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妃吧 关注:31,231贴子:263,958

转载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作者:双面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路看着女儿泪尽夭亡,直到贾家覆灭,林如海方得以解脱重生。
保住老婆孩子,一家五口幸福美满。
咦,为什么是五口?
林如海重生,林妹妹还会悲剧么?

下面是原地址
http://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1893440


1楼2013-11-22 08:37回复
    2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江南春光烂漫好时节,然而一点微雨敲打着窗棂,却隐隐带着金石之音,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林如海满眼惊骇地跌坐在窗下,看着窗外的雨帘,一言不发。
    他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回到过去,回到自己二十三岁那年,此时他刚刚丧母,未满百日。
    他这二十三年的人生让人羡慕,也让人唏嘘,身为列侯独子,居住京城,出身清贵,三岁识字,五岁能文,七岁成诗,十四岁中了秀才,第二年祖母仙逝,作为唯一的孙子他必须守孝三年,错过了十六岁的秋闱,一直到十九岁方参加秋闱,高中解元,次年春闱时,父亲重病,却为了他强撑着不肯咽气,他不负众望,高中会元,但在殿试前夕扶灵回乡。
    到如今他仍然记得京城中许多人对自己叹息不已,以他的才华完全可以高中一甲,若真能高中可谓是风光无限,毕竟他才二十岁,但因父丧回乡,只能错过。
    他在十九岁的春天迎娶了贾敏,夫妻甚是恩爱,纵是二十岁开始守孝,至今三年,亦未曾影响半分。去年年底一家上下为他打点行囊,打算让他早些进京会友,并参加来年的殿试,父亲去世后,他们家便居住在苏州。岂料在启程之时,母亲忽患重病,他便搁下前程,在家中侍汤奉药,终是不能挽回,母亲在年初还是一病去了。
    这一回,他又要守孝三年,下一次参加殿试得等到二十六岁了。
    静坐半日,林如海脸上浮现一抹笑容,苍天有眼,让他重新来过,让他有机会挽回曾经的过错,他需要做的事情太多,首先便是要想方设法地疼爱女儿,保护儿子,同时也要好好调理自己夫妇二人的身体,在一双儿女嫁娶之前绝不能早早亡故,留下儿女无依无靠。
    他最对不起的人就是黛玉,因为自己的自负,导致她早早去世,这一辈子自己一定要好好地将她抚养长大,看着她嫁人生子,绝不会送她去荣国府。
    不过,想要见到女儿,他至少得等十二年。
    外面丫头通报说贾敏来了,林如海顿时清醒,帘卷春风,果然见到贾敏袅袅婷婷地走近,浑身缟素,更增风致,在她身后还跟了几个穿着月白背心系着白绫裙子的丫头。
    林如海起身上前,扶着她一同坐下,这段时间忙着林老太太的丧事,夫妻两个都是脚不沾地,贾敏眼底依旧带着一丝倦色,遂关切地道:“母亲去了,家里大小事务都得让你费心,瞧你累得很,不好好歇着,过来做什么?”
    贾敏心中一暖,笑道:“何尝累着了?再说,现今下着雨,也歇息不好。今儿来,把老太太留给老爷的两个丫头送来,老太太原说了,暂且放在老爷书房里使唤。”
    说到这里,贾敏心中暖意过后,只觉得十分酸涩,她进门至今快五年了,偏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和她差不多年纪的手帕交们孩子都已经启蒙了,不但她急得不行,就是林老太太也急了,临终前对此念念不忘,留下这么两个丫头,指明了过几年若她无子便给林如海。
    林如海在成婚前已有两个屋里服侍的丫头,婚后她又给自己的一个陪嫁丫头开了脸儿放在屋里,她们虽没什么正经名分,到底明堂正道地摆在那里,再加上这两个,可就是五个了,到那时,少不得有一二个得给姨娘的名分。林家虽有规矩,在她三十岁之前无子,方能停了偏房的汤药,然而成婚至今已守孝三年,再守三年,就是她想早些生子也没法子。
    两个丫头,一名春兰,一名秋菊,皆是十六七岁年纪,生得十分标致,妩媚非常,听了贾敏的话,两人喜不自禁地上来磕头,只盼着等到林如海出孝将自己收房。
    林如海闻言一怔,过了多年,他还是认出了这两个姨娘年轻时的容貌,他记得这两个丫头在书房里伺候了几年,自己出孝后,皆收了房,又过几年,到了三十岁贾敏没有得子,故停了几个姬妾的药,岂料仍然一无所得,在自己绝望之际,也就是自己三十五岁那一年,贾敏忽有身孕,生下了黛玉,次年又生一子,可惜三岁便夭折了。
    他虽然有些遗憾,但是并没有怨过妻子贾敏,毕竟他们成亲不久,先后父丧母亡守孝共计六年,后来进京赶考做官又蹉跎了一二年光阴,夫妻二人合房不过数年。
    当世虽将无子之责怨在女子身上,但是他隐隐约约觉得非贾敏之过,他年上三十无子以后,又纳了几房妾,加上之前的几个屋里人,统共七八个,却无一人生儿育女,别说自己,就是贾敏自己也倍受外人嘲讽,每每出门应酬交际,总会受到许多闲言碎语,整天请医问药,连带姬妾们个个进补,恨不得立时就有姬妾怀孕,因此林如海清楚得很,从来不认为贾敏使了手段,而且贾敏故去数年,自己正值壮年,也有新妾,亦未得子,因而仅有黛玉一女。
    他自知命不久长后,本家又无香火,五服内无人可过继,故将爱女托付于岳母府上,并且托了几位世交故友照应,只是没料到结果让他后悔莫及。
    瞬息之间,林如海心中前前后后已经想到了许多事,一想到黛玉的结局,他便觉得对不起这个女儿,望着两个丫头含羞带怯的神情,他目光微沉,淡淡地开口道:“老太太才没了没一百日,留这么些丫头做什么?没的传出去倒成了我的不是。”
    贾敏闻言,脸色微微一变,忙问道:“老爷,可是外头有人说老爷什么了?”
    她原非寻常女子,心念一转,便明白了林如海的意思。也是,正守着母孝,偏书房里放了两个花枝招展的标致丫头,守孝期间禁房事,又这么两个丫头再,凭谁都知道其中的缘故,哪怕林如海并未做这些事,名声上也有妨碍。
    春兰和秋菊听了林如海和贾敏的话,面上一阵苍白,十分惶恐。
    林如海道:“虽无人说,然林家非寻常人家,竟是谨慎些方好。”
    贾敏忙问道:“不知道老爷意欲如何?”春兰和秋菊都是林老太太留给林如海的丫头,她虽是当家主母,纵然满腹酸涩,却也不能随意处置。


    4楼2013-11-22 08:40
    回复
      林如海看向她的目光十分温柔,如同承载着千古灵气的江南春水,笑道:“家里的事情都是你做主,不必问我,不过今天你既然问了,这回就由我处置。母亲去了,我不能进京参加殿试,但学无止境,须得在家守制读书,书房里放两个丫头成什么样子?念在她们服侍了母亲一场,过了百日就放出去罢,家里的几个管事也到了年纪,倒也匹配。”
      话音一落,春兰秋菊顿时大惊失色,作为林家的家生子,服侍过老太太,她们都知道老太太对贾敏十分满意,不然不会在贾敏一进门就将管家的事情交给她,但她们并不畏惧贾敏,没有为林家生儿育女,她就挺不直腰杆子,但是林如海不同,林如海是一家之主,即便他不管内务,说话的分量也举足轻重,他一开口,贾敏势必依从,只怕还求之不得。
      贾敏亦有些犹豫,道:“老爷,她们毕竟是老太太指明留下的丫头。”
      林如海不以为然地笑道:“你不用担心,打发她们出去也是老太太的恩泽,她们都还没到放出去的年纪,如今既不会误了花期,你再施恩送一份嫁妆,足矣。”
      他并不好色,且贾敏更是出挑,别说那些丫头了,就是千金小姐,也甚少有人能比得上她,为了能生养孩子,她经常寻医问药,生生坏了身子早逝,自己还有什么不足?他前世虽有几房姬妾,却都是为了生子,既然知道她们跟了自己一生都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何苦再耽误了她们,倒不如只守着贾敏,清清静静地过日子,等待一双儿女的降生。
      如此一来,在名声上也好听些,其实他一直都知道外面诋毁他的闲话,说他有一屋子姬妾却绝了户,若说贾敏未能生子,也许只是她的缘故,但是偏偏那么多的姬妾都没能生出一个来,外人自然而然都知道是自己的毛病,只是不敢明说而已。
      因此林如海又道:“你我守孝三年,竟是清静些好,屋里那几个丫头也都打发出去,比着春兰秋菊两人的嫁妆再加厚三分。”
      他还是一缕幽魂时,见惯了太多尔虞我诈,现在他不相信那些曾经以为老实本分的姬妾,他开始怀疑儿子的死是不是有人动了手脚,他记得儿子生下来身子骨虽比寻常人差些,但比黛玉却强了不少,偏偏黛玉养活了,儿子却夭折了。
      贾敏为了生子,吃了很多药,是药三分毒,她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生下一双儿女后几乎垮了,少不得有姬妾动了心思,儿子夭折之后,贾敏不能再生,那么她们的机会就来了,只要生下儿子,虽不能取代贾敏的位置,但是家业却都是传给儿子,即使是庶子不能承继宗祧,却能继承林家百年家业,年五十无嫡子,立庶为长,更何况庶子也能记在嫡母名下。家里姬妾有几个是家生子,父母娘家在底下都有根基,想动手实在是太容易了。
      作者有话要说:


      5楼2013-11-22 08:41
      回复
        4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六月时节,骄阳似火,唯有一池荷花开得正好,水色如碧,荷叶如盘,粉蝶绕着初绽的白莲蹁跹不去,白鲢红鲤在叶底水中嬉戏不休。
        林如海倚着栏杆,随手撒了些鱼食儿,引得湖中之鱼争相哄抢。
        他穿着藕荷色纱衫,束着白玉带,底下露出雪白一点裤脚,一头乌压压的黑发披散下来,宛如泼墨一般,更衬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池中香荷亦不及其鲜润,贾敏过来时看在眼里,只觉得心头无限欢喜,眉梢眼角尽是心满意足。
        她以为自己之前的日子已经足够好了,夫妻恩爱,婆婆不是尖酸刻薄苛待儿媳的人,底下也不敢对她阳奉阴违,没想到她还能更进一步,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没有姨娘,没有通房丫头,只有丈夫和妻子,就算日后出门应酬别人讥讽自己善妒,自己也不会在意,毕竟好日子是她自己的,她才不会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就去弄一屋子姬妾丫头。
        可巧贾敏今日也穿了一件藕荷色的纱衫,系着白绫裙子,银簪绾髻,同林如海站在一起,男俊女俏,当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
        贾敏的贴身丫头晴空和雨蝶送上缠丝白玛瑙盘子盛着的冰镇荔枝,笑盈盈地互视一眼,林如海打发了春兰秋菊她们几个,可见十分看重贾敏,她们自然为贾敏感到欢喜,备受丈夫敬重疼惜的当家主母,日子和那些只同丈夫相敬如宾的太太们有着天壤之别,自从那些丫头出去以后,下人们看在眼里,作为贾敏的丫头在府里的地位顿时水涨船高。
        林如海放下鱼食,洗了洗手,携着贾敏坐到花阴下的藤椅上,方拈起一枚荔枝剥了皮递给贾敏,道:“荔枝虽好,性却热,吃几个便罢了,千万别多吃。”
        为了多活几年,看着一双儿女平安嫁娶,他如今十分注重养生之道,于子嗣上他是听天由命了,也不让贾敏吃那些利于生子的偏方之药,还请了一位精于调理的当地名医时常诊脉,不过数月而已,夫妻二人已是精神抖擞,气色好得不得了。
        贾敏温柔一笑,点了点头。
        吃过荔枝,漱了口,贾敏忽然想起来意,对林如海道:“昨儿我接到了娘家的书信。”
        对荣国府的恨意在林如海心里虽已渐渐平息,但此生绝不会把黛玉再托付给他们,也不想同前世一样来往,他面上不露丝毫异色,问道:“信中说了什么?”
        贾敏道:“年初不是往我娘家报了丧?这不,来信道恼的。”
        彼时千里迢迢,通信十分不便,几年不通音信的好多着呢,他们家非寻常之家,故通信便宜些,饶是如此,一年通一回信已是极好了,不过她出阁至今五年,起先林家也居住京城,时常来往,倒无甚遗憾,如今林公去后,一家远离京城,方觉得通信不便。
        林如海沉吟片刻,问道:“岳父家中可还好?怎么也没见二内兄回乡考试?”
        没记错的话,如今贾代善犹在,今年九月便要去世了,贾赦因早年捐了官,倒有官职在身,原配李夫人去世不足一年,贾政没有贾代善的临终奏本,仍是白身,他本道贾政端正厚道,有祖上遗风,非轻薄膏粱,故一直与之交好,岂料自己飘荡在荣国府多年才看清他之为人,但凡他这个亲舅舅略照应黛玉一些,黛玉也不至于惨死。
        贾政,他真是看错了人,世态炎凉,古人诚不欺我。
        当年,自己去世后贾琏带着自家的家产进京,除去各自私昧的,其余之物浩浩荡荡地入库,作为一家之主的贾政不可能一点儿风声不知,偏生没一个人替黛玉主持公道,下人们言三语四,导致黛玉即使知道自己家有遗产,也只能自哀自叹,说一草一纸都是荣国府供应。
        因此林如海故意提起贾政,果然看到贾敏脸色微微一红,道:“二哥如何能同老爷相提并论?老爷年纪轻轻便是贡生,二哥比老爷还大几岁,连秀才都没中,早几年倒也有心思苦读诗书,如今却不肯回乡考试了,说是在家教导珠儿读书,盼着珠儿将来高中。”
        贾敏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道:“都说十年寒窗苦,多少学子考到白发苍苍也不会放弃,那些还是穷人呢,倒也没什么可说的,若是穷人如此反不可取了。然咱们这样人家原供应得起,不曾想二哥不到三十岁就没了斗志,难道竟要依靠祖荫不成?可是就算依靠祖荫,家里的爵位将来也是大哥哥的。”娘家门第高贵是好,但兄弟争气更要紧,倘若自己的两位哥哥都有本事,自己在夫家不是更有底气?还能在官场上和丈夫相辅相成。
        贾赦被过世的祖母宠溺得只知走马观花,风流浪荡,贾政却又息了读书上进之心,本身也没有多少才干,娘家哥哥不争气,贾敏委实有些失落,脸上难免流露出几分来。
        林如海安慰道:“别担心,二内兄既不从科举出身,想来岳父另有安排。”
        贾代善是个精明人物,似乎想改换门庭,让子孙弃武从文,女儿贾敏嫁给自己,自己家乃是钟鼎翰墨之族,自己也有了功名,贾赦之妻亦是书香门第,贾政娶妻王子腾之妹,又联络了四大家族的情分,平常督导贾政读书上进,令其从科第出身。
        贾敏却道:“父亲的心思我猜得八、九不离十,无非是将来大哥哥袭爵,给二哥捐个官儿做。虽说咱们这样的人家捐官容易,但是终究比不得名正言顺从科举考上来的。”
        林如海眼里闪过一丝激赏之色,可不就是贾代善临终奏本,给贾政谋了主事之衔,话说贾家的男人没什么本事,女儿却个个出色,不管是如今的贾敏,还是日后的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论及才气品格,比之贾赦贾政并贾珍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等人都远胜十倍。
        念及于此,林如海忽然想起贾琏,他自然不喜欢贾琏的为人品行,但是却感激他做主让雪雁送黛玉的灵柩回乡,倘若没有他,只怕黛玉死后都不得安息,何况他现在只是个三岁孩童,懵懂无知,若是好生教养,绝不会和前世一样好色贪财,平庸无能,明明贾琏长得好,资质不差,手段也圆滑,偏偏放在贾母和王夫人跟前养活,竟然连贾珠的一零儿都不如。
        贾琏之母李夫人去世得早,贾赦娶的填房身份又太低,他自己贪杯好色,万事不管,故贾琏自小便没住在东院。
        贾琏落得那样下场,想一想也怨不得谁,哪有做父母的不疼自己的儿子却疼侄子去?对贾宝玉贾母都没有如何教养,溺爱得天天不去上学,如何会留意贾琏的学业,而王夫人有自己的儿女,又只是婶娘,自然不会管贾琏如何。
        贾家对黛玉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二房做主,林如海十分憎恨,乐意给二房添堵,扶持大房一脉,贾赦偏安一隅,和黛玉很难见面,虽没照应黛玉,却也没对不起黛玉,自己想方设法地让贾琏比贾珠更出色,免得他将来帮衬二房管事跑腿还沾沾自喜。
        婚乃两姓之好,妻族子孙长进是好事,他可不想让荣国府抄家灭族之祸殃及林家。
        林如海问起荣国府的孩子,贾敏只道他羡慕自己两个哥哥都有儿子,心里一酸,没有多想便开口道:“母亲信中说,二哥家的珠儿三岁启蒙,如今不过五岁,已经认得几千个字了,元春生在大年初一,今年一岁了,可巧和祖父同一天,竟也伶俐得很,父亲甚是疼爱。”
        林如海问道:“怎么没提大内兄家的哥儿?”
        贾敏闻言,眉头微微一皱,道:“老爷不说,我还没留心呢,算算年纪琏儿今年三岁,也该启蒙了,偏大嫂去年没了,只剩他一个孩子,大哥哥房里没有主母照应,必然养在母亲跟前,怎么母亲信中竟不曾提起,反倒对二哥房里的两个孩子赞不绝口?”
        贾敏越想越觉得不对,母亲是不是太漠视大哥哥一房了?
        大哥哥再不济也是荣国府名正言顺的长子,琏儿是继承宗祧的长子嫡孙,身份远比贾珠贵重,不能因为大哥哥无能便瞧低了琏儿。
        大哥的婚事是父亲亲自请了官媒登门求娶的,大嫂出身书香门第,父兄双翰林,根基清贵,家风清正,她本人文采风流,深明礼义,自她进门后自己与她十分交好,不过因为大嫂多年未能生子一直郁郁寡欢,反是后进门的二嫂王氏先生了贾珠,因而母亲更喜欢二哥一家,大嫂在一年后生下贾琏,却又日益虚弱,不足三十便即亡故。
        自己进门多年无子,难免有些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慨,幸而林如海不同于大哥哥一房又一房的小老婆纳进门,如今又打发了那些丫头。
        林如海道:“不如去信问问大内兄,若是有什么为难的,咱们做姑父姑妈的好帮衬一二。”
        贾敏却是面色踌躇,她素知大哥哥脾性,性格风流,不喜读书上进,故不得林如海喜欢,不如二哥同林如海的交情好,如今林如海忽有此语,她觉得有些奇怪。
        林如海笑道:“大内兄身为长子却不思上进,故觉有些不妥,如今经历的事情多了,反看得更清楚了,大内兄也不是不学无术,虽然性情浪荡些,但是没给家里惹过大祸,听说大内兄于鉴赏古玩书画一道极有天赋,相见之时还想讨教讨教。”
        贾敏见林如海不似往年那样看待贾赦,眼里顿时闪过一丝喜色,忙道:“老爷过誉了,大哥哥这份眼力只比寻常人强些,却比不得老爷。”
        作者有话要说:  原著上说,贾琏是贾赦的长子,并无贾瑚此人,但是一些漏洞上说贾琏上头有个哥哥,瑚琏是古代宗庙中祭祀用的器皿,按理说贾琏上头应该有个哥哥,但因为原著实在是矛盾重重,大BUG十分之多,所以在这里设定贾琏为贾赦长子,没有贾瑚。


        7楼2013-11-22 08:46
        回复
          7
          话到中途,突然得到荣国府送来的消息,来人风尘仆仆,腰间扎着白布,哭丧着脸,一句国公爷宾天了,顿时四座皆惊,便是正在商议的事情也只能暂且搁浅。
          贾代善之死在林如海预料之中,忙命人去告知贾敏。
          彼时贾敏正与诸位女眷说笑,多是说些保养、人情等琐碎之事,林家因林公已去林如海尚未出仕而导致本家地位大不如从前,但是作为本族嫡支宗妇,贾敏素来谦恭厚道,深得族中人等敬重,如今依旧是众星拱月一般。
          林氏一族子孙实在不盛,旁支较之嫡系虽说子孙旺些,五代下来,不过二三十户,论其家境也都不差,家境贫寒只得两三家,不管贫富,女眷们多在贾敏跟前奉承。
          贾敏同林如海情分更胜往日,即使孝中每日清汤寡水,亦是容光焕发,掩不住好气色。
          月前她收到了娘家的回礼和书信,回礼和旧年不差什么,却瞧得出来并不如以往那么用心,单从绸缎花色便能瞧出几分,皆非自己所喜,远不如大嫂在时打点的礼物合心意,去年年礼亦是,书信中字里行间与旧年林公在世时大相径庭,大哥哥更是连书信都没有回,虽有林如海十分安慰,到底心里不自在,此时乍然听说父亲去世,忍不住花容失色,泪流满面。
          众人见状,忙上前解劝,好容易方止,而后纷纷告辞。
          外面男客也都不敢多加打扰,幸而他们已得了林如海的准信,只需回去静候佳音。
          林如海走进来安慰贾敏,命人取了素服来换上,他们本在老太太的孝中,家中上下一片缟素,孝服一应俱全,只身上多一重孝罢了。
          贾敏含泪道:“一个月前得到京城里的回信,还说是好好儿的,如今怎么就没了?”
          林如海递上一块手帕,叹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看开些罢。”
          贾敏拭了拭泪,哽咽道:“叫我怎么看开?反倒愈担心了。瞧咱们家便晓得了,自从老太爷没了,咱们家在外头如何?老爷如今守制读书,身上还是有功名的呢,外人便如此对待咱们,人走茶凉,他们有几个顾及莫欺少年穷的道理?父亲这一去,剩下我那两个哥哥都没什么正经本事,琏儿珠儿年纪又小,也不知能否振兴家业。”
          林如海深以为然,若论无能之辈,可不就是贾赦第一,贾琏随之,贾政虽没什么大本事,到底不曾做过什么坏事,贾珠天赋极佳,读书极好,奈何命运不济,英年早逝。
          想到这里,林如海叹了一口气,若他是贾母,也会偏心二房,大房实在是不堪入目。
          他淡淡地开口道:“岳家既然打发了人来,倒有好几个,我才叫管家带他们下去歇息一下,少时叫打头的过来,关于岳家的事务,一会子你问问罢。”
          贾敏点点头,心中已有了主意,她离京已经三年多,一个月前娘家的书信里也并未一五一十地细说娘家诸事,势必要问一问来人。
          可巧打头的是赖管家的儿子赖大,其母是贾母的陪房赖嬷嬷,赖大已经做到荣国府的二管家了,精明强干,将来很有继承赖管家做大总管的架势,儿子赖尚荣自打一落草就蒙上面恩典,放了出去,如今奶娘、婆子、丫头的服侍着,那时贾敏还在京城,故此清楚。
          贾敏经手料理过林家的下人,知道赖家中饱私囊比之林家的大总管只怕更胜一筹,只是她是出嫁的女儿,没有在娘家指手画脚的道理,只能假装不在意,隔窗询问。
          林如海坐在外间,一身素色,命人给赖大看座。
          赖大连称不敢,谦让半日,方斜签着坐在杌子上,垂首回答贾敏之问。荣国府从上面的主子到下面的奴才个个自视甚高,不认为自家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且四位姑太太中贾代善和贾母最疼贾敏,因此贾敏问什么,赖大便回答什么,没有半点隐瞒。
          闻得贾代善临终前上奏一本给贾政谋了个主事之衔,贾敏早有预料,倒没有流露出多少失望之色,问道:“自从大太太去后,府中如今由谁管事儿?莫不是劳动老太太罢?”
          赖大道:“那年大太太好容易生了琏二爷,此后身子一直不大好,从那时起府中已有些事务交给二太太掌管了,只是大事仍由大太太管,如今大太太没了,便是二太太管着,倒不曾劳累老太太,老太太素日只管带着孙子孙女一处玩乐,自在得很。”
          贾敏冷笑一声,道:“我说呢,去年回的年礼和今年中秋回的节礼怎么都和从前不一样了,原来府里的事情都由二太太管着。”对于娘家回礼的怨气倒也稍稍解了些。
          赖大一声儿都不敢言语,王夫人准备回礼时,是赖管家过的手,他心里一清二楚。
          从前李夫人在世时,送给贾敏的回礼必定都是上上之物,绸缎首饰俱是其时京城里的新鲜花样,古玩器具势必要雅而不俗,笔墨纸砚件件是精品,同时还回送京城里盛行的新书和新笺、新绣花样子并脂粉头油玩意儿,那真是用心到了十二分,便是贾母对此也极为满意。
          如今王夫人送的东西,便是赖管家看着,也觉得差了不少,并不是东西差、数目少,若是差了贾母头一个不满意,只是和李夫人相比,王夫人识字不多,选的东西不如李夫人选的精雅,绸缎首饰虽是新的,单是颜色花样便非贾敏所喜,更别提那些笔墨纸砚新书新笺脂粉头油之类了,王夫人素日便不爱弄这些,总觉得太过轻浮妖娆,不够庄重。
          贾敏也非心胸狭窄之人,得知缘由之后便不再纠结于此,又问了些侄子侄女的事情,得知贾赦对贾琏几乎是不闻不问,暗暗忧心不已。
          林如海觉得她问得差不多了,便道:“赖大也累了,且先下去歇息罢。”
          赖大不敢擅自离开,等到贾敏也让他去,方告罪一声,退了出来。
          等他去得远了,贾敏方从里间出来,同林如海商量一番,次日赖大回京时,将她预备的年礼一并捎回京城,不必再打发人千里迢迢送过去。
          因离得实太远,贾敏无法回京奔丧,算着日子贾代善已经出殡了,便只能朝着北方磕头,在家中守孝,又送了香火银子去寒山寺,叫和尚念几日经。
          林如海见她精神好些了,方去办自己的事。
          他并未择地修建书院,而是寻了一处旧宅子,且喜十分阔朗,其间多处不曾隔断,后院一带又有多处房舍可供人居住,便命人细细修葺整理一番,用来做书院。
          林如海已与族人拟定入学的清单,族中子弟并亲戚子弟尽可在此读书,一概免费,又云族中子弟进京赶考,他不但支付路途花费,且以林家在京城的宅子供其居住,不过,在书院读书之时,每月他都会派人前来查看并考校功课,若是有人乱了风气,或是不肯上进,立即便遣回家去,免得耽误了族中其他好学之士。
          展眼十月将尽,书院已经收拾齐全了,所需书籍并笔墨纸砚俱是齐备。
          因林家族人不多,入学者不过二十来人,但多了亲戚,便有四十来人,长者二十,幼者六七岁,有尚未启蒙的,也有已经学了不少四书五经的,学业不一而足。
          林如海考校询问一番后,略一沉吟便有了决定,分天地玄黄四班,已经熟读四书五经会做文章诗词、或是已通过院试的学子进天字号,单请举人过来教导,地字号只收已经熟读四书五经还未开始学习做文章的,也请举人教导,玄字号的学生则是收在功课上已经有些根基的,黄字号则是尚未启蒙的,请秀才教导。
          这么一来,林如海须得请四位先生,族中有一位举人自告奋勇教导地字号,另外也有一位秀才愿意教导玄字号,林如海便只需请两位先生足矣。
          当地不少寒门出身的举人秀才闻听此信,个个毛遂自荐,愿意过来执教,林家虽然不如从前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很有势力的,林如海还有很多世交、同年、同窗等等,他们若是能依附其家,或是得林如海指点提携一二,无异于一步登天。
          林如海和贾敏不胜其扰,便借口守孝,紧闭家门。
          贾敏笑道:“老爷竟没有一个好人选?”
          林如海烦闷地放下手里的书,叹道:“这样送上门的人,多是好高骛远之辈,想攀附着咱们家的势力,如此怎能教导好学生?”
          贾敏点头称是,的确,这些人都因为林家的势力而来,心思本就不纯,自然也不能一心一意地教导学生了,忍俊不禁地道:“难道就没有一个不是奔着名利来的先生?”
          林如海一愣,忽然想起一人来,忙命人备车,又叫贾敏预备拜礼,打算亲自登门邀请。
          贾敏见他心急火燎地就要出门去,不由得好奇起来,忙问是谁。
          林如海笑道:“若说此人,你不认得,不过我却觉得此人不错,极为淡泊名利,有名士风流,若能请得他来,乃是本家子弟之幸。”
          欲知是谁,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有话要说:


          10楼2013-11-22 08:55
          回复
            10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林如海坐着马车赶往金陵,因他左右无事,倒也不急,行程甚缓,只命几个仆妇先携着贾敏给甄夫人的书信和礼物先行一步,并带消息进城。
            将近石头城之时,车行路上,天边忽然下起雨来,冬日本就寒冷,经此风雨,更觉寒气逼人,幸而贾敏心思细致,一应行李齐全,车夫仆从忙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林如海拢着手炉,一手掀开帘子,却见远山叠嶂,如同泼墨,雨落车顶,铮铮有声。
            与此同时,官道上也有些乱将起来,行人匆匆,车马疾行,瞬息之间便超了他们。
            林如海看了片刻,因心中悯恤下人,便道:“先找个地方避一避雨,等雨停了再上路,这会子官道上乱,别冲撞着了。”
            车夫答应了一声,四处张望,却不见避雨之处,只好回了林如海一声。
            林如海听了,便让他们停在路边,又命随行众人都到车上避雨,此次除了他乘坐的马车,亦有仆从坐的马车,也有拉行李的马车,倒也够坐。
            过了半个时辰,雨势减缓,不想却夹杂着雪珠儿落下,不消片刻,路边衰草如撒白盐。
            路上已少见行人,林如海方命启程。
            林如海拉了拉身上的斗篷,正在看书,大约行了一刻钟,林如海忽觉身下马车一顿,停得突然,他险些撞到了头,不由得问道:“出了什么事?”
            车夫忙道:“有个孩子撞了过来,险些被马踩死,如今已经躺在地上了。”
            林如海闻声一惊,以为碰到了故意撞车求财的,忙掀了帘子,果见地上躺着一个孩子,距马蹄停处仅有两三尺,一动不动。
            林如海想了想,命人抱过来细看,却是个六七岁的孩童,衣衫单薄,业已湿透,面色青紫,却是奄奄一息了,林如海伸手一摸,心口些微还有些热气,忙命人送进车内,又叫了一个小厮鼓瑟进来,取两件衣裳给他换了,又拿热酒来擦心口和手脚,片刻后,便即回暖。
            林如海听这孩子呼吸渐缓,微微放心,道:“可有人跟在后头?”
            车夫说没有,林如海便知不是故意撞车求财的,道:“既然如此,快行上路,我瞧着离石头城也不远了,进了城请个大夫给他瞧瞧,既遇见了,不能不管。”
            一时进了石头城,林如海并未先去家中,反去了医馆。
            大夫给那孩子诊了脉,又扎了几针,对林如海道:“不妨事,饿的,又冻得不行,故昏迷不醒,灌一碗姜汤下去,一会子就能醒了,到时给他喝两碗粥便好了。”
            因当冬日,又逢下雪,医馆中姜汤尽有,少时便有学徒端了过来给那孩子灌下去。
            林如海命人付了钱,便带那孩子回家。
            金陵原是旧都,繁华富贵之处不让姑苏之风流,不仅宁荣两府厅殿楼阁依旧峥嵘轩峻非常,林家在石头城中也有旧宅,占据了小半条街,却是林如海之高祖封侯时所建,历经百年,门前早已寥落无人,内里却修整得十分干净。
            姑苏相距金陵极近,林如海又是在家多年,年初已将各处料理了一遍,剩下仆从皆不敢偷懒,又有先前仆妇提前进城,说了林如海将至的消息,故林如海抵达金陵后住进旧宅,里外一应俱全,十分便宜。
            到家不久,那孩子果然醒了,一脸迷茫之色。
            林如海已叫人去熬了粥,道:“你先吃饭,我有话问你。”
            那孩子瑟缩了一下,想是饿得狠了,端起粥碗便往嘴里灌,幸而那白粥已吹得温热适中,不然进嘴便能烫坏他的舌头。
            那孩子一口气喝了两碗,一抹嘴,翻身下床,跪倒就拜,头磕得极响。
            林如海见了,倒觉得有些意思,忙叫他起来,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怎么好端端的偏撞到我们跟前了?”
            那孩子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眼睛却是黑白分明,犹如两点黑漆,答道:“俺叫虎子,张大虎,是山东人,今年八岁了,俺老家那里有好多土匪,抢了俺家的田,还烧了俺家的屋,还抢了俺娘去,俺爹带俺逃了出来,说是投奔亲戚,亲戚没找到,俺爹也死了。”
            他说话虎声虎气,条理也还分明,但眼里却流了几点泪下来,道:“大老爷,俺不是故意撞你们的,俺就是想找个地方避雨,走到半路没力气了,没避开大老爷的车。”
            眼下世道不好,旱涝不定,鼠盗蜂起,不拘张大虎老家一处,便是江南也有多处案起,民不聊生,虽有官兵剿匪,亦难平定,往往都是事后剿匪,彼时百姓却已吃苦多时矣。
            林如海向张大虎道:“如此说来,你是无处可去了?”
            张大虎呜呜两声,忙着点头。
            林如海见状,暗暗慨叹不已,向贴身小厮鸣琴道:“你带了他下去,暂时安置下来,明儿回姑苏再带过去。”
            鸣琴点头称是。
            张大虎忽然又跪了下来,砰砰砰磕了几个头,含泪道:“大老爷收留俺,是俺的福分,俺啥都没有,俺给大老爷磕头。”
            林如海淡淡一笑,道:“不必再磕了,先跟鸣琴哥哥下去歇息罢。”
            看着鸣琴带张大虎下去,鼓瑟问道:“老爷怎么想起来收留这个孩子了?”
            林如海叹息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今儿不管他,他沦落在外,并无谋生之力,少不得随人学坏了,到时指不定如何偷鸡摸狗呢,倒不如留下,不缺他这一口饭吃。”
            鼓瑟听了,不由得深以为然。
            林如海收留张大虎本是无意之举,倒不曾想因他反得了好处,且是后话不提。
            不多时,仆妇过来回话,说书信和礼物均已送到了甄家,甄夫人赏了一等封儿给她们,道:“甄夫人说,颜先生不过是区区小事,早就忘记了,想是下面为了奉承他们才难为颜先生,如今已命人去说了,叫他们再不敢如此,也回了太太书信和礼物。”
            林如海微微点头,甄家虽然嚣张跋扈,但是在这种事上料理得却十分妥帖。
            他本有孝,无意登门,等到次日雪晴,方命人去打探颜静之其人。
            辞官回乡只为教书,颜静之在本地颇有声望,一打听便得知许多事迹,回来一一说与林如海听,林如海越发赞同甄士隐的眼光,忙命人投了名帖去颜家。
            颜静之已得了甄士隐的书信,自知林家门风,如今见林如海容貌俊逸,风流隽永,心中亦觉喜欢,又见他诚心相邀,思及在金陵难以立足,殃及妻儿,听林如海说如今先教导族中子弟,待教得好了,名声渐足,日后便扩建书院,并收四方学子,并不单有林家子弟,此举大得颜静之心意,当即便应承了下来。
            林如海笑道:“书院后院自有院落居所,尽够先生家人居住,先生只管收拾行李,且不必急,待家务事安置妥当了,便打发人告诉晚生一声,好陪先生一同去苏州。”
            颜静之点头道:“也好,家中颇有些房舍田地仆从,若要料理妥当,还得半月。”
            林如海请得名师,心中大畅,辞别颜静之后,便在石头城中各处游览,他顾着守孝,并不敢太过张扬,只先去了几家书肆,很是买了一些笔墨纸砚。
            出了书肆,从一家酒楼下面走过,忽听鸣琴道:“老爷,上头有人跟咱们招手呢。”
            林如海抬头一望,眯了眯眼睛,果然见二楼窗口倚着一人,朝自己招手,笑容满面,风流不羁,高声道:“如海兄,当日京城一别,可还安好?”
            待林如海看清时,不由得一惊。
            与此同时,一个小厮从酒楼里走出来,向林如海施礼道:“林公子,我家大爷有请。”
            林如海随之进去,登上二楼,那人已从里面迎了出来,拉着林如海的手进去,口内大笑道:“前几日我遇到个算命的道士,非说我今天在此定能遇到故友,我原不信,今儿一早就等在这里了,正说一天都没见个人影儿,定是个骗人的,可巧就见到了你。”
            鼓瑟和鸣琴跟在林如海后面,细看了半日,好容易才认出来,这不就是几年前在京城时和自家老爷十分交好的顾越顾公子?
            林如海轻笑,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我从来不信这些。”
            顾越落座后哈哈大笑,拍膝道:“好你个林如海,果然未变半分,你还在记恨那个和尚说你命中无子的事情不成?”
            林如海怔了怔,化作幽魂多年,早已淡忘此事了,如今听顾越一说,他隐隐约约倒想起来了,好像和贾敏成婚不久,被顾越几个友人拉去和尚庙里游玩,遇到一个和尚,说他是一家上下有命无运,也无香火可继,其时少年心性,险些砸了和尚庙。
            林如海并未回答,只问道:“你怎么来金陵了?既来了江南,也该去苏州一趟,容我尽地主之谊才是。”
            作者有话要说:  这是今天的一更,无二更


            13楼2013-11-22 09:17
            回复
              11
              顾越其人,林如海心中深知,自然愿意与之结交。
              当年他流荡于京城,亦曾发现顾家夫人不止一次打发人给黛玉送礼,原先还打算接黛玉去顽,只可惜黛玉既未见到礼,也不知顾家来人,竟生生断了和林家有关的一切世交故旧。
              林如海从未想过荣国府人心难测,但毕竟只此一女,曾托过几个好友照应,不过人走茶凉,正经把黛玉放在心里的只有两三家,顾越就是其一,偏这两三家都和荣国府没有来往,每次送礼也有回礼,却见不着黛玉,他们当黛玉不肯与之结交,渐渐便淡了心思。
              每每想到此处,林如海自叹所托非人,怨得谁来?
              顾越是顾丞相的幼子,顾丞相和林公甚好,两家子弟俱是总角之交,顾越自幼落拓不羁,因上有三位兄长,便不以功名为念,唯知担风袖月,遍览天下胜迹,后来因白身见官则跪,秀才不必,他方勉勉强强参加了科举,考到了举人,又和林如海一同参加春闱,林如海高中,他落榜了,其后又落了榜,只觉得烦闷,便出京游玩,到了金陵,原先听一个算命道士的话,他只当是玩笑,特意过来相候,再没想过果然见到了故友,笑道:“今年又落榜了,出来游玩。”
              林如海莞尔一笑,道:“便因这等小事离京?”
              顾越瞪大眼,道:“什么小事?我可是接连两次落榜了,论年纪,我比你还大一岁呢。虽说不在意功名,到底心里不自在,被我三哥好生嘲笑了一番。”
              林如海笑道:“令兄还不如你罢?你何必记在心中?”顾越今年二十四岁,比自己大一岁,十九岁中了举人,今年虽然落榜,但是年纪尚轻,谁不说一句年少有为?便是三五十岁中进士,在旁人眼中依旧是少进士。
              顾越哈哈大笑,点头道:“果然是我想得太多了,三哥今年二十六岁,秀才还没中呢。”
              林如海问道:“你出来多久了?”
              顾越想了想,屈指一算,惊道:“落榜第二天我就出京了,如今竟有半年了。对了,你先前守林公的孝,去年就出孝了罢?怎么今年也没进京参加殿试?”
              林如海面色淡然地脱下斗篷,露出其内重孝。
              因身有重孝不好走动,可巧正当冬日,林如海便裹着石青色素面斗篷,外面瞧不出来。
              顾越一惊站起,道:“这是怎么说?”
              林如海轻叹道:“家母年初没了,故此不曾进京赶考。”
              顾越听了,顿时手足无措,歉然道:“我竟不曾得到一点儿消息,如海兄,还请节哀。”
              林如海连忙笑道:“你我之间何必如此?我料想报丧进京之际,只怕你已经出京了,故此不知。家母去世至今快一年了,我的心情早已平复。倒是你,来了江南,不妨同我回姑苏一游如何?我如今来为家中子弟请先生,大约十日后启程。”
              顾越想了想,道:“十日也足够我游遍金陵了。”便笑着答应,当下命小厮去旅店取行李,送去林家,他则同林如海下了酒楼,沿路缓行。
              林如海之所以邀请顾越,是想劝他回京,他记得顾丞相明年三月份就去世了,其时顾越在外,不曾归家,后来见到自己时曾经悔恨不已。
              顾家自顾丞相去世后逐渐没落了,大概是世家通病,先辈位高权重,子嗣自小娇生惯养,多是无能之辈,便是长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也并不多,难怪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独荣国府一家。
              林如海至今犹记得清楚,几年后,顾越长兄被查到任上贪污并亏空,其家竟抄出数十万两白银,皆是民脂民膏,龙颜大怒,即批抄家,斩首示众。算算当时的罪名,好似顾越的长兄为官不久便开始贪污受贿了,如今已有些年月了罢?对于这样的官员,林如海没有丝毫怜悯之心,既未善待百姓,那便罪有应得,也不值自己插手。
              幸而在之前因顾丞相之死,兄弟早已分了家,所以并未牵连到顾越,但大兄获罪,二兄早死,三兄无能,顾家几乎门可罗雀,唯有顾越一人担起祖宗基业,自此发愤图强,和自己同年高中,为进士出身,是年三十岁。
              自己二十六岁当能参加春闱,但因骤然重病误了佳期,故至二十九岁方中探花。林如海如今十分注重保养,便是为了能在二十六岁参加殿试,不必再蹉跎三年。
              知晓后事,是幸,是不幸?林如海已说不清了。
              两人带着仆从走在街上,彼时已近晌午,倒有些融融暖意,眼见沿路两旁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其繁荣不让姑苏,林如海不觉一笑,道:“说起来,久未如此清闲了。先前已去了书
              肆,咱们去这里瞧瞧如何?”
              顾越见他指着一家古玩铺子,笑道:“甚好,不知能看到什么好东西。”
              但凡开古玩铺子,皆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铺内伙计不多,唯有掌柜和两个伙计,见二人仆从成群,身上穿着上用的绫罗,便知既富且贵,忙亲自迎了上来,道:“二位爷想看什么?是字画,还是文鼎?便是宝砚唐墨,木刻金雕,咱们这里也齐全。”
              顾越看向林如海,笑道:“如海兄,问你呢。”顾家比不得林家家底丰厚,顾越便是想买自己喜欢的古玩,也因离家半载,仅够盘缠,不敢作此消遣。
              林如海道:“有什么好的字画法帖并宝砚唐墨、笔筒笔架等文具拿来我瞧瞧。”
              掌柜的闻言大喜,忙道:“二位爷里面请,这就取来。”
              二人进去坐下,伙计送上茶水,不消片刻,掌柜的便用托盘托着数卷画轴、一叠法帖和几块砚台墨块进来,送到二人跟前,自己退后两步,侍立一旁。
              林如海就着伙计端来的热水洗了手擦干,方拿起一卷画轴展开,只略略一看,便觉不喜,放下这一卷,又拿起另一卷来细看,林家并不缺这些东西,但是他想着多多益善,况且黛玉极爱这些,便来一瞧。
              顾越笑道:“你们家的东西比这里还好,怎么看上这里的了?”
              林如海抿嘴一笑,道:“便是来看这里的,也得挑最好的,先攒将起来,将来给我女儿做嫁妆。”说着,放下手里的画卷,都觉得不好,反看中了一件乌木雕刻的笔筒,岁寒三友图样,镂刻得十分精致,又有一块砚台,也是古物,遂拿在手里把玩,余下的命掌柜收起。
              顾越听了,顿时大笑,指着他说不出话来。
              掌柜不知林如海至今尚无子女,听了林如海的话,忙陪笑道:“若是给小姐买,小店倒有几件好东西,极适合小姐,不妨看看?”
              林如海问是何物,又命取来。
              掌柜笑道:“是古镜,也有古玉,其中有一面战国镂空镜,极为精致。”说完,果然送了东西回去,取来古镜、古玉等物,另有宣窑胭脂盒、金簪玉镯,均是古物。
              林如海瞧了一瞧,果然看中那面战国镂空镜,又选了一对宣窑胭脂盒,并一枚古玉簪。
              掌柜笑得合不拢嘴,最后一算账,足有上千两。
              林如海命鼓瑟去取银子回来付账,方与顾越出了铺子。
              顾越看了一眼鼓瑟捧着的几件东西,不觉失笑道:“不是我说,你现今女儿还未生下来,你想得未免太长远了些,若是不喜欢你买的这些可怎么好?”
              林如海胸有成竹,道:“我自己的女儿我还能不知道?你放心,她必然喜欢。等我女儿将来出阁,你可别忘记给她添妆。”这一世他一定会护得玉儿严严实实,送她安安稳稳地出嫁,绝不会像上辈子那样,小小年纪便即夭亡。
              顾越想一想,林如海的女儿不就是自己的侄女?世伯家给侄女添妆是理所应当的,故听了林如海的话,随口便答应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林如海的女儿十多年后才出生,而自己更是在三十年后才实行自己今日的诺言。
              闲言少叙,林如海同顾越回到府中,命人好生安置,各自歇下。
              林如海到金陵的消息自然瞒不过甄家,但想到林如海重孝在身,林如海不曾拜见可见其心,便不再留心,其他人亦只投了名帖送了礼,并未登门。
              林如海不惯如此俗务,便交给随行来的二管家去料理,或是回帖道谢,或是回礼。
              忙乱了几日,方才渐止。
              林如海正同顾越看邸报,他们虽未出仕,但从邸报上亦能了解朝堂上的动向,正听顾越说到京城近几年发生的事情,忽有人进来道:“老爷,颜先生家打发人来了,求见老爷,说有要事禀告。”
              林如海一怔,忙命人请进来。
              他如今极佩服颜先生,已约定几日后启程,难道出了什么事儿?
              颜先生身边的小厮慌里慌张地进来,跪下便磕了一个头,道:“林老爷,求您快去救救我们老爷罢,家里来了好些张牙舞爪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


              14楼2013-11-22 09:21
              回复
                @Vera亲 @染尘° @13493654 几位^O^转载新文╭(╯3╰)╮来支持下!要不然少女我很尴尬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3-11-23 02:15
                回复
                  好看,楼主加油,楼主还更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11-23 05:31
                  收起回复
                    19
                    林如海和郭拂仙是同科贡生,但并不认得,起因自然是林公之病,他侍汤奉药,不敢离开床前半步,同年吃酒相会都不曾去过,而后父丧后扶灵回乡,导致他和那一年的同科贡生大多没有什么瓜葛,反倒是先前乡试同科和后来的殿试同科来往甚多。
                    上辈子这时候林如海并未同贾敏一起进京,他先去赶考,原打算有了着落再接贾敏,不料因病误了佳期,当即回转姑苏,三年后方进京,故不曾听沈雪提及郭拂仙之事。
                    郭拂仙的事情还是在他封了相国后,之前的经历广为人知,林如海才知道的。
                    记得上辈子郭拂仙靠着自己并没有起复,沈家帮他谋了一个外放的职缺,不高不低,也是六品,是通判,在山东,比沈雪去的云南强几倍。他一心为民,确有才干,官声也十分之好,可惜敌不过有靠山的人,屡次受人打压,两次升迁不成,还是沈雪后来高升为山东巡抚,从中周旋,他方才升了五品,但不久以后得罪去山东朝圣的权贵,被免了官职。
                    那是京城来旨,便是沈雪,亦是无能为力。
                    在林如海替贾雨村谋起复之缺时,郭拂仙也起复了,数载后,他的功绩却被记在一名世家子弟身上,他为之心灰意冷,遂怒而辞官,而后做了教书先生。他是长安人氏,只能回京,但他得罪的权贵也在长安,三番两次打压他们家,致使其父气死于任上,家境败落,不知怎么被九皇子看中了,便在九皇子身边做了谋士。
                    郭拂仙得罪的权贵林如海极熟悉,林如海虽与其无甚来往,但荣国府同之却极亲密,乃是镇国公牛清之孙牛继宗。牛继宗和贾赦年纪相仿,去山东朝圣之前方继承祖上爵位,袭一等伯,如今不过是白衣无功于国,明年年初便会先捐了个官职在身。
                    思量到此处,林如海方开口向沈雪道:“表兄不必忧虑,此不过小事而已,可巧我们进了京,各处都要拜见的,到时提两句便是。”
                    林如海说话时,心中有些犹豫,不知自己相助,是否会改变郭拂仙的运势。
                    罢了,人定胜天的道理他不是不知,他从来都不信什么命运,据他所知,郭拂仙确实有谋士之才,必然不会被埋没,若自己果然改变了运势,届时再将其举荐到九皇子跟前便是。
                    林如海既没想过先拉拢九皇子,也不会掠夺旁人的运势。
                    沈雪露出一抹笑容,道:“你记着别忘记就罢了,拂仙还说先靠自己呢。”
                    林如海摇头道:“文武百官职位就那么些,虽说哪一年都有空缺,但都是一二三品的官职,轻易不肯交于无能之人,下面品级低微的官职素来都是满满地被人占着,奉承四王八公的人何其之多,单靠拂仙兄一人,怕是无能为力。”
                    沈雪轻轻叹了一口气,他何尝不知,沈家尚且不容易,何况郭家。
                    沈家数十年前倒在权贵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世交故旧多是位高权重,但是如今沈家势败,那些世交故旧也大多都后继无人,较之沈家更加没落,沈家虽能替郭源筹谋一二,到底不如林如海来得便宜,林家因林公去世之故没落了些,但荣国府之势却蒸蒸日上,又有旧部不少,作为荣国府的女婿,不看僧面看佛面,总不会怠慢了他。
                    沈雪在京城数十年,虽历经世事,但是不知人心难测,也不知道自贾代善去世后,除了贾母一如既往地疼爱贾敏外,荣国府和林家的来往并不是十分密切。
                    沈原却看出了几分,只是他已年过花甲,身体不好,不知还能活几年,与其此时处处帮衬林如海令其有所依靠,倒不如放他自行历练,他相信以自己外甥的本事一定会功成名就,他早已看出林如海非池中之物,妹婿妹妹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
                    次日林如海夫妇去荣国府拜会,早已被迎进大厅。
                    瞧见荣国府上下肃穆,一点颜色不见,林如海心中不觉触动,不免想起女儿进京时的凄凉,那时荣国府正忙着元春封妃的喜悦,张灯结彩,哪有人在意从角门进入的林黛玉。
                    荣国府诸人中贾赦不在意,独贾政最是喜悦,他自幼好读诗书,大有祖父遗风,深受祖父疼爱,林如海文采风流,素为他所钦慕,饶是他生性板正,也忍不住露出十分笑意,亲自迎他进去,又引他去贾母院中,道:“接了帖子后老太太念叨多时了。”
                    贾敏已乘轿先从垂花门进了贾母院中,母女相见,自是一番悲喜交集。
                    闻得林如海来了,贾母忙命快请。
                    如今贾家元春年幼无碍,贾赦丧妻,除了贾母外,唯有王夫人一位女眷,即便是舅嫂姑婿之亲,也曾会过面,但是此时仍旧遵守礼数地避开了,且去打点今日酒席。
                    林如海进来时,贾母举目一望,看着这位自己最中意的女婿,今日穿着玉色袍子,束着银带,面如冠玉,目若明星,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风流气度,令人观之难忘,比起离京之时更稳重了些,贾母看毕,心中便先欢喜起来。
                    拜见后,贾母道:“快快请起。鸳鸯,看茶。”又叫林如海入座。
                    林如海谢过,坐在下面,见到丈夫,贾敏面上便多了三分笑,拉着贾母的手,道:“早该来给母亲请安了,老爷原想着头一日就过来的,偏生受人所托,只得先去舅舅家,议完了要紧事方得以拜见母亲,还请母亲千万谅解。”
                    听了贾敏这话,林如海微微笑了笑,虽知她谎言,心里却十分熨帖。
                    贾母听说林如海和贾敏先去了沈家,心里有些不悦,如今听贾敏的意思,仿佛不是他们故意的,昨日的怨气顿时一扫而光,笑道:“咱们一家人说什么谅解不谅解的?没的生分了。沈家是女婿的亲舅舅,便是先一日过去有什么要紧?何况你们还受人所托。”
                    贾敏素知娘家行事不妥,偏生都眼高于顶,恐母兄苛责丈夫,方有此语,闻得贾母不在意,顿时一喜,笑道:“好容易回了京,日后也能常来给母亲请安。”
                    贾母听了,更是喜悦不尽。
                    少时贾珠带着贾琏并元春上来拜见姑父姑丈,林如海和贾敏皆是称赞不绝,赠以厚礼。
                    元春得了金项圈四个,荷包四个,香珠四串,因是初见,又多了四端表礼,四个金锞。贾珠贾琏每人则是狼毫一套,香墨一匣,宣纸百刀,宝砚一方并新书二部,又有金项圈一对,银项圈一对,笔锭如意金锞一对,状元及第金锞一对,只贾琏比贾珠多一件玉器,一个荷包。
                    见状,别人犹未如何,贾赦便先喜悦起来,暗赞妹妹妹婿到底懂礼数,知道贾琏才是家中的长子嫡孙,随即对自己不理妹妹书信中所言有些后悔。
                    贾政不理此等俗务,也不在意,闲谈过后,越发觉得和林如海言语投机,遂请他去荣禧堂小坐,又请贾赦作陪,也叫贾珠跟了上去。
                    贾赦略一沉吟,随即冷笑,叫了贾琏一起过去。
                    贾琏经由外公教导两年,早已非吴下阿蒙,他嘴甜心巧,生得又好,不比贾珠在贾政严苛之下唯知读书二字,诸事不理,因此他如今已是贾母跟前第一红人,贾母哪里舍得,忙道:“你们大人说话,叫小孩子过去做什么?叫他们都留下同姑妈说说话。”
                    贾政和贾赦听了,只得依从。
                    贾敏却在兄长和丈夫离去之前,招手叫贾珠和贾琏到跟前,一手拉着一个,左右打量,极夸一回,向贾母笑道:“都是好的,伶俐聪慧非常。明儿我常住京城,见面的时候好多着呢,我们姑侄说话尽有的,母亲让他们跟哥哥们去书房罢,好歹知道些学问。”
                    贾母想起林如海才高八斗,听了这话,欣然允之。
                    待他们都去了,贾敏方起身离座,坐在贾母身边,眼见贾母鬓如霜,眉如雪,偌大的年纪还要替兄长操劳,而自己却远离江南数年不见,心中不由得十分自责。
                    贾母却拉着女儿的手,先前见了林如海,娘儿俩不曾说梯己话,如今自是细细打量,只见她今儿脂粉未施,头上珠翠一概不见,唯有几件银器,身上月白貂皮小袄,玉色灰鼠褂子,白绫棉裙。这样简单的打扮,越发显得素颜如花,清眸似水,顾盼之间秀色夺人。
                    贾母皱了皱眉头,道:“你们年轻人别打扮得太素了,也忌讳。我叫人给你送了一件大红羽缎的斗篷,怎么不穿呢?”
                    贾敏忙道:“昨儿出门就穿母亲给的斗篷,平常都爱鲜艳颜色,只是如今父亲没了,我没有回来奔丧,兄长们尚未出孝,不孝女儿虽已出了孝,却怎能登门之际打扮得花枝招展?”说到贾代善,不觉滴下泪来。
                    贾母不觉也伤心起来,下面的人忙上前解劝半日方好。
                    因见元春面有倦色,贾母令人抱下去安置,拉着贾敏的手,悄声道:“你父亲在时,最疼你了,常念叨着你女婿将来必定能金榜题名,到时你们就好了,只是还没见到外孙子,心里也记挂着。你们出孝也有几个月了罢?还没有消息?”
                    贾敏脸上一红,低头搓弄着衣角,半日方摇了摇头。
                    贾母急道:“怎么回事?可请大夫看了?好生调理调理,早日怀胎要紧。女婿家几代单传,我也听说了女婿一心疼你,打发了所有丫头,但是唯有你有了哥儿,才有底气。”
                    贾敏微微一叹,道:“命中注定的事儿,急也没用。”
                    贾母想了想,道:“太医院里倒有几位极好的太医,擅长此道,明儿拿我的帖子请了来给你诊脉,知道了毛病才好对症下药。”
                    贾敏忙道:“母亲不必如此忧虑,老爷不叫吃药呢,说是药三分毒,怕没病反折腾出病来。在江南时,已经请了极高明的大夫调理,都说身体康健,没什么毛病。”
                    贾母道:“既没有毛病,你们又正当年轻,怎么会没有消息呢?”
                    贾敏笑道:“老爷说,我们老太太上了三十岁才得他呢,我今年才二十四岁,因此不必焦急,说不定放宽心反容易得。”
                    贾母听是林如海说过的话,略放下心来,叹道:“姑老爷疼你,我心里自是安慰,只是抱上了外孙子才能放心。如今你们年轻也还罢了,将年年纪大了,还没有孩子,岂不是都是你的罪过?因此我才忧心此事。”
                    贾敏眼圈儿一红,道:“女儿不孝,劳母亲如此担心。”
                    贾母嗔道:“我是你妈,我不担心你,还担心别人不成?你是有福的,公婆都是慈善和气的人,女婿又有本事,只等着明年高中,将来给你挣个诰命。”
                    贾敏方欲说话,忽听人道:“太太来了。”


                    24楼2013-11-23 10:44
                    回复
                      明天继续


                      29楼2013-11-23 11:04
                      回复
                        加油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3-11-23 12:14
                        收起回复
                          (●'◡'●)ノ♥@墨綠飘零 @凹凸桑凸凹 看看艾特成功了没?小伙伴们,快来围观啊 。◕‿◕。!卤煮加油


                          31楼2013-11-23 18:38
                          收起回复
                            先收藏起来,希望楼楼能快点更,再一次看完,吼吼~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3-11-23 19:41
                            收起回复
                              没有看够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3-11-23 20: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