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吧 关注:8,140贴子:127,860

超限战下卷第二章剑走偏锋如果吧主认为可以的话加个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申明一下由于本人用爪机缓慢转载,望大家见谅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5-23 12:37回复
    次的术语。隐在这些术语背后的,相信不仅 仅是出于“兵不厌诈”的考虑,或是为了合 理 使用兵力。肯定还有别的原因。凭着直觉, 所有那些赢得过无数胜仗的赫赫名将或无 名之辈,都意识到了有一种或许应被称 为“胜律”的东西的存在,并千万次地接近过 它。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位统帅或是一 位哲人敢说,我找到了它,甚至连对这种规 律的命名都不曾完成。其实它一直就隐藏 在人类此起彼伏的军事实践中。可以说,每 一次经典式的胜战都验证了它。只是每一 次,人们都不肯承认或不敢肯定自己与胜律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5-23 12:5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迎面相遇,而常常把它归结于神秘命运的 垂青。许多“马后炮”式的战史专著,也由于 把它描绘得过于玄妙而使人最终不得要 领。但胜律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它就在那 里,它像个隐身人伴随着人类的每一场战 争,它的金手指倒向谁一边,谁就会踏着战 败者的悲伤穿过凯旋门。不过,即使是那 些战争骄子,也从未真正目睹过它的真实面 孔。 与黄金分割律暗合 “一切都是数”。古智者毕达哥拉斯[1]沿 着这条思想之路,与一组神秘的数字不期 而遇:0.618。结果,他发现了黄金分割 律! (√5-1)/2≈0.618 [1]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 家,其著名格言:“一切都是数”,即一 切现 存的事物最后都可以归结为数的关系。尽管 毕达哥拉斯学说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但仍然深刻地影响了希 腊古典哲学和中世纪欧洲思想的发展,哥 白尼就承认毕达哥拉斯的天文概念是他的假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5-23 12:58
      回复
        说的先驱,伽里略也被认为是毕达哥拉斯主 义者。而将黄金分割证明世界的和谐关系, 只是毕达哥拉斯思想的一种具体运用。(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P715) 从那以后,2500年间,这个公式一直 被造型艺术家们奉为美学的金科玉律,艺术 史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不管是信手拈来还 是刻意为之,几乎所有被人们称为杰作的艺 术品,都在其基本的美学特征方面近似或 符合这一公式。人们曾长时间惊讶于古希腊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5-23 13:00
        回复
          巴特农神庙的美轮美奂,几疑为神迹。经 过测算,才发现它的垂直线和水平线之间的 关系,竟完全符合1:0.618的比例。当代建 筑学大师柯布西埃在他的《走向新建筑》一 书中,也是根据黄金分割律,创立了他最 重要的“设计基本尺度”理论,而这一理论对 全世界的建筑师和建筑物都产生了深广的 影响[2]。可惜,这一或许是造物用一个领 域向人类暗示全部领域规律的公式,在漫 长的时空隧道中,从未走出过艺术创造的天 地。除了那些天赋过人的缪斯们,几乎没 有什么人意识到这条黄金般的美律,同时也 可能会成为或者干脆就是其它领域中同样 需要遵从的规律。直到1953年,美国人J·基 弗才发现,用黄金分割律寻找试验点,能 够最快地逼近最佳状态。他的这一发现被中 国数学家华罗庚归纳为“优 选法”,亦叫 0.618法。并一度在中国广为传播。虽然就 我们所知,这种人海战术式的普及运动, 收效甚微,但它却显示出黄金律在艺术之外 的领域中运用的前景[3]。 [2]见《建筑的古典语言》,萨莫森 著,第90页。 [3]把长为L的直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 中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 这部分的比,即X:L=(L-X):X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5-23 13:02
          回复
            ,这样的分 割称为“黄金分割”,其比值略等于0.618。 从古希腊到19世纪都有人认为这样的比例 在造型艺术中有美学价值,故称为“黄金分 割”。 在实际运用上,最简单的办法是按照 数列2,3,5,8,13,21……得出2:3, 3:5,5: 8,8:13等比值作为近似值。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 P2057-2058) 其实,早在自觉把握黄金律的意识产生 之前,人们已经凭着直觉,反复地将它运用 在了各自的实践领域。这里面自然不会遗漏 军事领域。从战争史上那些令人称绝的著名 战役和战斗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出这头神 秘野兽飘忽不定的爪痕。 无须把目光投向很远,你会发现,与这 一定律相合的例子,在军事天地间几乎俯拾 即是。从马刀锋刃的弧度,到子弹、炮弹、 弹道导弹沿弹道飞行的顶点,从飞机进入俯 冲轰炸状态的最佳投弹高度和距离[4],到 补给线的长短与战争转折点的关系,无处不 见0.618的形影。(本章正文中注释[4]至 [12]序号原书未标出,由扫校者订正——扫 校者识) [4]俯冲轰炸是攻击机使用近距导弹、 火箭、制导和非制导炸弹的一种主要攻击 方法。攻击时攻击机从低空进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5-23 13:05
            回复
              进入到战斗展开 点(距目标40-50公里)。然后上升到 2000 -4000米,转到战斗航向,在距目标 5-10公里时,开始俯冲,在距离分别为 1300-160 0米、600-1000米时以30°- 50°角投弹。俯冲攻击时武器的毁伤精度最 高。如图: IMG src="《超限战》注释10.files/cxzh1.jpg" (见俄罗斯《外国军事评论》杂 志1992年10期) 信手翻翻战史,你一定暗暗吃惊, 0.618,如一条金带蜿蜒隐现于古今中外的 战争中。春秋时期的晋楚鄢陵之战,晋厉 公率军伐郑,与援郑之楚军决战于鄢陵。厉 公听从楚叛臣苗贲皇的建议,以中军之一 部进攻楚军之左军;以另一部进攻楚军之中 军,集上军、下军、新军及公族之卒,攻 击楚之右军。其主要攻击点的选择,恰在黄 金分割点上[5]。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亚历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5-23 13:09
              回复
                亚历山 大与大流士的阿贝拉之战,马其顿人把他们 的攻击点,选在了波斯军队的左翼和中央 结合部,巧的是,这个部位正好也是整个战 线的“黄金点”[6]。 [5]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一册, P257-273,附图1-26,军事译文出版 社。 [6]见《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一卷, P117,富勒著。该书对阿贝拉之战除有精 当论述外,另附有直观而形象的战场态势 图。 数百年来,人们对成吉思汗的蒙古骑 兵,为什么能像飓风般席卷欧亚大陆颇感费 解。因为仅用蛮族人的悍野、残忍、诡谲 以及骑兵的机动性这些理由,都还不足以对 此做出令人完全信服的解释。或许还有别 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果然,黄金分割律再次 显示出它的神奇:我们发现,蒙古骑兵的 战斗队形与西方传统的方阵大不相同。在它 的5排制阵型 中,重骑兵和轻骑兵的比例为 2:3,人盔马甲的重骑兵为2,快捷灵动的轻 骑兵为3,又是 一个黄金分割!你不能不佩 服那位马背思想家的天才妙悟,被这样的统 帅统领的大军,比在战场上与它对峙的欧 洲军队更具冲击力,是理所当然的事。 基督教欧洲人除了把黄金律运用到宗教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5-23 13:1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艺术方面天赋甚高外,对这一定律在其它方 面是否有用,似乎开悟得很晚。直到黑火药 时期,滑膛枪渐渐呈现取代长矛之势,率先 将滑膛枪兵和长矛兵对半混编,以改造传统 方阵的荷兰将军摩利士,仍未能意识到这一 点。还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对这种正面强侧 面弱的阵型进行调整后,才使瑞典军队成为 当时欧洲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他的做法是, 在摩利士原来的216名长矛兵+198名滑膛 枪兵中队之外,增加96名滑膛枪兵,这一 改变顿时突出了火器的作用,使之成为了冷 热兵器时代军队阵型的分水岭。不言而喻 的是,198+96名滑膛枪兵与216长矛兵之 比,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黄金律的光斑。 还不止是这些。看看吧,在我们承认它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5-23 13:13
                  回复
                    ,在我们承认它 为艺术规律之外的规律之前,它是怎样近乎 固执地一次次“显形”,向我们发出明确提示 的。1812年6月,拿破仑进攻俄国。9月, 他在未能消灭俄军有生力量的博罗金诺战役 后,进入了莫斯科,这时的拿破仑并未意识 到,天才和运气正从他身上一点点消失,他 一生事业的顶峰和转折点正在同时到来。一 个月后,法军便在大雪纷飞中撤离了莫斯 科,三个月的胜利进军加上两个月的盛极而 衰,从时间轴上看,法兰西皇帝透过熊熊 烈焰俯瞰莫斯科城时,脚下正好就踩着黄金 分割线。130年后的另一个6月,纳粹德国 启动了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长达 两年多的时间里,德军一直保持着进攻的 势头,直到1943年8月,“城堡”行动结束, 德军从此转入守势,再没能对苏军发起一 次可以称之为战役行动的进攻。或许我们还 需要把这样一个事实也称之为巧合:被所 有战史学家们公认为苏联卫国战争转折点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早不晚,就发生在战 争爆发的第17个月,也就是1942年的11 月,这正是德军由盛而衰的26个月时间轴 上的“黄金点”。[7] [7]《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百科全 书》,(法)马塞尔·博多主编,解放军出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5-23 13:15
                    回复
                      ,解放军出 版社,1988年。《苏联-对德战争》, P684-694。 让我们再来看看海湾战争。战前,据军 事专家估计,如果共和国卫队的装备和人 员,经空中轰炸损失达到或超过30%,就 将基本丧失战斗力。为了使伊军的损耗达到 这个临界点,美军一再延长轰炸时间。直 到“沙漠军刀”出鞘时,伊军在战区内的4280 辆坦克中的38%、2280辆装甲车中的 32%、3100门火炮中的47%都已被摧毁, 这时的伊军实力已经降至60%左右,透过 这些残酷的数据,0.618的神秘之光在1991 年1月24日的清晨开 始再次闪烁。100小时 后,“沙漠风暴”的地面战斗便宣告结束。 这些散落在历史尘烟中的事例,真是不 可思议。孤立地看上去,它们太像是一个接 一个的偶然了。但造物从来不会做没来由的 事。如果有太多的偶然,都在显示同一种现 象,你还能继续心平气静地把它们看做是偶 然吗?不,这时候你必须承认,那就是规 律。 胜利的语法——偏正律 在汉语的语法中,有一种基本的句式结 构。这种结构把一个句子或词组,分为修饰 词和中心词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修饰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5-23 13:18
                      回复
                        与被修饰,即前者修饰后者,前者确定后者 的倾向和特征。说得明白些,前者是容貌, 后者是机体,我们确认一个人或一件物与他 人或它物不同,一般都是根据他(它)的容 貌和外观,而不是根据他(它)的机体或机 理。从这个角度说,修饰词相对于中心词而 言,更应被视为句子或词组中的重心。比 如,红苹果。在被“红”修饰之前,苹果,只 不过是此种果品的泛指,仅具有一般性。而 “红”,则使这只苹果具有了可以认定其 为“这一个”的特殊性。显然。“红”在这个 词 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如,经济特区。如 果没有“经济”二字,特区只不过是个地 域区 划概念。被“经济”修饰过之后,它便获得了 一种特殊的属性和走向,成为***用经 济杠杆改革中国的支点。这一类的结构就是 汉语语法的基本型态之一:偏正式结构。 这一以偏修饰正的结构在汉语中大量存 在,以至于不使用它,讲汉语的人便无法开 口说话。因为在一个句子中,如果仅仅有主 体性词汇,而没有主导性修饰,将使这个句 子因缺少程度、方位、形态等可让人具体把 握的因素而失去明晰性。如“好人”、“坏 事”、“高楼”、“红旗”、“慢跑”这一类词,假 如把前缀的修饰词统统去掉,后面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5-23 13:21
                        回复
                          ,后面所有的 中心词,便全都变成了没有具体能指的中性 词。由此可见,在偏正式结构中,与“正”相 比,“偏”处于一种给句子和词组定性的地 位。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 样理解,偏正式结构以中心词为主体,以修 饰词为主导,“正”是“偏”的躯体, 而“偏”则 是“正”的灵魂。当躯体作为一种前提确立之 后,灵魂的作用显然更具决定性意义。这 种主体从属于主导的关系,是偏正式结构得 以存在的基础,同时,作为与客观世界对 应的符号系统的结构方式之一,它似乎在向 我们暗示某种超出语言范畴的规律性的东 西。 顺着这条路径走下去,我们很快就会看 出,不仅仅在“好人”、“坏事”、“高楼”、 “红 旗”这类词组,也不仅仅在航空母舰、巡航 导弹、隐形飞机、装甲运兵车、自行火 炮、精确炸弹以及快速反应部队、空地一体 战、联合作战这类军语中,偏正关系大量存 在。在语言范畴之外的世界里,同样层层叠 叠地布满了这种关系。这正是我们借用——仅仅是借用——而不是照搬这一人类语言系 统中仅见的修辞方法于自己理论中的意义所 在,我们无意把战争与修辞学生拉硬拽在一 起,而只是想借用“偏-正”这一语词来阐 示 自己理论中最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5-23 13:23
                          回复
                            自己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因为我们认定在 许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都大量存在着偏 与正的关系,并且在这种关系中常常 是“偏”而不是“正”在其中起主导性作用,这 种作用我们姑且称之为“以偏修正”(注意, 这不是作为修辞方法的偏正式结构的本意, 而只是我们的引伸)。如一个国家,人民是 主体,而政府是国家的主导;一支军队,士 兵和中下层军官是主体,而统帅部是军队的 主导;一次核爆炸,铀或钚是主体,而对它 们的轰击手段是引发链式反应的主导;一次 东南亚式的金融危机,受害国是主体,而金 融投机家是造成危机的主导。没有政府的主 导,人民就是一盘散沙;没有统帅部的主 导,士兵就是乌合之众;没有轰击手段, 铀和钚就是一堆矿物质;没有金融投机家的 兴风作浪,受害国的调节机制理应能使它 们避开一场金融浩劫。在此类关系中,抛开 双向互动的因素不谈,谁是偏谁是正,谁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5-23 13:2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受害国的调节机制理应能使它 们避开一场金融浩劫。在此类关系中,抛开 双向互动的因素不谈,谁是偏谁是正,谁 修饰谁,可以说不言而喻。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5-23 1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