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岚吧 关注:126,672贴子:6,454,084

【中国古代倾城美男】楼楼专门去搜集整理的哦~篮子们快戳进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楼最近看了本叫《生如夏花逝若秋叶》的书,讲的是中国古代十大美男的故事,所以在网上找了资料,给篮子们分享一下。美男不止这十个,欢迎补充哦~


1楼2013-08-22 13:18回复
    潘安之貌,令美丽妙龄女子掷果盈车;宋玉之美,使东家之子窥墙三年;孟子赞子都之容,曰:“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嵇康之韵,令樵夫身不由己拜倒在地,直称“神仙中人”……俊雅少年卫玠,丽绝洛阳城,在历史书卷上留下了 “谁家璧人”的美丽传说。
    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08-22 13:19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黑龙江3楼2013-08-22 13:19
      回复


        IP属地:山东4楼2013-08-22 13:23
        回复
          ·············


          5楼2013-08-22 13:23
          回复
            楼主头像貌似是黑执事里的死神


            来自iPad6楼2013-08-22 13:25
            收起回复


              8楼2013-08-22 13:25
              回复
                ……这帖子看了好多遍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8-22 13:2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3.天下莫不知其姣也——子都传
                  那个“天下莫不知其姣也”的子都,那个“山有扶苏”的子都,他令人遐思遥想的美,在孟子嘴里烁了金,在《诗经》里镀了银,所以在时间的漫长与永恒里,一直金灿银闪地熠熠生辉着,让死亡也无能为力。
                  公孙子都,周朝末年,春秋时期郑国人,原名公孙阏(yān)本姓为姬,与周王同宗,字子都,是郑国的宗族子弟(郑国贵族)。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武艺高超,相貌英俊。公孙阏后人以王父字为氏,称为都(dū)姓。《诗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意思是说,一个女孩子本来跟某帅哥有个约会,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心上人帅哥哥没有见到,却见到了一个愚驽蠢笨的傻瓜。在这首诗里,“子都”被用作了帅哥的代名词,或者也可以说,子都是众多郑国少女——不排除某些少男——梦中的白马王子和假想的约会对象,少女们都以能见到那位帅名满全国的子都为荣,为了能见他一眼,甚至不惜呆呆的苦等几个小时,由此便可以想象出,当子都未见而见到蠢夫的时候,少女会有多么的悲伤,哀怨和惆怅了。
                  暗箭伤人
                  三国军队在许国城外聚齐,开始攻城。齐鲁两国仗着国家大,有些轻视郑国,因此攻城并不卖力。相反,考叔第一次出任先锋,立功心切,因此郑军攻城最为卖命。许国的防守很顽强,三国联军连攻三天,没攻下来。按着计划,第四天三国的主将都要到了。“横下一条心,一定要破城。”考叔作了最后的动员,那时候还没有录像看,也没有音乐放,战前动员纯靠嘴皮子。第四天一早,郑军开始攻城。考叔身先士卒,夹着大旗亲自登城。别说,主将这么卖命,手下也跟着卖命,考叔竟然率先登上了城头。“同志们,冲啊。”考叔没这么喊,不过也基本上喊了类似的一句话。记住,电影上如果我们的英雄喊了这样一句的话,基本上他就该牺牲了,考叔没有看过电影,当然也就不懂得这样做的危险。城下,美男子公孙子都拈弓搭箭,他的箭术不错,已经射死了不少守城的许军。他原本瞄准了一个许国军官,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听见考叔的那一声“同志们冲啊”,他突然有了一个冲动。“你抢了我的车,还要抢我的功劳,我让你抢。”想到这里的时候,子都手中的箭已经离弦。考叔从城墙上倒栽了下来,连同手中的大旗。考叔牺牲了。暗箭伤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暗箭伤人就是这一次,而这个成语也来自这一次。瑕叔盈愤怒了,他以为考叔是被敌人捅下来的,他一把抓起地上的大旗,以惊人的速度上了城墙,没有人能阻止他。郑军的大旗竖在了许国的城墙上,郑军士气大振,许国军队瞬间崩溃。许国陷落,许国国君逃往卫国。三国国君随后来到,见已经攻破城池,于是进城相会。这一次,齐国还是不要许国的土地,鲁国也不好意思再要,于是许国就归了郑国。郑庄公将许国分成两半,小的一半还是许国,由许国君主的弟弟新臣为君主,大的一半给了庄公自己的弟弟公孙获。(从这件事情上看,子都虽美却心肠狠毒,是为“蛇蝎美人”啊。)
                  【关于子都的死,历史上有争议,这里给大家放个凄美一点的传说:因郑庄公还不知道射死考叔的就是子都,于是为了安抚颍家,他决定把考叔之妹颍姝嫁给子都,亦是表彰子都伐敌有功。可惜子都就是杀死考叔的凶手,怎么可能心安理得地迎娶颍姝?于是,新婚之夜,在几近崩溃之时子都把一切都告诉了颍姝。新娘在爱恨交织之间,把杀死哥哥的箭插入了自己的胸膛;子都在愧疚与后悔的刺激下拔出箭,也自杀了。(所以说恶有恶报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08-22 14:00
                  回复
                    cl


                    IP属地:浙江13楼2013-08-22 14:04
                    收起回复
                      4.让我拱手河山讨你欢—公子鲍传
                      一个女人的疯狂迷恋,最终造就了公子鲍“因美色而得江山”的千古传奇。从公子鲍到宋文公,这个“美而艳”的男人,确实可谓美男子中倾国倾城的第一人。
                      宋文公又名公子鲍,是春秋时期宋昭公之弟,既昭公之后的宋国二十三任君王。[1]史书记载美而艳。昭公九年(前611年),宋襄公夫人使人杀死宋昭公于孟诸之薮,立公子鲍,是为宋文公。隔年(宋文公元年,即前610年),晋灵公即派大将荀林父与诸侯出兵伐宋,追究此事。但因宋文公得民心,又贿诸侯,诸侯反承认其地位合法,此事遂不了了之。
                      宋文公没有做国君的时候,是宋国的公子,被唤做公子鲍。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发展的话,本来是轮不到他做国君的,能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做个公子,已经足够他祷诵好几遍阿弥陀佛的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历史照着非正常的状况发展了下去而让原先的公子鲍坐上了宋国国君的宝座的呢?原因就是因为他长的实在太帅了!《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子鲍是一个“美而艳”的大帅哥,于是乎中年守寡,独居深宫而难耐孤寂的半老徐娘王姬便看上了他,“欲通之”。(王姬按辈分说是他的祖母,老母牛想吃嫩草呵呵呵呵。)可是公子鲍不愿意啊,怎么办呢?王姬便千方百计的想尽办法拍公子鲍的马屁。你公子鲍不是喜欢布施恩惠于国人吗?(由此可见公子鲍恐怕亦心存夺国的野心)好,老娘我帮你布施;还不愿意吗?还不愿意,老娘我干脆把宋国的江山也献给你做交换吧。昭公九年,宋昭公外出打猎,这正是上天赐予王姬的良机啊,于是她便派人把昭公干掉,而迎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当了国君。一段因帅得国的千古神话终于成为现实。(据《左传》,昭公田猎,乃是王姬所使,且昭公亦知襄夫人将杀己,然也无可奈何,只能坐以待毙,可见昭公实在襄夫人控制之下,王姬欲献国于公子鲍,实是易如反掌)。【因为长得帅而当上皇帝,这在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外貌也不是很不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有真材实料啊千万别被误导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08-22 14:11
                      回复
                        5.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嵇康传
                        嵇康,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他的容貌风神带着仙气,他的惊世才华带着仙气,他的无瑕人品带着仙气。他就像一个谪仙人,误堕红尘,可怜身在人间为客。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狂放任性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嵇康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钟会陷害吕安时,给其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我个人不提倡那么长时间不洗澡……)
                        樵夫拜
                        这大概是嵇康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了。
                        《晋书•嵇康传》记载,一次嵇康上山去踏青、采药,一时得意而忘记了回家。天快黑的时候,一位砍柴的樵夫忽然撞见嵇康,嵇康的长相气度顿时惊呆了他。对站在面前的嵇康,樵夫倒头便拜,磕头如捣蒜,口中念念有词,万分惊恐和虔诚。由此看来,那樵夫把嵇康当成了神仙。
                        《世说新语.容止》中写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广陵绝响
                        嵇康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在他的《琴赋》中可见。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我们所熟知是他以弹奏《广陵散》而闻名于世。而这首“声调绝伦”,已成绝响的曲目,据说是除嵇康之外,无人会弹。嵇康因吕安的案子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嵇康半身像,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妻子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时年三十九。(一代天仙美男,就这么没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08-22 14:20
                        收起回复
                          6.如珠生辉,如玉瑰丽——卫玠传
                          “珠”与“玉”这两个字,从形神两方面整体概括了卫玠之美。既形容了这位翩翩佳公子外形的清雅温润,同时也象征着人物风神的高华清朗。凭借这两个字,我们就不难想象他的美——如珠生辉,如玉瑰丽,美得如此莹心耀目。
                          卫玠(286年—312年6月20日),字叔宝,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七年(286年),卒于怀帝永嘉六年(312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他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著名的清谈名士和玄学家,初任太傅西阁祭酒,后任太子洗马。 有看杀卫玠一语。
                          谁家璧人
                          提起魏晋时的美男子,大多人都会马上想到健美的嵇康或者经常被女生投掷水果的潘安,若按当时女性的审美标准,前面二位尚算不上最美的帅哥,前者酷爱打铁,肌肉想必不亚于现任加州州长,身上块垒如聚,并且皮肤粗糙,手感想必不会太好;后者经常有水果吃,维生素摄入过多,若一张脸蛋必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倒也不错。但魏晋时苹果比胡萝卜贵,所以潘安那时的食谱与兔子基本一致,每日摄入的大多是胡萝卜素,这样潘安就难免会与黄疸性肝炎患者的面容酷似,为安全起见,魏晋女生们势必会对潘安退避三舍。因此,按照魏晋女子的审美标准,卫玠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美男子。《世说新语》中只是说卫玠“风神秀逸、身体羸弱”,正合魏晋女子喜欢的标准——病态之美。卫玠的美不仅能征服女子,就连男人看了也怦然心动。某年卫玠与母亲去舅舅家串门,这位平日里自负风度翩翩相貌英俊的骠骑将军看了这位素未谋面的外甥竟然呆了,哆嗦着说:珠玉在侧,使我形秽!随后就每天带着卫玠四处游玩,还常常说:与玠同游,好似明珠在侧,朗然照人。后来这些话传开了,卫玠就多了个名字——“玉润”。
                          看杀卫玠
                          这应该是卫玠最为人所知的事情了。
                          看杀卫玠,成语,来源于《晋书·卫玠传》。本义为魏晋时期,晋国美男子卫玠由于其风采夺人,相貌出众而被处处围观,最终因心理压力大而病死,当时人因此说其被看死。后来多用于形容人被仰慕。 (所以说大家追星一定要小心,别一不小心就把偶像给看死了,多不好呀。)

                          哇哦黑色禁药的图哎~】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8-22 14:27
                          收起回复
                            8.面具背后的悲情王子——兰陵王传
                            隔着历史的烟云眺望,南北朝的烽火乱世里,那一位俊美异常又勇冠三军的兰陵王,是多么的令人神往。那一份刚柔并济的特质,是属于他的独特芬芳,浓烈如陈酿出瓮,烈烈酒香带来直激人心的沉醉。
                            高长恭(约541年―573年),一名高孝瓘,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这个人比较熟吧?】
                            面具
                            提到兰陵王,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兰陵王为美男子,而且因过于貌美怕威慑不住敌方而戴上面具。但究其真实历史,并未有兰陵王因面貌过美而带面具的记载。《北齐书》等史书记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明确记载他戴的是头盔不是面具。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也就是头盔和铁护面一体的,必须摘下头盔才能露出脸的重骑兵防护装备,并非后世所流传的面具。(但是戴面具的兰陵王更帅有木有?!)
                            兰陵王入阵曲
                            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其实我个人看兰陵王的部分最大的惊异不是兰陵王,而是北齐高氏王朝,特么的除了高长恭剩下的要么杀人要么被杀,每一个皇帝都是丧心病狂的神经病,尤其是《陆贞传奇》里被人所喜爱的高湛,他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在位四年昏庸无比荒淫无道,年仅三十二岁就饮酒色过度而死亡。至于种种劣迹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有兴趣的篮子自己问度娘吧。哎,好像跑题了?】

                            【图就发张熟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3-08-22 14: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