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我与《人体使用手册》作者吴清忠先生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让我最佩服的医家一共只有三个人:您是第一个;再有是广州的一位特异功能者,他行事比较低调,名字就暂且不说;还有一个是我书中所说的陈玉琴。
你们三个人的长处各有不同,您是养生治病和急救的高人;广州的那位则能透视人体,也能看到人身上的经络,直接处理阻塞之处;陈玉琴则对慢性病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我书中大部分的概念来自于她。
——吴清忠先生与我的通信
吴清忠先生所著《人体使用手册》以其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雅俗共赏的写作手法在华人读者中享有盛誉,40万册的发行量创造了大众健康类图书的发行记录,对中医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就是这样一个老吴,在他的博客上说我是他的启蒙老师,引得许多朋友不解:老吴在年龄上比我大近20岁,那我怎么成为他的启蒙老师了呢?其实老吴就是这样的人,老顽童,就像金庸笔下的周伯通,从来没有名份尊卑的概念。回想起来我和老吴认识也已经有10多年了,许多趣事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记得那是1993年,我随一个企业家朋友到上海逗留,住在老吴公司的别墅里。老吴当时也是个商场中人,或者用金融家、投资家来形容他更合适些,据说他掌管着几亿美元的项目基金。听说我对中医颇有研究,老吴每日下班便驱车前来接我去他家共进晚餐。老吴是个很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对时间的运用也是“公私分明”。比如他在家里从来不谈公司的事儿,饭桌上总能谈些趣闻逸事,且胃口极好。
饭后,我和老吴经常在书房边品茶闻香边谈医论道,甚是投缘。老吴极为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记得我曾与他谈论中医的五运六气之法,结果,不到一个时辰他已熟记于心了。老吴当时就已对中医养生有着很独特的见解,并由此涉猎了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许多领域。我们时常发生争论,我较强调医者的神能,他更重视患者的自愈,争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我虽是执拗之人,他却能宽容忍让,所以从来没有发生不欢而散的情况。
现在想来,老吴真是难得的良师益友:他的博古通今和中西合璧对我的中医理论体系也有很好的启迪,而他的包容精神至今让我由衷地钦佩。
每到子时,我们便开始打坐诵经。老吴最喜《心经》,唱诵得动人心魄。我们一唱一和,甚有意趣,真是“头上但有星照月,心下唯余一点空”,虽难超凡入圣,却也乐在其中。这样闲逸的日子真让人怀念啊!
后来,我的朋友送了老吴一套破损不堪的乾隆年间的《医中金鉴》,老吴如获至宝,时常拿出来研读,我每每笑他不务正业,他总是神秘地说:“这里面都是经商的高招。”看来老吴已经得道,一通百通了。
后来,我的那位企业家朋友出国发展了,老吴的投资生意越做越大,我也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家便无暇相聚,平日也甚少往来。有时老吴的朋友从上海来北京,只是相约喝茶或者打球,转达一下彼此的问候,一晃很多年未曾谋面。直到去年8月,老吴的一位朋友专程给我送来《人体使用手册》。看过书后,我拍案叫绝,激动不已,连忙找出老吴的通讯地址,用刚学会的五笔输入法打了一封简短的信:
我与《人体使用手册》作者吴清忠先生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让我最佩服的医家一共只有三个人:您是第一个;再有是广州的一位特异功能者,他行事比较低调,名字就暂且不说;还有一个是我书中所说的陈玉琴。
你们三个人的长处各有不同,您是养生治病和急救的高人;广州的那位则能透视人体,也能看到人身上的经络,直接处理阻塞之处;陈玉琴则对慢性病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我书中大部分的概念来自于她。
——吴清忠先生与我的通信
吴清忠先生所著《人体使用手册》以其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和雅俗共赏的写作手法在华人读者中享有盛誉,40万册的发行量创造了大众健康类图书的发行记录,对中医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就是这样一个老吴,在他的博客上说我是他的启蒙老师,引得许多朋友不解:老吴在年龄上比我大近20岁,那我怎么成为他的启蒙老师了呢?其实老吴就是这样的人,老顽童,就像金庸笔下的周伯通,从来没有名份尊卑的概念。回想起来我和老吴认识也已经有10多年了,许多趣事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记得那是1993年,我随一个企业家朋友到上海逗留,住在老吴公司的别墅里。老吴当时也是个商场中人,或者用金融家、投资家来形容他更合适些,据说他掌管着几亿美元的项目基金。听说我对中医颇有研究,老吴每日下班便驱车前来接我去他家共进晚餐。老吴是个很注重生活品质的人,对时间的运用也是“公私分明”。比如他在家里从来不谈公司的事儿,饭桌上总能谈些趣闻逸事,且胃口极好。
饭后,我和老吴经常在书房边品茶闻香边谈医论道,甚是投缘。老吴极为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记得我曾与他谈论中医的五运六气之法,结果,不到一个时辰他已熟记于心了。老吴当时就已对中医养生有着很独特的见解,并由此涉猎了现代生物学、心理学等许多领域。我们时常发生争论,我较强调医者的神能,他更重视患者的自愈,争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我虽是执拗之人,他却能宽容忍让,所以从来没有发生不欢而散的情况。
现在想来,老吴真是难得的良师益友:他的博古通今和中西合璧对我的中医理论体系也有很好的启迪,而他的包容精神至今让我由衷地钦佩。
每到子时,我们便开始打坐诵经。老吴最喜《心经》,唱诵得动人心魄。我们一唱一和,甚有意趣,真是“头上但有星照月,心下唯余一点空”,虽难超凡入圣,却也乐在其中。这样闲逸的日子真让人怀念啊!
后来,我的朋友送了老吴一套破损不堪的乾隆年间的《医中金鉴》,老吴如获至宝,时常拿出来研读,我每每笑他不务正业,他总是神秘地说:“这里面都是经商的高招。”看来老吴已经得道,一通百通了。
后来,我的那位企业家朋友出国发展了,老吴的投资生意越做越大,我也忙于自己的事业,大家便无暇相聚,平日也甚少往来。有时老吴的朋友从上海来北京,只是相约喝茶或者打球,转达一下彼此的问候,一晃很多年未曾谋面。直到去年8月,老吴的一位朋友专程给我送来《人体使用手册》。看过书后,我拍案叫绝,激动不已,连忙找出老吴的通讯地址,用刚学会的五笔输入法打了一封简短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