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要是每次遇到完全平方公式都相乘合并一次,也够麻烦了。因此推荐大家把一些常用的东西,在理解之后,死记硬背下来。这个死记硬背是要做到像人要吃饭睡觉一样刻在自己的大脑中永远不会忘记的那种,我要是问大家7乘以9等于多少,所有的人都会脱口而出等于63,而不会把9个7加在一起得出答案,这就是因为九九表已经被刻在了你们记忆的最深处。对于常用的数学公式,最好也能做到这一点,准确而且迅速的得出答案。
掌握好了公式,下面可以试着做题了。
不会做。
好好看看,想想公式,你看学过那么多公式了。
不会做。
不会做怎么办?也许有的人很NB,可以看看数学书看看公式和定理就可以直接运用到题目上,但是公式摆在那里,我不知道怎么用啊。
没关系,这个时候在中国一枝独秀的出版物——教辅书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买一本比较合适的教辅书,不是只有题目和答案的那种,而是要有对应的章节的知识点,以及每一种知识点可能出现的题型,并附有例题和详细解析的。学过了一个章节,先把这本书看一遍,看看都可能出什么样的题目,每一类型的题目应该怎么做。把这些掌握好,再去多做点题巩固一下就可以了。另外就是,要学会看到题目就想到“怎么做题”,而不是看到题目想着“我怎么不会做”或者“这题好难”(这绝对是很多人做不出来题的重要原因)。题目给了什么条件或者要求什么,和用什么方法解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在圆锥曲线部分,如果看到提到了椭圆的离心率或者双曲线的离心率,就可以试着用第二定义相关的东西去解题。这些方法和经验需要自己总结掌握。
另外一点是,一些得分还过得去但是想提高的孩子,要多做难题,不要看人家基础题简单就欺负人家,做一道难题,顶你做30道基础题。难题一般会有一定的综合性,注意要重点学会“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要怎么做”。数学和物理的感觉培养出来之后,可以概括为“无招胜有招”,那些题目一看到,大脑中不会再有凌乱的公式和定理,也不会有那些“题目给出了什么,我要怎么样”这样的过程,而是直接会顺理成章的得出答案。比如电磁学你做多了就会发现,其实一共不超过5个公式来回计算,要是根据电子在磁场中的受力求轨迹和x轴或者y轴交点,其实一共就F=qvB和牛顿第二定律还有圆周运动哪一些公式的运算,就是在看到某道题的时候,就会根据这种题的条件和所求量马上自然而然的反应出解题方法。
还要提到的一点就是错题本,我个人觉得那个东西的实用价值要小于摆在那里好看的价值(当然只是我个人看法,有的人可能习惯整理错题),做错的题目是要复习的,但是我觉得抄一遍实在是浪费时间,所以我一般都是直接在练习册上做标记的,比如做题用蓝色和黑色笔,错题用红色笔标出来,无需要求什么美观,自己能看明白就行。
另外最后说一点
所谓的天分确实每个人不一样,但是无论如何都得好好努力,在高中阶段,天分高到不怎么学就能考好的不是没有,但是太少,至少我在现实中一个都没见过。起码我高一下学期到高二左右的时候每天要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而且每三周休息一次的上学期间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娱乐活动,除了午休时候看看杂志和其他的书真的全身心投入学习。很多人抱怨学不会,不是他们真的学不会,而是根本没有太投入的学,或者学的心不在焉一直想别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克制。有些人看似很轻松就学好了,不是因为他们不学,而是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或者有兴趣,看起来就轻松很多了。
从不得要领到掌握好的方法需要一段时间,或许一个月,或许半年,但是一定坚持下来。
当时我高一的时候,老师的建议就是让我努力努力考个好一点的一本B或者二本,成绩也不高,有一次考试我记得除了物理还是除了化学全不及格,但是后来我还是想考一个好点的学校,大概拼命了2个月没啥效果,但是第3个月突然就突飞猛进了。一切都在于你是不是能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