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3日漏签0天
古琴吧 关注:155,434贴子:2,766,319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3回复贴,共1页
<<返回古琴吧
>0< 加载中...

〔转〕琴乐流派源流之考证(查阜西)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一楼废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历史上所出现的琴乐流派之脉络
  “古乐废,而琴独存。”(《澄鉴堂琴谱》,清1718)千百年来,由于文人们向道的雅好、历代琴谱的刊印流传以及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得琴乐一脉相承,其声不泯。而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历代所出现之琴派的延续、发展过程,那么各个流派之间的承继关系便显得更加清晰了。


2025-08-03 14:35: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虞山派
  至明代万历中叶,家住江苏常熟(虞山)的琴家严澄(严天池,公元1547-1625年),在虞山琴川结琴社,并编刻了《松弦馆琴谱》,后人尊为虞山宗派(也称“熟派”)之创始人。严 天池为明嘉靖年间大学士文靖公严讷之子,工书法,善鼓琴。他主张黜俗还雅,提倡纯粹的琴乐,反对一字一音的将琴乐对上文字。他在其《琴川汇谱》序中 说:“…声音之道,未尝不传,亦可独怪一二俗工,取古文辞,用一字当一声,而谓能声;又取古曲随一声当一字,属成俚语,而谓能文,噫!古乐然乎哉?适为知 音者捧腹耳。”《历代琴人传》中记载:“澄遇申太韶(名音)于京师,沉为当时琴师之冠,气调与琴川诸士合,而博雅过之。澄因以沉之长, 辅琴川之道,亦以琴川之长辅沉之遗,而琴川诸社友,遂与沉作神交,一时琴道大振,声希味澹之妙,遂为宇内推重云。”(查阜西)而沉太韶,浙江人,是当时非 常著名的浙派琴师。从上面的记载可以得知,严澄之琴是得之于京师沉太韶,或主要受其影响。所以,显然,虞山派实际可视为是南宋浙派在明代的发展和延续。在审美上明代的虞山派宗师严天池在原浙派的基础上提倡弹琴运指“清、微、澹、远”,另一位著名的虞山派琴家徐上瀛(徐青山)则更进而提出了“二十四况” 的古琴演奏美学,从而使得虞山派成为一个完整的琴乐体系,为世所宗。与虞山派相关的琴谱有.
  《松弦馆琴谱》,明代严澄辑,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出版;
  《徽言秘旨》,清代尹尔韬辑,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出版;
  《大还阁琴谱》,清代徐上瀛辑,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出版;
  《松风阁琴谱》,清代陈雄辑,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出版;
  《蓼怀堂琴谱》,清代云志高辑,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6年出版;
  《德音堂琴谱》,清代汪天荣辑,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出版;
  《琴谱析微》,清代鲁鼐辑,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出版;
  《诚一堂琴谱》,清代程允基辑,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出版;
  《春草堂琴谱》,清代曹尚网等辑,清干隆九年公元1744年出版;
  《琴谱谐声》,清代周显祖等辑,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出版;
  《二香琴谱》,清代蒋文勋辑,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出版;
  《天闻阁琴谱》,清代唐铭彝辑,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出版。
  注:以上各琴谱参见查阜西先生《漫谈古琴》一文中关于历代琴谱的表格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小结
  综合上面有关琴派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将“琴派”的特征总结为下面几点:
  (1) 琴派具有时间性,大多要经过一个产生、发展和消失的过程。如虞山派在明代严天池时代兴起,徐青山之后兴盛,继而,由于清代康熙之后虞山一带无著名琴家和琴人涌现,虞山琴乐得不到发展,最终被扬州一带的广陵琴派强大的声势所替代。
  (2) 历史上不同琴乐流派之间具有互相继承、变异的承继关系。如上文中曾提到的浙派、虞山派及广陵派之间的承传关系。近代的一些琴派之间也有这种继承关系:如诸城派和梅庵派;顾梅羹之川派琴风和山西育才馆琴乐;沉草农之中州及川派琴风和泛川派琴乐等。
  (3) 每个琴派中杰出的代表琴家对琴派音乐风格的发展和琴曲的创作、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前文中所讲,每个琴派是存在于一段时间里的,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的消失。而其中影响琴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此琴派是否有杰出的琴家涌现。著名的琴家不仅在传承和演奏上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也经常是历代琴曲的创造和改编者。如浙派的郭楚望创作了《潇湘水云》、《秋鸿》、《泛沧浪》,毛敏仲创作《樵歌》、《山居吟》等,他 们创作的琴曲一方面得到后来琴人的喜爱和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乐曲在音乐及审美等方面得到众琴人的喜爱,所以又被历代推崇浙派的琴谱所收录和传承,促进 了其琴派音乐的发展。再如,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提倡“清微澹远”的音乐审美,后被其派著名琴家徐青山发展为“二十四况”,从而完备和确立了虞山派在当时和 后来琴坛中的地位。因而,一提及某某琴派,人们首先提到的将是它们中所出现的著名琴人和作品。
  (4) 琴派的琴人之间,非常重视师承,且强调师承关系。南宋浙派形成之后,后人都争相称自己琴乐为浙派系统,如,明代编撰 《梧冈琴谱》的黄献在跋文中指明是张助的原谱,张助学琴于南宋浙派的徐天民(南宋琴家郭沔的弟子)一派,称为“徐门正传”。《杏庄太音补遗》的编者萧鸾也 称自己琴出于“徐门正传”,其上祖为浙人徐晓山。所以,一般而言,琴人若无某派的师承关系,是不能称是此派的琴人的。师承关系是构成琴派音乐风格、演奏曲 目、审美思想等在琴人圈子(俗称“琴界”)中传播的基础。
  (5) 琴人间对其审美思想、主张、音乐风格、指法特点、琴曲继承等等的维护,琴谱的刊行也是琴派在历史上、社会上延续的关键要素,并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特指“琴界”)对某一琴派的认可。如,明代严天池创立了虞山琴派之后,因为他弹琴运指“简缓安静” ,后人则用“清微澹远”来形容他的琴乐风格。以及后来的徐上瀛和他所提出的“二十四况”琴乐审美理想,从而使虞山派成为世人之宗,一直备受推崇。近代查阜西先生等人倡导、组织的“今虞琴社”也是意在继承明代虞山派之琴统。历代琴谱的刊行使得其中的指法、琴曲等等延续下来的事实就更多了,这里就一一例举。
  (6) 琴社是琴派的社会活动场所,对琴人间的交流和琴乐风格审美的凝聚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表现着社会(琴界)对琴派的认可。虽然,历代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琴社 的记载。最早关于琴社的记载是关于明代虞山派严天池在家乡常熟结社的情况,严澄(天池)与其社友一同与京师沉太韶研习琴艺,从而建立虞山派较统一的“清微 澹远”的琴乐风格,一时扬名万里:“澄因以沉之长,辅琴川之道,亦以琴川之长辅沉之遗,而琴川诸社友,遂与沉作神交,一时琴道大振,声希味澹之妙,遂为宇 内推重云。”
(查阜西,1959)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时期:明末
创 始 人:严征(天池)
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亦兼收别家之长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虞山派以常熟地区一个不大出名的皮山而得名。虞山之下有一条河叫琴川,严澄组织的琴 社用了“琴川社”的名称,所以也称琴川派。常熟地方的琴人很多,有过徐门的影响。徐和仲的父亲徐梦吉,号晓山,曾在常熟教过书。以后又有过一个著名琴师陈 爱桐,严澄就是向他的儿子陈星源学琴的。据说严澄还向一个不知名的樵夫学过琴,严澄为樵夫起了一个名字叫徐亦仙。严澄继承了当地的琴学,又吸收了京师的名 手沈音的长处。用他自己的话说:“以沈之长,辅琴川之遗,亦以琴川之长,辅沈之遗”。综合诸家之长,形成了风行一时的虞山派。后人概括虞山派的特点为: “清、微、淡、远”的琴风。虞山派又称熟派,是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
《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代表性的琴谱,是在严澄主持下,由当地能手赵应良等编订成集 的。所收二十二曲都是严澄自己弹过的琴曲,共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从1614年初版到1656年曾多次再版,曲目陆续增为二十 九首。这个《松弦馆琴谱》一度被琴界奉为正宗。严澄提倡的“清、微、淡、远”。也被当作是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风格。其实,这只不过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好尚, 在琴曲表现上是很有局限性的。象陈爱桐所擅长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等优秀作品,因为它的节奏急促;不符合严澄的口味,就被拒绝收入《松 弦馆琴谱》,后来徐青山收编琴曲时,改正了这一偏向。严澄写有一篇《琴川谱汇序》,收在《松弦馆琴谱》中,可以看作是虞山琴派的纲领。它主张发挥音乐本身 的表现力,而不必借助于文词;认为音乐表达感情有其独到之处,是文词所不及的。“盖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文章针对当时一 度风行的琴歌,进行了抨击。认为违背了琴歌的传统。由于严澄的大声疾呼,适时进行中肯的批评,“一时琴道大振“,改变了这种状况,虞山派受到了人们的尊 重。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3、广陵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徐常遇等
主要风格: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虹、秦维翰、释空尘、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虹)、《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广陵琴派传人陈雷激
江苏扬州位于长江、运河交流之处,交通发达,经济、文化都很繁荣。清代名画家在这里 聚集,有“扬州八怪”之称。李斗有《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里文化生活的盛况。这里的琴家驰名远近,称为广陵派。徐常遇是清初顺治时人。他弹琴的风格近于虞 山派,是广陵派的首创者。广陵派后来对于传统琴曲的加工、发展很有成就,但是徐常遇在当时对待传统琴曲却非常慎重。他对“古琴曲传至今日,大都经人删改” 的情况,提出了“古曲设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的原则。他认为如果“大曲过于冗长重沓”是允许“大加删汰而成曲者”。他编有《琴谱指法》,公元1702 年初刻于响山堂,以后又重刻于澄鉴堂,经他三个儿子校勘成书,就是现存的《澄鉴堂琴谱》。他的长子徐祜,字周臣。三子徐祎,字晋臣。他俩人年轻时曾去北京 报国寺,“拥弦角艺,四座倾倒”一时京师盛传“江南二徐”。康熙皇帝闻其名,召见畅春院。祜、祎对鼓数曲。弟兄三人中以徐祎的成就最大,他父亲的琴书编辑 出版,主要得力于他。《扬州画舫录》中也说:“扬州琴学以徐祥为最”。有人以唐诗:“一声之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来赞美他的弹奏。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6、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时期:清末民初
创 始 人:杨宗稷(时百)
创始地点:北京
得名时间:1915年
主要风格:苍劲坚实、雄健潇洒、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王迪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唉乃》等
重要琴著:《琴粹》四卷、《琴话》四卷、琴谱三卷、琴学随笔二卷、《琴余漫录》二 卷、《琴镜》九卷、《琴镜补》二卷、《琴瑟合谱》三卷,《琴学问答》等一卷、《藏琴录》一卷。其后又整理《琴瑟新语》四卷、《琴镜续问》一卷、《琴镜释 疑》一卷、《幽兰和声》一卷、及《声律通考详解》一卷。后人合刊为《琴学丛书》,《辞海》有载
清代时,杨宗稷(时百)建立九嶷琴社,立一家宗风,形成九嶷琴派。与其他琴派以所属 地域命名的方式不同,九嶷派的名字是取自它的创始人杨宗稷的自号“九嶷山人”。实际上九嶷派诞生在北京。杨宗稷曾师从著名广陵派琴家黄勉之。九嶷派琴风, 苍劲坚实,清丽脱俗,讲究吟猱节奏。另外,九嶷派在发掘古谱方面尤为突出。其代表人物有杨时百、管平湖、杨葆元、关仲航等。其中尤以管平湖先生的古琴艺术 成就蜚声世界,他所弹奏的《流水》曾成为人类向地球以外生物发出的友好问候之一,被刻在金质唱片上,发射向外太空。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7、诸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溥长、王雩门
主要风格:清和淡远(溥长),绮丽缠绵(雩门)
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山东诸城涌现了几位王姓琴家,当时称:“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以后又有王鲁宾 发展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琴曲。王溥长所传十五曲,经后人辑为《桐荫山馆琴谱》。其子王作祯传其学。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门称“诸城二王”。两人琴派虽不 同,经过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门辑有《琴谱正律》,其中首次刊出了诸城派的《长门怨》。
王露自15岁随王作祯学琴,以后又学王雩门所传诸曲,综合了虞山、金陵两派的特点, 而以前者为主。八年后赴日本学西洋音乐六年,曾随孙中山的兴中会从事革命宣传,回中国后拒绝了袁世凯的“入都正乐”之请,在家乡督工斲琴。公元1915年 “北游燕赵,南历吴楚”,在章太炎的启发下,回济南大明湖结“德音琴社”,一时学者甚多。公元1918年蔡孑民聘他为北京大学教师。在北京组织了国乐研究 社。张友鹤、詹澄秋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所传二十八曲辑为:《玉鹤轩琴学摘要》,一时和“诸城二王”并称为“琅琊三王”。王鲁宾受学于王雩门,经康有为介 绍,到南京高等师范教琴。他善于吸收时曲编之入琴,所传十四曲经弟子徐卓、邵森编印为《梅庵琴谱》。诸城琴派艺术风格特点大致为:刚中带轫,密中见疏,实 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气卷风云,韵缀繁星。


2025-08-03 14:29:2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8、梅庵派
梅庵派吴宗汉先生之大弟子--王海燕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王宾鲁(燕卿)、徐立孙
主要特点: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孙、邵大苏、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长门怨》、《关山月》、《秋江夜泊》、《捣衣》等
重要琴著:《龙吟馆琴谱》(毛式郇)、《梅庵琴谱》(徐立孙)等
梅庵派是最新崛起的一个流派,起源可追溯到清代,创始人为王宾鲁、徐立孙。梅庵派虽 由山东诸城琴派演化蜕变而成,然而从琴曲的艺术特色来看,相互已多有不同,即使减字谱基本一致的同名琴曲,其艺术风格也有明显质别,其琴学理论亦独树一 帜。该琴派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前迅速在大陆传播,五十年代后又很快流传到港台美国等地。梅庵琴派一破某些琴派单一“清微淡远”的艺术观,而以中国传统音乐整 体美学把握为基础,吸收消化了包括西乐在内的特别是民间音乐不少有效养份和元素,以其浓厚的韵味,独特的句法,鲜活的动律而标新立异于原有各大琴派,追求 “清微淡远”与鲜明的生活性、人民性的有机交融。该琴派的主要特点是流畅如歌,绮丽缠绵,吟猱幅度较大。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9、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张合修(孔山)
主要风格:躁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张合修曾学琴于冯彤云,咸丰时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一时来青城山求琴者甚众。光绪 初年继曹稚云之后,在唐彝铭家为清客,协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数百首琴谱详加审订,选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编为《天闻阁琴谱》,是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光绪 三十年在武昌悬牌授琴为业,门弟子甚多,得其传者有华阳顾玉成。他的两个儿子顾隽、顾荦传其学,并将其传谱辑为《百瓶斋琴谱》。顾氏在1912一1916 年在长沙和彭庆寿等人组织了琴社。张孔山所传的琴曲以《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孔子读易》等曲最有特点。《流水》一曲是张孔山的代表作,尤 其受到琴界的重视。


  • 十三徽_
  • 龙嘨天风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0、岭南派
派 名:岭南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黄景星
主要风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
代表琴曲:《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双鹤听泉》等
重要琴著:《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一带。岭南派是清代黄景星创立的琴派,主要在广东一带流传。岭南的古琴,至宋而盛,这是由于宋朝皇室南移,把中原文化亦带到广东一带,因此,广东琴学在其时开始兴盛,琴家辈出。岭南派琴风清淡秀丽,并带有广东地方特色。岭南派古琴的演奏跌宕起伏,虚实相映,清和淡雅。
11、吴派
派 名:吴派
形成时期:现代(关于是否将吴景略一派单立出来,琴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创 始 人:吴韬(景略)
主要风格:苍劲而流畅,潇洒而清远
代表人物:吴景略、吴文光等
代表琴曲:《潇洒水云》、《广陵散》、《渔歌》、《胡笳十八拍》、《渔樵问答》、《梅花三弄》、《忆故人》、《秋塞吟》等
重要琴著:《虞山琴话》(吴景略)等
吴派是最早的琴派之一,唐代时已见于著述。隋唐赵耶利对吴派有“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的评价。明末,吴派中分出虞山一支;清代又分出广陵一支。而后,广陵又出诸城,诸城又出梅庵。而吴派除以上几支,今尚有苏州吴派、南京金陵派。主要风格是吴派琴风,清婉平和,如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是典型的文人琴。


  • lyjlmx
  • 大雅
    10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用了一节课时间看完。。。。。真是好东西~~~~必须点赞!!!!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3回复贴,共1页
<<返回古琴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