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牛拉拖车,慢得没法再慢了,这是我们这里早年的一种说法。
现如今,老牛不太见,拖车更是早就没了踪影。
可是,这早已远去的一幕,却还始终装在我的心里。
那时候,生产队都会饲养一些壮牛,主要用来农田耕作,一个生产队的日子好坏,大都体现在有几犋头牯,一般,耕田的两犋,拉车的一犋。这些牛,人们几乎没有宰杀吃肉的,即便老死。所以,会常见一些老牛慢腾腾拉着一台拖车,“吱扭吱扭”行走在乡野的土路上,干它们力所能及,或者适时替补一下还不太听使唤的刚上套不久的小牛们,直至老牛们拉不动了轰然倒下。
那些正值当年的壮牛,待遇比老牛要高许多。草料吃最好的,新鲜的,易消化的,不时还要单独添加些精饲料,大豆啊豆饼呀瓜干呀什么的,有时候上坡干活,饲养员还不忘给装几个高粱面窝头在单独的袋子里面。平时侍弄得也周到,牛棚,房顶应该是最结实的,宽敞的,每天早上清扫牛身的大扫把,也会在它们身上多来几下,让它们全身干净净、油亮亮的,只因了它们能干活,多干活。
相比之下,老牛们的境况惨淡了许多。等死的等死,暂时还能动的,套上牛梭头,来回拉着拖车,帮忙拉一些耕耙农具和筛筐草料。
这拖车的样子我还清楚记得。
车身,轮子支起来也就一米来高,长不过一米二样子,宽不过一米。车的承重部分主要在一个木制车轴和一根粗壮的牵拉上,它们呈“丁”字形,然后车轴两端直接套进两只木轮固定,不用轴承的,所以拉动时才会发出“吱扭吱扭”的声响。那个粗壮牵拉,后端连接车轴,前端稍矮一些,前端的卯眼里镶嵌进一个拿枣木或者槐木砍成的踢状支撑,底部稍稍往后倾斜。整台拖车的重心会偏后些,以防拉起来的时候前头翘起。框架基本出来之后,然后用卯榫做底,做四个边框,再用板条封起来,也有用竹批和秫秸绑扎的,一个拖车就做好了。
开春以后,两犋头牯,两个犁把式,很忙的,要耙冻块,要趟沟,所以一般他们要比常人起得早,饲养员更辛苦,要提前喂好头牯,喂足水,打扫干净,牵到饲养院外面拴好等着。
犁把式先把犁、耙、二担子(多牛拉套用的连接农具的一米多长的圆木棍,镶嵌着铁环、拉钩)、筛筐和草料以及备用犁铧尖装上拖车,再从饲养院拿出拉拉子(连接套绠和拉环的四十公分长的木棍),梭头和笼嘴,给牛戴笼嘴,套梭头,挂拉钩,然后盘好牛缰绳,拉紧拴在牛右耳的控制细绳,扬起鞭子,“得儿驾——咦我儿”、“吱扭吱扭”上了路。其余的一头或两头牛,或被他们牵在手上,或者拴在拖车后面,小牛犊,撒欢儿地跟着。
还记得,这“吱扭吱扭”的响声,或传出老远,或从老远处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