气质的体现。


        IP属地:重庆4楼2012-08-25 18:27
        回复

          第一章、“真实性”与“合理性”——霹雳中的自然与社会法则
          (1)本不真实,何求真实
          “狗血”这个词太过犀利,我建议使用“真实性”与“合理性”这类说法来探讨问题。
          从“真实性”与“合理性”的角度来看,新剧做的确实比老剧要出色。然而作为一部奇幻剧,霹雳没有必要在“真实”上大做纠缠。“真实性”改进了很好,不改进也无妨。
          因为,这不是霹雳能够根本改进的问题。
          早期霹雳属于武侠的范围,既然称为武侠,必然与写实作品有所差异。“霹雳异数”前后,“魔界”、“四境”等设定相继出现,霹雳逐渐从一部武侠剧变成了一部神话剧,其背景设定更加匪夷所思。
          因此,我们经常能够看到:
          在这部神话剧中,各种高人飞来飞去,动不动就从天而降,发个大招,然后天崩地裂;
          在这部神话剧中,偌大的苦境中原,人们来去都是一阵光,只要没有剧情需要,不管要往到哪里,路途时间趋近于零;
          在这部神话剧中,没有人能够真正死亡,哪怕当场断头、爆体,只要剧情说他是诈死,他就是诈死,不需要讲方法;只要剧情说他要复生,他就能复生,不需要管理由。
          在这部神话剧中,任何人都能随便化妆,不管你根基如何,只要想化妆成另一个样子,运一运气就成,根本不需要化妆师,而且绝对连熟人也分辨不出来。
          ……
          事实上,这些东西早已经被广大道友所接受。
          心中有了不满,就会产生质疑。许多道友对剧情“真实性”、“合理性”的质疑,其实是心中不满的一种外在表现。我相信,喜欢素还真的道友,不会认为素还真“一人三化”的功夫不真实;喜欢一页书的道友,不会认为一页书动辄打爆一流高手的剧情不合理。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么个道理。
          霹雳是一个孤立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会发生很多违反自然科学的事情。喜欢这个世界,就应该尊重这个世界的现实和规则,既没有必要专门抨击,也没有必要刻意粉饰。相信看过金大侠在“新修版”里所插入大量说明的道友,都应该了解“在不真实的背景下刻意追求真实”是一种怎样的纠结心态。
          其实,何必呢?


          IP属地:重庆5楼2012-08-25 18:28
          收起回复

            (2)本无法则,何谈法则
            前辈高人易水钓士大人近来发有一贴,曾谈及霹雳中的道德问题,并总结出了“杀人不偿命”、“无限悔过”、“半丛林法则”等三项原则。文章很好,这里就不再详细引用,想要了解的道友可以自行前往阅读。
            蝴蝶君说过:这个江湖,天天都在杀人。反派要靠杀人牟利,正道要靠杀人锄奸;大角要靠杀人立威,妖道要靠杀人生存。
            然而,所谓“杀人人杀”,与因果报应完全不是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杀人、人杀,是两个完全独立、互不影响的事件。你杀人,未必会被杀;你被杀,未必因为你曾经杀过人。许多人杀人了、被杀了,看似果报,其实之间完全没有逻辑联系。
            霹雳是一个孤立的世界,这个世界既然有着独特的自然科学原理,也必然会有其自成一套的社会法则。而霹雳中的最大社会法则,就是无法则。
            千万不要以为我在与大人抬杠。大人总结出的是“评价”层面上的规律,是用来指导道友理解布袋戏情节的东西。法则却是剧中世界运行所遵从的道路和方向。
            法则,依存于组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有一些基本法则与相处规范;而一旦出了组织,人与人就只能生死相搏,各凭天命。这就是为什么七彩云天心心念念捉拿一页书,而不肯动鬼王棺一根手指头的原因。万圣岩制裁佛剑、学海针对伏龙,也是这个道理。你可以对这些行为有意见,但不能说剧情“狗血”。组织内部,规矩方圆,错了就是错了,领导要拿下你,你怨叹不得;而一旦进入武林,到了组织外部,只要非凡公子说一句“我也是为了生存”,雄辩如素还真,也只能哑口无言。因为,非凡公子说得对。
            大人说过,霹雳世界无道德,因为没有代表正义的道德执法者。
            霹雳与现实不同,恰恰就在于霹雳中没有一个代表武林公论的组织和人物,然而,我也并不认为许多事情的演变,是由某位或者几位正道人士利益权衡之后的结果。霹雳事情的发展,大多有一种随意性和偶然性。还是那句话,新角色出场,你被打翻在路边的雪地里,这完全是实力和运气的问题,和你以前是否杀人毫无关系。
            所谓随意性和偶然性,指的是一个角色的命运,在没有霹雳外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遵照“无法则”规律自然运行,而“无法则”,就是自然之道的一个重要体现。


            IP属地:重庆6楼2012-08-25 18:28
            收起回复

              (3)自然之道,不过如此
              比如金小开。
              金小开一代小魔鬼,杀人、防火、抢劫、强奸,无恶不作,无所不为。这样的人,为什么一直没有被人戳死?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这样的人是最适合霹雳世界“无法则”法则的人。
              他功夫不高也不低,作恶有余,足以自保,又不会铸剑、治病、射箭等专业技术,不会被正道拉拢或者被反派追杀。他的性格倔强,特立独行,不多不少,刚刚足够游走于武林灰色地带,正邪两派人士都收服不了他,也不担心他被对方收服。
              有人说,金小开犯下那么多罪孽,为什么不死?
              我只能说,恶有恶报的想法太纯洁了,不适合残酷的武林。金小开为什么不死?我问自己,他为什么会死?谁来杀他?
              叶小钗吗?让刀狂剑痴叶小钗一剑杀了他的亲孙子,你于心何忍?
              素还真吗?小开他爷爷叶小钗天天在脸前晃悠,他不点头,素还真怎么好意思随便出手?当年欧阳上智被仇魂怨女所杀,叶小钗差点没和素还真同归于尽。好不容易才将叶小钗收为大将,一向实际的素还真怎么可能为一些不认识的村民报仇,再兴事端?
              一页书吗?百世经纶这样的究极高人,出手就要爆鬼帝、武皇这样的大人物,让他用“千里碎脑神音”爆金小开,实在有损先天形象。
              剑君、狂刀吗?出手理由何在?江湖中一直有一个复仇定律:一个恶人如果作恶,或者被苦主打上门来戳死,或者被亲友替天行道正法,除此之外,第三者只要不能当场捉住凶手,事后决没有出手干涉的权力和立场。
              魔界吗?让魔界替村民报仇?
              秦假仙吗?抱歉,秦假仙没这个实力……
              死不了就是死不了,这不是叶小钗包庇金小开,更不是编剧保佑金小开,金小开不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一个结果。霹雳不是道德剧,它不是一个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场所,它只不过塑造了一个残酷的武林,然后把这个武林原原本本拿给大家来看。
              当然,一切的前提是霹雳世界内部自然运行。然而,霹雳世界内部经常无法做到自然运行,来自编剧的干预,像上帝之手一样,时时刻刻在拨动着霹雳人物的命运转轮盘。


              IP属地:重庆7楼2012-08-25 18:29
              收起回复

                第二章、破格之路,不由分说——塑造人物的无奈之举
                (1)“塑造人物”里的难题
                提到破格,各位道友必定满腔怨怼。然而怨怼之前,推荐浏览一下“霹雳吧”里“【良心帖】霹雳中各种常见的破格情况分析,及各主要人物的巅峰时刻”一文的前半部分。此贴作者总结出了“伤”、“疲”、“乱”、“毒”、“病”等五种霹雳中的常见破格,比较客观地为不少霹雳破格找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写得很好,很有道理。然而破格之路,依然不由分说。
                这是无限连载式文艺作品的必然结果。
                我们都知道,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能离开两个本质目的——“阐述剧情”和“塑造人物”。我们先来讲讲塑造人物。所谓塑造人物,就是把一个不为观众所知的人,完整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熟悉、了解,从中得到感悟,或者受到震撼。
                那么,然后呢?
                一般来讲,主人公在最后一个高潮剧情中形象得到升华,性格得到完善,然后剧情顺利结束,任务完成。可是霹雳不能结束,它必须要写下去。
                那么,然后呢?
                然后,塑造完成的角色必须被摧毁(剧中身亡)或者收藏(剧中退隐),因为塑造人物的工作已经完成,这个角色不能继续在台上唱戏了。不管有没有人喜欢,大部分角色必须如此处理。
                当然,有些人可以再拿出来反复塑造。能不能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这就要看编剧的功力了。编剧也有套路可循。或者塑造新的性格,比如“万里征途”中的青阳子,显著提升了急公好义的属性;或者添加新的能力,比如“皇龙纪”中的一页书,以斗智布局为主要手段;或者改变侧重,比如“血印”里的三先天,重点展示个人能力和性格,“神州”再出,三人的友情和互动变成重点。
                这都是常见的处理方法。但霹雳布袋戏时间实在太长,角色实在太多,大多数的角色无法被反复塑造。对于这些角色的处理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破”!


                IP属地:重庆8楼2012-08-25 18:30
                收起回复
                  2025-07-28 16:34: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来自“不死”的困扰
                  说到“破”,必须先讲那些不死的人。
                  有些人纵横霹雳二十余年,屹立不倒。这些人俗称“不死系”。由于某些原因,他们是“破”不得的。对于这些角色,编剧绞尽脑汁,出尽八宝,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反复“塑造”的工作。
                  比如素还真,有正身版(素还真)、化身版(花爵百炼生)、分身版(三莲)、附身版(白忘机)、女身版(灵啸月)、不说话版(早期的风随行,后来的白发剑者)。比如一页书,有霸气版(一页书)、冷静版(紫锦囊)、彻悟版(宇宙神知)、幽默版(步怀真)、卧底版(伪问天敌)、魔化版(魔化一页书)。一个角色被塑造成这个样子,对角色和编剧都是一种折磨。能想到的都写过了,你还想让编剧怎么办?既不升级,何必打怪?既不塑造,何必出场?
                  编剧三弦曾经有一个观点,我一直不敢苟同。有一次,三弦训斥一位新手,顺便讲了一些自己的写作观。三弦认为:描写素还真的朋友,不如描写素还真的敌人;朋友塑造得太成功,只会导致素还真的戏份、人气被抢走,不利于塑造主角素还真。三弦的想法当然是符合文学作品创作规律的。
                  然而,素还真是不是还有塑造的必要?他的哪个性格特征以前没有塑造过?已经塑造过的东西有必要再演一遍出来让大家看吗?不少道友对最近的素还真不满意,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是编剧不想有亮点,而是所有点都已经亮过了,实在无点可亮了。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有悬念的成分。没有悬念的剧情是没有吸引力的。有些道友感觉最近的剧情越来越水了,简单来说,就是故弄玄虚的东西一眼就被看破了,全然没有了昔日那种扑朔迷离,紧张刺激的感觉。这是因为老角色如素还真等人,演了二十年的戏,套路已经定型了;新角色塑造又太过浅显,缺乏立体感和厚重感。有些事情,素还真不做,就是性格破格;素还真做了,就是老调重弹。陷入这种矛盾之中,不知何日方能解脱。
                  一夕海棠告诉我们,死不了,也是一种折磨。


                  IP属地:重庆9楼2012-08-25 18:30
                  收起回复

                    (3)“意料不到”中的转机
                    解决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塑造新人物。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霹雳每部都要推出威风凛凛、霸气十足的新角色。这是不得不为之举。任何文学作品,都必要保证高潮迭起,尤其是连载性文学更是这样。有些道友喜欢用综合心态去理解,认为霹雳二十年来有精彩、有平庸,有波峰、有波谷,可以知足矣。然而霹雳公司绝对不会满足这种要求。就好比写文章,不能因为结尾有警句,前面就可以胡扯。一定要努力围绕核心,抓住主题,段段有内容,句句有亮点。像霹雳这种连载性的文艺作品,一部演砸了,甚至一集演砸了,都有可能导致出现观众从此弃坑,公司直接倒台的可怕后果。因此,编剧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争取做到部部有悬念、集集有高潮。
                    简单来说,霹雳就是要让你料想不到。
                    你觉得他能赢,编剧偏让他输;你觉得他能活,编剧偏让他死;你觉得他死透了,编剧偏又让他活过来。你可以觉得不爽,但你还是会去看,因为你永远猜不到战斗的结局,猜不到角色的生死。
                    能让观众满怀期待与紧张地去看戏,就是编剧赢了。
                    破格,说到底就是这种创作心态下的产物。新人登场,不制造气氛行不行?万事开头难,抓住观众第一眼,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打倒一个高手,高手的粉丝会愤怒,要看他死,另一部分人兴奋,要看他继续杀人;如果打不倒一个高手,高手的粉丝很高兴,继续粉丝高手,其他人很失望,再没有理由看他。两相比较,你要塑造角色,选择哪种?
                    制造关注、吸引眼球的手段其实简单得有点鄙俗,说来说去,不过“夸张”两字而已。什么性格、什么内涵、什么深度,以后再谈,先和当世高人干一场再说。只要能干翻魔魁,此人必火,信不?
                    编剧的目的,就是要让你喜欢现在的角色和剧情,不是让你喜欢以前的角色和剧情。编剧需要把关注以前角色的观众拉过来,让它们关注现在的东西。所以,必须残酷地把以前的东西撕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天天想着海殇君,谁看魔魁?你天天想着魔魁,谁看天策真龙?
                    编剧写戏的本质目的是让你关注,不是让你舒服。


                    IP属地:重庆10楼2012-08-25 18:31
                    收起回复

                      第三章、那个云谲波诡的年代——文艺作品的时代烙印
                      (1)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并不等于说,莎士比亚心中就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恰恰相反,莎士比亚心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一直在想,如果莎翁看到那九百九十九个哈姆雷特之后,会因自己作品的影响力而兴奋,还是因自己的意图没有被理解而悲哀?
                      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以及为了达到这个主题而采用的手法,必将深深刻上作者和时代的烙印。
                      “新剧”和“老剧”,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期方法。这和哈姆雷特一样,不同人看法多少会有一些不同。我的习惯个人色彩很浓,是以我自己看剧顺序为分界:图腾之前,称为老剧;神州之后,叫做新剧;中间那段,我喜欢称作“黄金期”或者“巅峰期”。
                      既然说到这里,不如插叙一段轻松的话题。
                      我一直有一个诡异的想法:霹雳演到“天罪”中间的时候,要是能见好就收,直接结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素还真深谋远虑,主动献身,用自己的灵气为圣魔元胎留下一点缺陷,为世界留下一个希望;月漩涡、紫宫太一、羽人非獍先后殉难、叶小钗落海身亡。万里黄沙,风之痕掩护一页书,没有实现安全回家的诺言;一页书放出大招,打破弃天帝护身气罩,自己却功体尽废;盘隐神宫外,剑圣兵解,拖延弃天帝一天一夜;三先天打败弃天帝后,佛剑、剑子为护神柱,力竭而亡;朱武为了防止弃天帝再度下凡,自愿被苍所杀。神州浩劫之后,满目疮痍的中原只剩下了一页书、龙宿和苍,代表着三教重建家园的决心、希望……
                      这是多么狗血、多么激情、多么荡气回肠、多么含义深远的剧本啊!
                      然而我终究不是编剧。哈姆雷特再多,莎翁只有一个。


                      IP属地:重庆11楼2012-08-25 18:31
                      收起回复

                        (2)摆脱不掉的幽灵
                        有道友提到,老剧重视剧情,新剧重视人物。大体而言,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在我看来,这里的新剧、老剧的分野,应该在“九皇座”到“奇象”一段时期。
                        九皇座之后,以三先天的登场为标志,霹雳的重点开始由阴谋布局转向塑造有性格、有故事的人物。大概是三先天的成功给了编剧极大的灵感,之后的几部剧中,有个性、有特色的角色迭出,不仅主线人物个性鲜明,就连支线人物也令人印象深刻。那时候的每个角色都有生命,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让人在喜、忧、怒、骂之后,依然不由感叹:他(她)果然是这样的人啊!
                        之前的霹雳完全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一直怀疑是霹雳的运作模式变了。
                        宝岛霹雳公司运作的内幕,不是我们这些大陆的妖道角能够了解的,查了很久,也找不到早期霹雳制作过程的蛛丝马迹。所以,我强烈推荐“编剧漫谈”这个栏目,从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稍稍了解到编剧是怎么创作霹雳、理解霹雳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编剧之间的分工开始明确,一个角色由一个编剧独立完成。这种创作方法,是霹雳角色性格鲜明的基础和保障。
                        然而,仅仅这样,还是不能理解霹雳的变化。
                        传统文学理论认为,作品的风格深深根植于时代之中。这一点,我一直非常认同。文艺作品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什么,文艺作品就会以什么形式出现。这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像霹雳这种商业性的布袋戏作品,其整体风格必然会迎合眼下观众的喜好。
                        许多道友都提到,老剧更像是武侠。然而,这个“武侠”,到底是哪里的“武侠”?个人感觉,老剧的武侠气息,不是来自于梁真主、金大侠所代表的“新派武侠”,而是来自于传统的“旧派武侠”。所谓新旧武侠的分野,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这个“半斤九两”的人也没有资格向大家普及。建议有意者读一部金大侠的作品,然后马上看一看《三侠五义》,其中的区别,不言自明。
                        看过夏敬渠《野叟曝言》的道友,一定能从中找到史艳文的影子。而早期霹雳脱胎于金光,受其影响,人物创作、谋篇布局,在在脱不了传统武侠的桎梏。虽然霹雳很快就走起神魔路线,但传统武侠的套路依然像幽灵附身一样,迟迟没有被真正摆脱。


                        IP属地:重庆12楼2012-08-25 18:32
                        收起回复

                          (3)旧派武侠向青春偶像剧的跨越
                          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不舍与迷茫。用今人的是非标准衡量前人作品,从来就是评价文学之大忌。不管霹雳剧情逻辑如何,它一定要被当时的时代所左右。不跳出霹雳,许多东西就无法看清。
                          许多道友对老剧的一些细节处理表示过不满,更有激进者,直接斥之为“狗血”。然而,老剧本来就是给当时人看的,不是给现代人看的。两者的审美观有着极大的差异。
                          刚才提到过传统武侠。有兴趣的道友可以去读《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永庆升平》甚至于《说唐》、《说岳》这些书,以这些书为参照对象,我们可以发现,霹雳老剧真心不算狗血,完全是顺应那个时代读者风格的作品。
                          那时代戏曲,说来说去就两个意思,一是教化人心,二是追求刺激。教化人心这种东西,自从集“忠、孝、节、义、仁、礼、智、信”为一身的美艳斯文、文武双全、尊儒崇道的云州大儒侠史艳文莫名失踪之后,霹雳就不再走教化人心这条路线,只剩下了追求刺激这一目标。
                          那时的观众和读者,总是非常容易满足的。简单来说,就是夸张和刺激。大家就喜欢看诸葛亮神算,就喜欢看李逵杀人,就喜欢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喜欢看天下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将天下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撕成两半。大家就是喜欢这么刺激,没办法。你可以讥笑李元霸扔个锤子砸死自己的剧情“狗血”,但你不能不承认《说唐》在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
                          而这,也正是霹雳一直在追寻的目标。所以才有了欧阳上智和素还真诡诈奇突的斗智,才有了一页书出手爆武皇的威风,才有了叶小钗大杀四方、血肉横飞的激情。这就是刺激啊!传统武侠熏陶出来的老一辈观众,喜欢的不就是这种东西吗?
                          时代在变,霹雳也要变。武侠变成奇幻,这只是表面层次的变化,是一个载体方式的变化。更深刻的变革一定发生在灵魂之中。
                          理解老剧,我们看了《说唐》、《说岳》;理解新剧,我推荐大家瞅一眼《宫锁心玉》和《步步惊心》。霹雳从来没有说就是专门给少年人看的,但新剧毫无疑问是为当下青少年量身打造。教化和刺激已经不是重点内容,造型和气质才是真正的需求。只要刷一刷吧里前几页的普通帖,看看各种“美颜”、“萌”、“帅哥”,就可以知道霹雳对于观众需求把握得有多么准确。
                          这没什么不好。现在就是个多元的社会。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爱好,很是正常。有人看霹雳为了看美偶,有人看霹雳为了学文化,也有人看霹雳为了领悟人生。都可以。打“仙剑”还能理解中国文化呢,霹雳怎么就不能?
                          我也经常觉得自己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有人喜欢“奇象”,我却喜欢“兵燹”;有人喜欢罗喉,我却喜欢太学主。爱好无高下,但一定有原因。我想要做的,不是指责别人“脑残”,也不是指责别人的爱好“狗血”,而是在冷静的前提下,认真思考,然后分析各种特点、甚至各种爱好形成的原因。
                          而这,也是我的爱好。


                          IP属地:重庆13楼2012-08-25 18:33
                          收起回复

                            跋、说在后面的话
                            总之,世事如棋,不能尽如人意。
                            三弦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一篇文章里,三弦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创作故事。创作霹雳要考虑集数长度和资金分配,要合理调节操偶师和黄大(武戏和文戏)的工作量,甚至还要考虑背景道具的保护和持久利用,这些苦恼,是只关注剧情的我们怎么也想象不到的。相比较而言,对于一个编剧来说,剧情逻辑本身反而要排在资金、人情、道具之后了。文章最后说道:构思一段武戏的原因不难,难就难在怎么找一个从屋里打到屋外去的理由。
                            看了这句话,我笑了,同时也想哭。
                            我们痛骂编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的残酷、编剧的无奈。霹雳是由编剧创作的,但编剧是不能随便创作的。作品的属性、观众的需求,甚至领导的压力、资金的运转,都是编剧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我再次推荐“编剧漫谈”。了解一下别人的艰辛,就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少一份失望,少一份牢骚。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和谐”吗?


                            IP属地:重庆14楼2012-08-25 18:33
                            收起回复
                              2025-07-28 16:28:3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重庆15楼2012-08-25 18: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