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会 长兴不衰
白圭庙位于蔡河上滨,上菜县城东十五公里的蓍台上。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在此地取蓍草而筮(音:shi)之,演画出先天八卦,一画开天地之灵气,肇启华夏炎文明,后人在此建庙以供子孙觐(音:jin)拜。
据康熙年间尚存的东汉名臣、书法家蔡邕题《钟灵之地、易象之源》画卦碑记载:此庙于东汉元武年间修葺整建名“伏羲寺”,占地千亩。明太祖朱元璋曾“爰命礼部经理之。”整修寺院,御旨五倾地不纳皇粮,以供庙用,并改“伏羲寺”为“白龟庙”(白圭庙)。
寺院是座富丽堂皇的古式建筑群体,座北朝南,东西长七百步、南北阔五百步,三进大院,古树参天、幽深秀雅。自南向北依次是:石坊、门楼、钟鼓楼、过厅、正殿、三皇阁、伏羲画卦亭、厢房等建筑。
金碧辉煌的伏羲大殿雄伟挺拔,内供着围堰高达的伏羲塑像:像成坐姿、高丈余、慈眉善目、龟齿龙唇、须垂达地,额正中嵌一红色珍珠,眼珠为黑色珍珠嵌入,手托太极八卦盘神采奕奕、活灵活现。像前两侧有二神童站立护卫,左放一汉白玉龟、右放一签桶,桶内放有阴阳八卦吉凶如意签,以供香客自抽自查吉凶如意。中间放一铁磐,塑像屋脊上一块大匾上嵌着“人之初”三个斗大的金字,后墙有圆月形门直通“三皇阁”院。
千百年来,它以悠久的历史、秀丽的风光、人祖筮蓍画卦肇启中华文明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达官显贵、香客骚人前来觐拜观光。庙内一行行的石碑镌刻着歌颂人祖伏羲氏的诗文、墨宝,内容丰富多彩。民国末年战乱,庙院内建筑常年失修,画卦亭、大殿都岌岌可危。新中国成立后虽几经整修,但总是不济,大殿还是被毁。在文化大**期间,庙会也曾一度被取消,千年古会陷入到历史以来的最低谷。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改革春风劲吹,在群众的积极要求下,自发的恢复了古庙会。政府拨款修缮了画卦亭,又募捐修盖了大门等相关设施。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香客接踵而至,庙院内馨香飘渺、热闹非凡。尤其是每年阴历三月十五的古庙会,会场占地百余亩,会期七至九天,期间万人空巷,可谓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你来我往。四方商贾云集,南至汉口、信阳,北至许昌、新郑,东至周口、阜阳,西至洛阳、南阳,五金百货、牛驴骡马、车辆土木、杈把扫帚、石槽皮货、菜肴果品应有尽有。大戏三台,歌舞杂技、飞车玩具、杂耍游戏新鲜离奇让人目不暇接。大小商铺日夜迎客,高朋满座,把酒赋歌。各种小吃就地摆摊,香味扑鼻,吆喝叫卖,方便实惠,百姓乐哉悠哉,三更至而人不眠。庙会对活跃乡村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启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日客流量不下数十万之众,来往客商可一万两千余户,交易额近亿元之巨。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对白圭庙的硬件环境设施提出了更快的要求。比之周口淮阳县的古庙会,早年间白圭庙的名气要远在其之上,但是淮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经济化进程的大潮中,他一枝独秀,将我们远远的的抛在身后。差距使我们惊醒,追赶是我们的使命。为此,我们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工作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邀请省、市级等权威部门的专家来塔桥进行考察,高起点编制塔桥镇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充实完善伏羲文化,将其做大做强,为我县文化旅游业健康顺利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塔桥镇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