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发了个关于“升平署”的帖子,大家的热心让我很感动,所以写了上面这个标题——让〈这里是北京〉走下神坛。
作为栏目主编写这个题目或许会被领导拍板转,但是这真的是我的真心话。
给栏目写了三年的稿子,随着收视率越来越高,《这里是北京》的主创人员也越发变得神秘。
其实我们只是一些职业的电视人,并没有深入研究过历史。只是在普及基础知识之后,纳百家之言,通过电视手法表现出来。我们唯一作的,就是多看几本书,然后用幽默的语言组织一下,再通过自己的感悟,给历史人物命运里加点人情味,顶多算是一个拾柴人,仅此而已。
《这里是北京》不是任何专家的专署领地。你可以是考古学家,可以是史学泰斗,但也可以是胡同里的百姓,旅行社的导游。只要你对北京有了解,都可以通过《这里是北京》告诉全国观众。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大家都关注北京,而不是为某位学者树碑立传。所以我们不怕争论,有人争论北京的历史,才有人关注北京的文化。
比如给我们提“升平署”这个问题的观众,是个60多岁的大妈,她喜欢历史,但听得出来研究的不深入。他只知道“普天同庆班”的存在,因为故宫里有相关历史展览,但与升平署的关系她却说不清楚。但正是这位热心人的一个电话,引起了我们对“升平署”的关注,事实证明,顺着这个线索我们得到了理想的结论。
相信如果更多的观众能够这样,北京这座城市,都会越来越受人瞩目,再不用《这里是北京》这样的栏目,用野史传说去挑逗大家关注北京,那时候或许我们的使命才真正的完成了。
作为栏目主编写这个题目或许会被领导拍板转,但是这真的是我的真心话。
给栏目写了三年的稿子,随着收视率越来越高,《这里是北京》的主创人员也越发变得神秘。
其实我们只是一些职业的电视人,并没有深入研究过历史。只是在普及基础知识之后,纳百家之言,通过电视手法表现出来。我们唯一作的,就是多看几本书,然后用幽默的语言组织一下,再通过自己的感悟,给历史人物命运里加点人情味,顶多算是一个拾柴人,仅此而已。
《这里是北京》不是任何专家的专署领地。你可以是考古学家,可以是史学泰斗,但也可以是胡同里的百姓,旅行社的导游。只要你对北京有了解,都可以通过《这里是北京》告诉全国观众。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大家都关注北京,而不是为某位学者树碑立传。所以我们不怕争论,有人争论北京的历史,才有人关注北京的文化。
比如给我们提“升平署”这个问题的观众,是个60多岁的大妈,她喜欢历史,但听得出来研究的不深入。他只知道“普天同庆班”的存在,因为故宫里有相关历史展览,但与升平署的关系她却说不清楚。但正是这位热心人的一个电话,引起了我们对“升平署”的关注,事实证明,顺着这个线索我们得到了理想的结论。
相信如果更多的观众能够这样,北京这座城市,都会越来越受人瞩目,再不用《这里是北京》这样的栏目,用野史传说去挑逗大家关注北京,那时候或许我们的使命才真正的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