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结恨时化解费尽心思
张丹枫轻轻叹了口气,道:“小兄弟,咱们两家的冤仇真是无法可解吗?”
此语有几分投石问路之意,测探一下云蕾心中的仇恨多么深,更是测探一下云蕾内心的底线,如果云蕾作出回应,张丹枫多少心里有个底,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但云蕾未作出任何回应。
张丹枫又叹气道:“不是冤家不聚头,小兄弟,你把我杀了吧,死在你的手上,我死而无怨!”
第二度愿意以命相偿,以最大的诚意打动云蕾的心,化解敌意。此举果然收到了效果,云蕾眼角流出眼泪,当然云蕾是不会真的杀他,宝剑轻抽了半截,又把手移开,但仍未说话。
张丹枫取出干粮,说道:“小兄弟,吃点东西吧。”云蕾身倚石壁,动也不动。张丹枫甚是悲痛,却故意扮了个鬼脸,嘻嘻笑道:“小兄弟,这次我不说你食白食啦,吃一点吧!”张丹枫故意提起初见之时的笑话,实是想逗她说笑。忽地“啪”的一声,云蕾将他递过来的干粮拍落地上,张丹枫苦笑一声,将干粮捡起,随手搁在一瓣凸出的石瓣上。
由于这时云蕾已多少有所触动,张丹枫趁机提起旧事,勾起云蕾旧日的回忆,同时也表示出几分关心体贴,此举倒也适宜,不过这个玩笑开得不是时候,这个时候谁有心情跟你说笑,效果自是适得其反,干粮被云蕾一手拍落。
在这一阶段,张丹枫试图软化云蕾的仇恨,但云蕾却是固守立场,不为所动,当然这个时间双方的思想尚未进入碰撞,只能算是一个铺垫。
张丹枫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报仇,报仇,冤冤相报,究竟何时了?我的祖先与朱元璋争夺江山,亦是留下遗书,要后代子孙替他报仇,我家的报仇,可不只是要后人凭血气之勇刺杀敌人,而是要重夺大明天子的江山!”
先不谈张云两家的仇怨,而是从自家的仇恨入手,将自身也定义在“复仇者”的角色之中,这样一来,“复仇者”之间多少就有些共同话题。同时,张云两人刚刚在大明官兵交手激战,这个时候的云蕾对大明朝廷的恶感会增添几分,如果云蕾支持他复仇,那么两人之间顿时有了共同的话题,如果云蕾反对他复仇,说出几句“冤冤相报,何时了”,那么张丹枫也就可以用同样的话语劝解云蕾。下面看看云蕾的响应。
云蕾打了个寒颤,心道:“这样的报仇可真是古往今来最惨酷的报仇了,若然张家报得此仇,岂非要杀人盈城,流血遍野?”又想:“若然张丹枫是为了报仇,而勾结瓦剌胡兵入寇,抢夺江山,那他可就是万古的罪人,我亦容他不得!”思潮起伏不定,手指又抓紧了青冥宝剑的剑柄。
从报仇中,云蕾却是首先想到“报仇”带来的“杀人盈城,流血遍野”,进而想到更严重的后果是张丹枫有可能因此成为万古的罪人。“我亦容他不得”,一方面表明云蕾以大义为重,另一方面亦表明云蕾对张丹枫可能误入歧途的担心,隐约中透露了心中的爱意,从整个思想活动看,云蕾思想基本未受到张丹枫的左右,而是独立冷静地作出了思索和判断。
张丹枫怔了怔,道:“你就这样恨我吗?”
张丹枫明知云蕾对其没有恨意,仍说出此言,是有意或无意将个人感情和家族仇怨混在一起,潜台词是你仍执着于家族的仇怨,就是恨我;如果你不恨我,那么你就应该放下家族的仇怨,抛出了一个两难选择。
云蕾避开他的目光,脸皮紧绷,道:“多谢你几次救命之恩,但咱们两家之仇无法可解。咳,谁叫我的爷爷早死,想劝他回心转意,已是不能。祖先留下的遗命,子孙怎能违背?咳,这是命中注定……”
云蕾没有落入张丹枫所设定的调子中,而是非常清醒地把个人感情和家族仇怨分开,你(张丹枫)对我有救命之恩(其实说到救命更多是相互的,但心中的萌发的爱意是不好说出的),但是两家之仇始终是两家之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而且就张丹枫之前所说的:“两家的恩仇真的无法可解”的问题给了一个答案,从而拒绝了张丹枫的进一步说辞。
在“云靖已死”和“家族遗命”的两个障碍面前,张丹枫除了慨叹“我不信命”外已无可奈何,重提愿“以命相偿”已有几分技穷的表现,这可是第三次,第一次非常感人,第二次还有相当影响,第三次所起到的副作用会更大,对此云蕾虽然“眼圈一红”,但直接的响应是不理会,头也不回,疾往前跑。
整个过程中,可看出张丹枫是费尽心思,云蕾则是坚守原则,张丹枫说服云蕾的计划最终失败。这也多少改变了张丹枫对云蕾的认识,之前在张丹枫的内心中,对云蕾关心和爱怜的同时,也带有几分居高临下,不乏有左右、安排云蕾的想法,但是经过这场交流,张丹枫对云蕾多少改变了几分认识,之后的态度明显趋于平等,如在救出周山民和云重之后,双方有过一场短暂的交流,可看出这个时候的张丹枫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更为尊重云蕾的想法和选择,那种试图将自身的想法加诸于云蕾的做法已然很少,多少也说明张丹枫内心中已然将云蕾当作一个平等交流的对象了。也可以说,云蕾身上那种理性、冷静,又带有强烈个人感情的态度赢得了张丹枫的尊重,从而为自己获取了一个作为张丹枫平等交流对手的资格。
“三个故事”充分表现了张丹枫的一片苦心,但不得不说,张丹枫的“三个故事”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除澹台灭明的突然出现破坏了张丹枫的预定计划,更主要原因是他所面对的云蕾貌似柔弱,却极有主见,其强大的内心世界远远超出张丹枫所料。从古墓疗伤、讲述“三个故事”的过程可以看出张丹枫对云蕾可谓是关爱加怜惜,但是在精神层面却不自觉带有一点居高临下的姿态,突出表现在喜欢为云蕾安排一切,一定程度上近于后来的霍天都和凌云凤的关系。或许是源于这种心理,张丹枫对说服云蕾多少有点自信,但是他没想到出生于大漠,学艺于小寒山,经历千里逃亡,又目睹亲人惨死的云蕾,其强大的内心世界决定了她不会那么轻易为人言语而改变立场,即使张丹枫是她所爱慕的人,也不能轻而易举改变她的理念。在讲述“三个故事”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两人的思想碰撞所不断溅出的火花。
张丹枫尽力帮助云重以化解仇怨,还不忘在和云蕾策马并行的路上不断用言语加以启发。
云蕾取笑道:“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你不为名士,却为侠士,岂不可惜?”张丹枫大笑道:“名士值多少钱一斤?侠士也不必存心去做。我但愿随着自己的心事行事,不必在临死之时,留在遗憾,那便不算虚度此生了。” 话语中隐指他与云蕾的婚事,应该顺其自然,不应为了他人而违背自己的心意。云蕾听了默然不语。张丹枫道:“小兄弟,你在想什么呀?”云蕾强笑道:“我在想,我在想--呀, 何我们行了多日,路上却总碰不见南下避冬的牧民。岑参的诗说:金山西见烟尘飞,咱们却只是但见尘飞,不见烟飞呢!”
张丹枫在云蕾和云重面前始终是站在高处俯视这段仇恨的。他比他们看得透,看的深,带着一种优越感。自信爱情和友谊终究能打败世仇。但是当他面对云澄的断腿丑脸,云母的瞎眼的时候,第一次从一种平视的角度来看待这段仇恨。的确,云家的仇恨是小人物的仇恨,却是张丹枫的父亲一句话造成的。他原来的滔滔不绝在这种真实的仇恨面前没有任何立锥之地。在这种仇恨下,他知道,自己是绝对不可能和云蕾结秦晋之好了。
张丹枫自从出场以来就一直以种强势的控制力在左右书中人物和剧情发展,并且拜梁老所赐,一切都干得不赖。即使是云蕾把宝剑指到他的胸口,即使是云重对他咬牙切齿,张郎依然自信满满,魅力无敌。可是他的对头还是终于出现了。于是当以往他自恃的道德优越感被这真实的仇恨无情地质疑,粗暴地反驳,被不容置疑地否定,最后彻底地粉碎时,张郎只能哑口无言,失控地崩溃。而最致命的是,伸手粉碎这些的,正是他最爱的云蕾。当初的自信有多强,此刻的失望就有多深。说到底他也只是个少年而已。梁羽生这样设定,也许也只是证明他不是万能的神,而更加让我们同情和怜惜。
张丹枫轻轻叹了口气,道:“小兄弟,咱们两家的冤仇真是无法可解吗?”
此语有几分投石问路之意,测探一下云蕾心中的仇恨多么深,更是测探一下云蕾内心的底线,如果云蕾作出回应,张丹枫多少心里有个底,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但云蕾未作出任何回应。
张丹枫又叹气道:“不是冤家不聚头,小兄弟,你把我杀了吧,死在你的手上,我死而无怨!”
第二度愿意以命相偿,以最大的诚意打动云蕾的心,化解敌意。此举果然收到了效果,云蕾眼角流出眼泪,当然云蕾是不会真的杀他,宝剑轻抽了半截,又把手移开,但仍未说话。
张丹枫取出干粮,说道:“小兄弟,吃点东西吧。”云蕾身倚石壁,动也不动。张丹枫甚是悲痛,却故意扮了个鬼脸,嘻嘻笑道:“小兄弟,这次我不说你食白食啦,吃一点吧!”张丹枫故意提起初见之时的笑话,实是想逗她说笑。忽地“啪”的一声,云蕾将他递过来的干粮拍落地上,张丹枫苦笑一声,将干粮捡起,随手搁在一瓣凸出的石瓣上。
由于这时云蕾已多少有所触动,张丹枫趁机提起旧事,勾起云蕾旧日的回忆,同时也表示出几分关心体贴,此举倒也适宜,不过这个玩笑开得不是时候,这个时候谁有心情跟你说笑,效果自是适得其反,干粮被云蕾一手拍落。
在这一阶段,张丹枫试图软化云蕾的仇恨,但云蕾却是固守立场,不为所动,当然这个时间双方的思想尚未进入碰撞,只能算是一个铺垫。
张丹枫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报仇,报仇,冤冤相报,究竟何时了?我的祖先与朱元璋争夺江山,亦是留下遗书,要后代子孙替他报仇,我家的报仇,可不只是要后人凭血气之勇刺杀敌人,而是要重夺大明天子的江山!”
先不谈张云两家的仇怨,而是从自家的仇恨入手,将自身也定义在“复仇者”的角色之中,这样一来,“复仇者”之间多少就有些共同话题。同时,张云两人刚刚在大明官兵交手激战,这个时候的云蕾对大明朝廷的恶感会增添几分,如果云蕾支持他复仇,那么两人之间顿时有了共同的话题,如果云蕾反对他复仇,说出几句“冤冤相报,何时了”,那么张丹枫也就可以用同样的话语劝解云蕾。下面看看云蕾的响应。
云蕾打了个寒颤,心道:“这样的报仇可真是古往今来最惨酷的报仇了,若然张家报得此仇,岂非要杀人盈城,流血遍野?”又想:“若然张丹枫是为了报仇,而勾结瓦剌胡兵入寇,抢夺江山,那他可就是万古的罪人,我亦容他不得!”思潮起伏不定,手指又抓紧了青冥宝剑的剑柄。
从报仇中,云蕾却是首先想到“报仇”带来的“杀人盈城,流血遍野”,进而想到更严重的后果是张丹枫有可能因此成为万古的罪人。“我亦容他不得”,一方面表明云蕾以大义为重,另一方面亦表明云蕾对张丹枫可能误入歧途的担心,隐约中透露了心中的爱意,从整个思想活动看,云蕾思想基本未受到张丹枫的左右,而是独立冷静地作出了思索和判断。
张丹枫怔了怔,道:“你就这样恨我吗?”
张丹枫明知云蕾对其没有恨意,仍说出此言,是有意或无意将个人感情和家族仇怨混在一起,潜台词是你仍执着于家族的仇怨,就是恨我;如果你不恨我,那么你就应该放下家族的仇怨,抛出了一个两难选择。
云蕾避开他的目光,脸皮紧绷,道:“多谢你几次救命之恩,但咱们两家之仇无法可解。咳,谁叫我的爷爷早死,想劝他回心转意,已是不能。祖先留下的遗命,子孙怎能违背?咳,这是命中注定……”
云蕾没有落入张丹枫所设定的调子中,而是非常清醒地把个人感情和家族仇怨分开,你(张丹枫)对我有救命之恩(其实说到救命更多是相互的,但心中的萌发的爱意是不好说出的),但是两家之仇始终是两家之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而且就张丹枫之前所说的:“两家的恩仇真的无法可解”的问题给了一个答案,从而拒绝了张丹枫的进一步说辞。
在“云靖已死”和“家族遗命”的两个障碍面前,张丹枫除了慨叹“我不信命”外已无可奈何,重提愿“以命相偿”已有几分技穷的表现,这可是第三次,第一次非常感人,第二次还有相当影响,第三次所起到的副作用会更大,对此云蕾虽然“眼圈一红”,但直接的响应是不理会,头也不回,疾往前跑。
整个过程中,可看出张丹枫是费尽心思,云蕾则是坚守原则,张丹枫说服云蕾的计划最终失败。这也多少改变了张丹枫对云蕾的认识,之前在张丹枫的内心中,对云蕾关心和爱怜的同时,也带有几分居高临下,不乏有左右、安排云蕾的想法,但是经过这场交流,张丹枫对云蕾多少改变了几分认识,之后的态度明显趋于平等,如在救出周山民和云重之后,双方有过一场短暂的交流,可看出这个时候的张丹枫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更为尊重云蕾的想法和选择,那种试图将自身的想法加诸于云蕾的做法已然很少,多少也说明张丹枫内心中已然将云蕾当作一个平等交流的对象了。也可以说,云蕾身上那种理性、冷静,又带有强烈个人感情的态度赢得了张丹枫的尊重,从而为自己获取了一个作为张丹枫平等交流对手的资格。
“三个故事”充分表现了张丹枫的一片苦心,但不得不说,张丹枫的“三个故事”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除澹台灭明的突然出现破坏了张丹枫的预定计划,更主要原因是他所面对的云蕾貌似柔弱,却极有主见,其强大的内心世界远远超出张丹枫所料。从古墓疗伤、讲述“三个故事”的过程可以看出张丹枫对云蕾可谓是关爱加怜惜,但是在精神层面却不自觉带有一点居高临下的姿态,突出表现在喜欢为云蕾安排一切,一定程度上近于后来的霍天都和凌云凤的关系。或许是源于这种心理,张丹枫对说服云蕾多少有点自信,但是他没想到出生于大漠,学艺于小寒山,经历千里逃亡,又目睹亲人惨死的云蕾,其强大的内心世界决定了她不会那么轻易为人言语而改变立场,即使张丹枫是她所爱慕的人,也不能轻而易举改变她的理念。在讲述“三个故事”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两人的思想碰撞所不断溅出的火花。
张丹枫尽力帮助云重以化解仇怨,还不忘在和云蕾策马并行的路上不断用言语加以启发。
云蕾取笑道:“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你不为名士,却为侠士,岂不可惜?”张丹枫大笑道:“名士值多少钱一斤?侠士也不必存心去做。我但愿随着自己的心事行事,不必在临死之时,留在遗憾,那便不算虚度此生了。” 话语中隐指他与云蕾的婚事,应该顺其自然,不应为了他人而违背自己的心意。云蕾听了默然不语。张丹枫道:“小兄弟,你在想什么呀?”云蕾强笑道:“我在想,我在想--呀, 何我们行了多日,路上却总碰不见南下避冬的牧民。岑参的诗说:金山西见烟尘飞,咱们却只是但见尘飞,不见烟飞呢!”
张丹枫在云蕾和云重面前始终是站在高处俯视这段仇恨的。他比他们看得透,看的深,带着一种优越感。自信爱情和友谊终究能打败世仇。但是当他面对云澄的断腿丑脸,云母的瞎眼的时候,第一次从一种平视的角度来看待这段仇恨。的确,云家的仇恨是小人物的仇恨,却是张丹枫的父亲一句话造成的。他原来的滔滔不绝在这种真实的仇恨面前没有任何立锥之地。在这种仇恨下,他知道,自己是绝对不可能和云蕾结秦晋之好了。
张丹枫自从出场以来就一直以种强势的控制力在左右书中人物和剧情发展,并且拜梁老所赐,一切都干得不赖。即使是云蕾把宝剑指到他的胸口,即使是云重对他咬牙切齿,张郎依然自信满满,魅力无敌。可是他的对头还是终于出现了。于是当以往他自恃的道德优越感被这真实的仇恨无情地质疑,粗暴地反驳,被不容置疑地否定,最后彻底地粉碎时,张郎只能哑口无言,失控地崩溃。而最致命的是,伸手粉碎这些的,正是他最爱的云蕾。当初的自信有多强,此刻的失望就有多深。说到底他也只是个少年而已。梁羽生这样设定,也许也只是证明他不是万能的神,而更加让我们同情和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