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一直在寻找机会落笔。
一来是有很多小的很有质量的事情,在身边不断出现。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放这些事情流走。二来是进入4月以来,自己发觉生活的规律程度有所上升。(难道这就是传说的反·五月病= =)
那天被吐槽:“un你怎么老是照些电柱?”“un你的微博还真基本都是死人、事故、冲突之类的新闻东西呢。”旋即打开自己的主页,发现连续转了5条关于校园投毒之类的新闻。说实话,这么一看,自己都有点不舒服了。
随即觉得,大家眼中的自己,会不会也是个满嘴严肃紧张的话题,鲜能为了正午阳光而发呆,鲜能笑一笑的无聊的人。
很是害怕。因为那些自己经脑的新闻,确实很沉重;而那些每个日升月落,随着早晚高峰长距离运动所致的困倦;会不会使自己真的成了一个灰暗阴冷的人。
那天听某技术员说到某种视觉疾病,在陈述病理和症状之外,一句不经意间的评论很是震撼:“有些人眼中的世界,可能确实就是与我们眼中的不一样的。”我便更惊恐了,因为每个人眼中的自己虽不会一致,但我却从未想过去做一个每天不断告诉大家,这世界有多少悲伤与让人惶恐的报丧者。可自己的发言记录倒是实在令我自己都有了这样的观感。进而不断思索回溯,这种惊恐可能还带着几分的委屈成分,因为总是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愿意去歌颂的人,为了喜剧片能够开怀大笑的人。
可是生活,就像一位剧本作家,把很多事很多人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就像每一个都市开始繁忙前的几分钟,我们总是让自己钻进生活,钻进这道如同微积分般的难解谜题。我们努力去拼凑,可能是为了拼凑一个我们认为基本有把握的答案,也可能只是运行,然后离开。
然而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断定,解答的方式是对的呢?
这时,生活又像是杯就要冷掉的咖啡。我们总是抱着很大的期待开始品味它,然而,在品味的过程中,无数个衡量时光的单位流走,到最后,我们仅仅是想把它喝完而已。
每到这时,我总是拼命的去回忆,回忆那些可以被用来证明我不是个阴暗的人的画面。
自己笑过么?自己哭过么?自己是否喜欢过一个人?自己是否讨厌过一个人?
然而在得出这一个个肯定的答案之时,我们却终不能改变一些我们已经做过的阶段性的东西。自己曾经害怕过,自己曾经无措过,最想逃避的,就是自己曾经强令自己不去想这些。
我很是为此难过,因为比起惶恐自己平时的严肃指数,我更愿意相信所有的这些伤痛和坚持;因为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能使得我们的生活可以有其他的颜色。每一天的人潮伴脚步的轰鸣退去,我们留下悲伤和遗憾,恐惧和愤懑,但是正是这些,才证明我们心中有着一些不同于那些灰暗的东西。这种留下,又无不证明一个人可能终不能就这样和尘世隔离,去保全自己。我担心自己会变成那样,变得自己都不再认识自己,抑或使得自己不愿去认识自己。
有些企图照着以前的套路,总结个其一其二其三的缘由出来。但是猛然发觉,自己可能还是脆弱的,正因为想去逃离,逃离那些悲伤的,冰冷的;才会去选择去试图与那些信息较量吧。
像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间肯定与否定的法律语言表述,有时有些人更喜欢去说自己喜欢什么,而不愿意去提起自己害怕什么。而有些人可能更希望指戳害怕的东西,来保护那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然而我们终不能由一件事就把每个人每件事都安到这个套路里。因为城市太大,每天的新闻太多。我们可能漏过一个眼神,错过一句话语。甚至自己也肯定是在改变着,不再像那个回忆那样可以大口的喝着瓶装可乐,可以在半夜捣鼓着第二天的出行线路。
是的,每到这个时候,可能我们总是在路上,总是离可以静下来的地方很远。然而静下来,却又没有了那种紧迫感和临场感。
于是,我再次置身于晚高峰时段的地铁换乘通道,狭长的通道人影晃动,我很难辨别出那些面庞,他们太过复杂,有高兴的,有悲伤的,有激动的,有暗淡的。
尽然傍晚的落霞已经接近消失,环路边的自行车和电动车与交通灯辉映,我看不清他们殊远殊近,但就是这种伴着微微放学味道的街,令人有种突然间感到他们很相似的感觉。
也许就是这些,反而便是我确认内里的自己并不阴暗的证明吧。
会心的笑起来,能在这里,真好。
uncelb 2013.4.24于家中
一来是有很多小的很有质量的事情,在身边不断出现。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放这些事情流走。二来是进入4月以来,自己发觉生活的规律程度有所上升。(难道这就是传说的反·五月病= =)
那天被吐槽:“un你怎么老是照些电柱?”“un你的微博还真基本都是死人、事故、冲突之类的新闻东西呢。”旋即打开自己的主页,发现连续转了5条关于校园投毒之类的新闻。说实话,这么一看,自己都有点不舒服了。
随即觉得,大家眼中的自己,会不会也是个满嘴严肃紧张的话题,鲜能为了正午阳光而发呆,鲜能笑一笑的无聊的人。
很是害怕。因为那些自己经脑的新闻,确实很沉重;而那些每个日升月落,随着早晚高峰长距离运动所致的困倦;会不会使自己真的成了一个灰暗阴冷的人。
那天听某技术员说到某种视觉疾病,在陈述病理和症状之外,一句不经意间的评论很是震撼:“有些人眼中的世界,可能确实就是与我们眼中的不一样的。”我便更惊恐了,因为每个人眼中的自己虽不会一致,但我却从未想过去做一个每天不断告诉大家,这世界有多少悲伤与让人惶恐的报丧者。可自己的发言记录倒是实在令我自己都有了这样的观感。进而不断思索回溯,这种惊恐可能还带着几分的委屈成分,因为总是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愿意去歌颂的人,为了喜剧片能够开怀大笑的人。
可是生活,就像一位剧本作家,把很多事很多人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就像每一个都市开始繁忙前的几分钟,我们总是让自己钻进生活,钻进这道如同微积分般的难解谜题。我们努力去拼凑,可能是为了拼凑一个我们认为基本有把握的答案,也可能只是运行,然后离开。
然而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断定,解答的方式是对的呢?
这时,生活又像是杯就要冷掉的咖啡。我们总是抱着很大的期待开始品味它,然而,在品味的过程中,无数个衡量时光的单位流走,到最后,我们仅仅是想把它喝完而已。
每到这时,我总是拼命的去回忆,回忆那些可以被用来证明我不是个阴暗的人的画面。
自己笑过么?自己哭过么?自己是否喜欢过一个人?自己是否讨厌过一个人?
然而在得出这一个个肯定的答案之时,我们却终不能改变一些我们已经做过的阶段性的东西。自己曾经害怕过,自己曾经无措过,最想逃避的,就是自己曾经强令自己不去想这些。
我很是为此难过,因为比起惶恐自己平时的严肃指数,我更愿意相信所有的这些伤痛和坚持;因为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能使得我们的生活可以有其他的颜色。每一天的人潮伴脚步的轰鸣退去,我们留下悲伤和遗憾,恐惧和愤懑,但是正是这些,才证明我们心中有着一些不同于那些灰暗的东西。这种留下,又无不证明一个人可能终不能就这样和尘世隔离,去保全自己。我担心自己会变成那样,变得自己都不再认识自己,抑或使得自己不愿去认识自己。
有些企图照着以前的套路,总结个其一其二其三的缘由出来。但是猛然发觉,自己可能还是脆弱的,正因为想去逃离,逃离那些悲伤的,冰冷的;才会去选择去试图与那些信息较量吧。
像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间肯定与否定的法律语言表述,有时有些人更喜欢去说自己喜欢什么,而不愿意去提起自己害怕什么。而有些人可能更希望指戳害怕的东西,来保护那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然而我们终不能由一件事就把每个人每件事都安到这个套路里。因为城市太大,每天的新闻太多。我们可能漏过一个眼神,错过一句话语。甚至自己也肯定是在改变着,不再像那个回忆那样可以大口的喝着瓶装可乐,可以在半夜捣鼓着第二天的出行线路。
是的,每到这个时候,可能我们总是在路上,总是离可以静下来的地方很远。然而静下来,却又没有了那种紧迫感和临场感。
于是,我再次置身于晚高峰时段的地铁换乘通道,狭长的通道人影晃动,我很难辨别出那些面庞,他们太过复杂,有高兴的,有悲伤的,有激动的,有暗淡的。
尽然傍晚的落霞已经接近消失,环路边的自行车和电动车与交通灯辉映,我看不清他们殊远殊近,但就是这种伴着微微放学味道的街,令人有种突然间感到他们很相似的感觉。
也许就是这些,反而便是我确认内里的自己并不阴暗的证明吧。
会心的笑起来,能在这里,真好。
uncelb 2013.4.24于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