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吧 关注:8,140贴子:127,860

转载利德哈特的著作间接路线战略第七章马尔波罗和弗里德里希二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申明一下文章较长因此分为上下两篇,请见谅。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5-31 17:11回复
    公元1701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 承权战争,有着极其明显的两重性。从政 治方面来说,它是战争史上一个很希罕的 现象,其目的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对于 加强或者削弱路易十四世在法国的统治地 位来说,同时又是一场具有决定性的斗争 。 从战略方面来说,这场战争基本上是采取 没有多大成果的直接路线,作战行动千篇 一律,很少深思熟虑的迂回机动。当然, 战争过程中也还有几个采用间接路线的出 色例证。而且主要是同马尔波罗的鼎鼎大 名联在一起的。由于这些行动都成了战争 中的转折点,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5-31 17:1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当时参加反法同盟的国家,包括奥地利 、大不列颠帝国、几个日尔曼小国、荷 兰、丹麦和葡萄牙。而路易十四世的同盟 者,只有西班牙和巴伐利亚,在战争开始 之初,还有一个小国萨伏依。 这场战争,最初是在意大利北部打起来 的。但是其他各国的军队,同时都在进 行战争准备。奥国的军队由尤金亲王率领 ,当时已在提罗尔进行集中,表面看来, 似乎很快就要转入进攻。为了与之进行对 抗,法军派出了一支由卡提拉特率领的部 队,在利佛里的隘路上占领阵地,其目的 是要挡住敌人的进路。然而,尤金亲王早 就作了秘密侦察,知道在深山之中还有一 条很难通行的小道,而且长时期以来未被 部队使用。于是,他率领部队从小道进军 ,实行深远的迂回机动,向东方开进,前 出到达平原之上。尔后,他又不断进行机 动,继续发展已经获得的优势,并以此迷 惑敌人,使敌人摸不准他的真正意图。最 后,终于引诱法军在奇阿里(布里西亚附 近) 对他发动一次盲目的进攻。尤金在这次作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5-31 17:20
      回复
        战中打败了法军,从而牢牢地巩固了自己 在意大利北部的立脚点。 这些间接路线行动的成果,在同“伟大 君主”进行战争的初期,对于同盟者来 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精神刺激因素。在 此以前,人们还在认为,“伟大君主”的 部队是不可战胜的。同时,这些间接性的 行动还对法国和西班牙在意大利的影响给 予了毁灭性的打击。其重大后果之一,就 是向来趋炎附势的萨伏依公爵马上调转了 方向,参加到反法同盟的阵营里来了。 公元1702年,双方展开了决定性的会战 。一支巨大的法军集结在弗郎德勒地区。 它构筑了一条几乎长达100公里的“布拉班 特防线”,从安特卫普一直延展到马斯河 上的于伊城,其目的是在转入进攻时能够 保障自己后方的安全。这时,荷兰人已经 看到自己的国土面临着敌人入侵的威胁, 于是决定依赖要塞进行固守。然而,马尔 波罗对于战争的观念,完全有他自己的一 套看法。不过,他也没有用直接的进攻来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5-31 17:23
        回复
          代替消极的防御,没有直接去攻击由薄富 尔率领的那支正向莱茵河进军的法军。他 抛开了荷兰人驻守的要塞,迅速地把军队 领向“布拉班特防线”,前进到薄富尔部 队后撤的线路上。薄富尔在感觉到这个精 神“吸引力”的压抑之后,马上掉转头来, 向后撤退。一支体力上受到消耗,精神上 受到压抑的法国军队,可能很容易变成马 尔波罗的猎获物,因为马尔波罗正在等待 着有利时机,准备围歼这股敌人。可是, 荷兰国会的代表,只是满足于把侵略者赶 出国土,拒绝去歼灭敌军。就在这一年, 马尔波罗曾经两次把薄富尔诱入陷阱,可 是两次都因为荷兰人犹豫不决,缺乏坚决 性,而使法军避免了覆灭的厄运。 第二年,马尔波罗又制定了一个实施巧 妙机动的计划,其目的是要占领安特卫 普,并深深突入敌人设防的堤岸。他从马 斯特里赫特直接向西进攻,想以此牵制由 维尔罗依统率的法军主力部分。该军当时 正驻守在“布拉班特防线”的南侧。第二 步,由柯贺恩指挥的一支荷兰军队在海军 舰队的支援之下,向奥斯坦德发起进攻。 同时,又以斯巴尔统率的另一支荷兰军队 从西北方向逼临安特卫普。荷兰军队沿着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5-31 17:30
          回复
            海岸采取这些行动,是想引诱处在安特卫 普的法军总司令官向后看,并且从其“布 拉班特防线”的北端调出部分兵力。四天 以后,另外一支由阿普丹姆率领的荷军, 又从东北面向法军实施突击。于是,马尔 波罗也就丢开维尔罗依,以强行军的速度 向北挺进,汇同各路军队,沿着向心方向 去攻夺安特卫普。
            战役的第一阶段发展得很顺利。马尔波罗 的威胁逼着维尔罗依的大军也随之向 南移动,抵近了马斯河。可是,柯贺恩不 久即取消了对奥斯坦德的深远迂回进攻, 而同斯巴尔一起,靠着安特卫普附近实行 浅近的机动。柯贺恩的这一行动,当然不 能吸引法国人的注意。阿普丹姆则由于提 前发动攻势而为自己招来了灾难。尔后的 局势则越来越复杂化了。这是因为,当马 尔波罗开始向北进行急行军的时候,他并 未能摆脱维尔罗依。实际上,维尔罗依已 超在他们前头,派出薄富尔率领三十个骑 兵中队和三千名掷弹兵去支援安特卫普。 他使掷弹兵抓住马镫,和骑兵并肩行进, 因而这支机动部队在二十四小时内即走了 差不多六十五公里,于1703年7月1日赶 到 了安特卫普。随后,该部队即和安特卫普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5-31 17:39
            回复
              的守城部队一起,立即向阿普丹姆发起了 进攻,使阿普丹姆遭到了惨败。这样一来 ,马尔波罗曾傲慢地称之为“伟大计划” 的计划,也就随之彻底破产了。 这次失败以后,马尔波罗曾提出建议, 要在安特卫普以南的一个地段对“布拉 班特防线”实施直接的强攻。可是,荷军 统帅部拒绝了他的建议,认为对一个兵力 差不多相等而又占领着坚固设防阵地的敌 人实施正面突击会是徒劳无益的。 这一事实证明,马尔波罗尽管进行过许 多技巧的机动,但是有的时候,特别是 在遭到失败的时候,他却很象一个疯狂的 赌徒。英国的史学家们,因为震撼于马尔 波罗的功绩,而且也敬仰他的为人,往往 对荷兰人有些不够公正的批评。他们把荷 兰人描绘得似乎不如马尔波罗那样高尚。 实际上,荷兰人当时面临着强敌的威胁, 稍一不慎即有亡国的危险,所以,他们当 然不敢把战争当作儿戏或赌博。其实,他 们的想法是很合理的,这正和两百年后英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5-31 17:41
              回复
                国海军上将贾利柯的见解一样:如果他们 在对自己极为危险的形势下贸然挑战,那 么很有可能就在几小时内输掉整个战争, 由于遭到荷兰将军们的一致反对,马尔波 罗只好放弃在安特卫普地区强攻“布拉班 特筑垒防线”的念头,并返回到马斯河上 ,在那里掩护着对于于伊的围攻。八月底 , 他又在那里说服荷兰人,要对“布拉班特 防线”实施进攻。这一次的理由比较充足 , 因为进攻该防线南段的条件看来已成熟了 。可是,他的论证还是不能使荷兰人信服 。 马尔波罗因为对荷兰人产生了很大的不 满情绪,于是很容易地接受了奥皇使节 伍拉齐斯拉的观点。伍拉齐斯拉极力劝他 把自己的部队转移到多瑙河方面去。结果 , 1704年便产生了一个在历史上很少见到的 间接路线行动的出色例证,而这些间接路 线行动,正是以马尔波罗广泛的战略观点 为依据的。当时,敌人有几支主要的兵力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5-31 17:4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一支由维尔罗依率领,屯驻在弗郎德勒地 区;另一支由塔拉尔德元帅率领,集结在 上莱茵河一线,分驻在曼海姆和斯特拉斯 堡之间;第三支为巴法联军,由巴伐利亚 选侯和马尔辛元帅率领,配置在多瑙河上 的乌尔姆地区,这最后一支军队,正在造 成威胁,由巴伐利亚向维也纳推进。马尔 波罗决定,先把自己统率的英军从马斯河 转移到多瑙河,然后对巴伐利亚人施以决 定性的打击,因为他们是敌人阵营中最脆 弱的一个。这是一次大规模的调动。他将 要进驻的那个地区,离开自己的主要基地 实在是太远了。他所要完成的直接任务, 并不是在北面所要追求的任务。因此,似 乎是一个鲁莽的行动。从他那个时代战略 总是倾向于谨慎的观点来看,情形更是如 此。这次机动的安全保障,完全依赖于他 那非常惊人的突然性。他在前进的过程中 , 经常改变运动方向,在每一个所段都威胁 着不同的目标,因而使敌人摸不清他调动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5-31 17:47
                  回复
                    部队的真正目的。 马尔波罗向南前进到莱茵河上游以后, 初看起来,似乎是要沿着摩泽尔河的线 路进入法国。尔后,其部队进到了科布伦 次。于是人们认为,他可能以阿尔萨斯的 法军作为攻击对象。这个印象随后更加巩 固了,因为他采取了一个佯动性的行动, 做出了准备在菲力浦斯堡架桥渡河的样子 。他把部队开到曼海姆城邦以后,本应向 西南方向前进,可是,他却有意地转向东 南,在内卡河河谷边缘的山林中,突然地 失踪了。然后,他越过由莱茵河和多瑙河 所构成的三角形的底线,直接向乌尔姆开 进。在这次行军过程中,为了隐蔽战略企 图,曾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运动的速度, 平均每昼夜只走十六公里。 马尔波罗的整个行军,延续了将近六个 星期。在大希巴赫(曼海姆东北65公里) 同尤金亲王和巴登侯爵会师以后,他便同 后者合兵一处,联合行动,而尤金亲王则 掉头后转,以便在莱茵河上牵制或至少迟 滞法军的行动。这时,从弗郎德勒地区尾 追马尔波罗而来的维尔罗依,虽然迟到一 步,但是毕竟追赶上来了。 马尔波罗由于实行机动而使自己处于这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5-31 17:50
                    回复
                      楼主先去吃饭,待会再码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5-31 17:51
                      回复
                        而使自己处于这 样一种境地:从对法国的关系来看,已 经前出到了巴伐利亚与法国联军的后方, 而就巴伐利亚的关系来说,则仍然是面对 着它的正面。由于军队处于这样一种境地 ,加上其他一些条件,他要利用已经形成 而有利于他的战略优势,是不大可能的。 在这些条件当中,有一条是部队的战术组 织还缺乏灵活性,很难配合战略上的要求 。一个统帅,可以把敌人压挤到水边,可 是却无法使敌人一定喝水,也就是说,无 法使敌人一定接受会战。对于马尔波罗来 说,当时对他掣肘最严重的,还是那个巴 登的侯爵,因为他小心谨慎,而又不能不 分去指挥的权力。 巴伐利亚选侯和马尔辛元帅的联合兵力 ,在多瑙河上从乌尔姆到迪林根以东一 线,占领了设防阵地,甚至往东更远一些 ,在迪林根到多瑙佛耳特中间地段的河岸 边上,也有兵力扼守。塔拉尔德元帅的军 队从莱茵河岸向东挺进是很容易的事,所 以对于马尔波罗来说,乌尔姆是一个很危 险的据点,如果要从那里进入巴伐利亚的 话。于是,马尔波罗决定,首先在多瑙佛 耳特地区抢占多瑙河上的渡口。这样,多 瑙佛耳特就成了马尔波罗新交通线上的天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5-31 18:49
                        回复
                          于是,马尔波罗决定,首先在多瑙佛 耳特地区抢占多瑙河上的渡口。这样,多 瑙佛耳特就成了马尔波罗新交通线上的天 然终点。打通了这条交通线,就能更好地 保障安全,可以进而向东方开辟通向纽伦 堡的路线。他一旦掌握了多瑙佛耳特,便 打开了通向巴伐利亚的道路,可以自由地 沿着多瑙河两岸进行机动。 遗憾的是,要在迪林根地区紧靠敌人前 沿阵地实行迂回行军,其目标实在太暴 露了,速度太缓慢了。这样就使巴伐利亚 选侯有可能识破他的企图,并及时派出强 大的部队去防守多瑙佛耳特。尽管马尔波 罗的行军在最后阶段加大了速度,但是当 他在1704年7月2日抵近目标时,敌人还 是在施连堡和直接掩护多瑙佛耳特的高地 上 加强了防御工事。为了不给敌人最后完成 防御部署的机会,马尔波罗决定于当天黄 昏立即转入进攻。第一次冲击遭到了惨重 的损失,差不多伤亡了参加战斗的一半兵 力。但当联军主力赶到以后,他在兵力数 量上有了四对一的优势,因而得以转败为 胜。即令如此,其最后胜利还是靠着向敌 军翼侧实施机动得来的。在会战过程中, 马尔波罗发现敌人防线上有一个兵力薄弱 的地段,于是派出部队从那里楔入防御纵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5-31 18:52
                          回复
                            不过很侥幸,当塔拉尔德的部队开到时 ,尤金亲王的部队正好也赶上来了。尤 金亲王为了同马尔波罗会师,悄悄地摆脱 了维尔罗依。按照原来的协议,当马尔波 罗和尤金亲王会师以后,在他们的掩护之 下,巴登侯爵就应该向多瑙河的下游进军 , 围攻敌人驻守的英戈耳施塔特要塞。后来 ,在8月9日,突然获得消息,说是敌人的
                            联合兵力已经转向北面,正向多瑙河开进 。看样子,敌人的目标是想打击马尔波罗 的交通线。尽管如此,马尔波罗和尤金亲 王还是让巴登侯爵继续迂回进击英戈耳施 塔特要塞。这样,就使他们的联合兵力减 到只剩五万六千人,以来对抗当面差不多 六万人的敌军,而且其数量还可能继续增 加。马尔波罗和尤金亲王要把巴登侯爵谴 走,其动机是很容易解释的,他们两人都 不喜欢侯爵那种过分小心谨慎的态度。但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5-31 1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