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第三十二集
苏轼到登州五日便又因升任为起居舍人回到京城。苏辙也从筠州盐监升为右司谏。司马光推荐吕公著为户部尚书,外贬曾布,在废除了《青苗法》后又要废除《免役法》。苏轼从维护国势争等方面历陈理由,劝说司马光不要废除《免役法》,反令司马光认定苏轼是王安石之党,二人不欢而散。政事堂内,章敦据理力争、慷慨陈词,力驳刘挚、王岩叟等,尽言《免役法》不可废之理,司马光无奈只好决定将两种议论同时上奏太皇太后。刘挚等无力反驳章敦,却责问苏轼袖手旁观,苏轼提醒他们讨论国家大事,不能把个人恩怨搅在其中。刘挚等便在背后骂苏轼忘恩负义。章敦向太后弹劾司马光为报私怨,尽废新法,不想却被太后严词斥责。章敦感觉局势不妙,找到苏轼畅谈,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托付给苏轼,请他代尽教化之责,苏轼慨然应允。
第三十三集
西夏又兴战事,大兵直指边关六城。司马光判断西夏只是为了抢率财物,并无侵犯之意。决定放弃六城,断绝与西夏的贸易。苏轼得知此事,大呼不妥,立刻赶往政事堂劝阻司马光,却被司马光固执的拒绝。司马光最终促进太皇太后下旨,弃六城与西夏求和力守边境六城的将士全部弃城撤退后,西夏得寸进尺,屡屡进犯。病中的司马光这时才如梦初醒,趁人苏轼当初所言的正确,听从苏轼的建议,选派良将,训练兵马,守而不战,同时与西夏不断贸易。朝廷命苏轼起草贬放吕惠卿的圣旨,苏轼信手拈来,洋洋洒洒,顷刻书就,这道贬书,立即引起全国轰动,天下学子无不争抄,元佑党人拍手称快,而熙丰党人从此对苏东坡更加恨之入骨。司马光病逝,高太皇太后欲授苏轼中书舍人,苏轼三呈辞状,不愿就职,太后再下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