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原帖抽抽,另开一贴。首先附上《减字》原文:
一大段文字
我开始减
减去笔画多的
笔画少的
不重,不轻
减去一些部首
字有了新思想
减去一些形容词
也许更像真相
再减去一些介词
让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减啊减
我挨着个地减
跳着段落减
闭上眼,随机减
减去那些倒霉的好字眼
和活该的坏字眼
字减多了
我就剪纸
剪得和字一样多还不够
再剪
剪掉所有的空行
字的缝隙
笔画的缝隙
任何停顿的缝隙
不停地剪
剪到了手还剪,哗哗流血
直到最后
剪得自己只剩一堆
再也剪不动的白骨
再也不用写诗
【内部张力和外部张力】 【矛盾】 【隐藏的文字】 【呈现的未必是最好的】
这首算是个实验文,我不太愿意称它“诗”或者“作品”,算作一块带有独特质感的原材料吧。从收到的评价回复上说,虽然少了些,但是效果却明显。有“最烂的一首”,也有“最喜欢的一首”,有“觉得不完整”,也有“觉得很多字句可以减”。一段文字有人欣赏有人不喜本是正常,但是当欣赏和不喜的情感接近某种极端的强度后(比如“最”),我认为这样的文字也是有着张力的。和传统意义上的好诗的张力不同,那种张力是在文本内容内部构成,或说是原属作者情感的文本张力,我姑妄称之为内在张力;而此张力应该已经跳出了作者的情感,而更多横跨于某种题材或客观存在之上,我姑妄称之为外在张力。
说得有点绕口,我再唠叨一下。比如说结合这块材料来看,我把【题材】定为了外在张力的主要矛盾来源。本身在创作中有的人认为减好,有的人认为加好,有的人习惯减着写,越写越减 越减越少,有的人习惯加着写,先勾骨架再添血肉,这都是客观存在的矛盾。还有,这块材料我减去了情感和技巧(除结尾),用几乎旁白的方式介绍了一堆动作,(大概这也是有人为何觉得如同说明文一般的原因吧)在结尾处我即使用了一些技巧和想象,即使有那么一点情感----不用写诗,看起来似乎是我不想再写诗,其实说到底,我还是在陈述【死亡作为终点或许是我唯一停止的方式】,这样又是一个客观矛盾:这算什么?口水诗?或者说,这算诗?没有诗歌的情感和技巧,如朝圣言:简直废话。而喜欢的人应该也有自己的理由。那么在题材的选取上,至少我认为是成功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有一种能够产生矛盾的张力。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些人觉得我小题大做强词夺理。我愿意再重复一遍实验过程,如下:
1.把此贴一楼的原材料称为B,在B中我描述了一个创作的过程,在那个虚拟的创作过程中有个虚拟的不断被”减字“的作品,我们暂时称它为A;
2.A究竟是什么形态或者内容无人知晓,而B此时已经呈现于众;
3.对于B而言,如我之前所说,近乎白描,几乎没有情感和诗歌的骨血,而把B当做一首完整诗歌的读者来说,B所欠缺的,情感技巧内容等诗歌元素 我们称之为C;
4.我说过这是原材料,可以被当做诗,当然也可以被赋予其他使命。结合题材与内容,那么我如果定义这块材料为议论文(或者说明文)的话,那么它就成为了D,而D是无可取代不能忽视的一种存在。因为B中的三句话
“减去一些部首
字有了新思想
减去一些形容词
也许更像真相
再减去一些介词
让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很多人觉得这是说教讲理,没错,就是这三句话让B不能成为小说素材,戏剧台词等其他。却可以转变成为D
5.对于D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讲道理,该如何减,怎样减,减哪些字是应该的,会带来什么效果等等。对了,对于D来说,最重要的就是A。
6.现在我们可以不完全地感受一下这样复杂交织的外部张力有多少:
B带有着不可见的A,不参与B却提供了一个通道出口;
认为C比B重要,但是B呈现,C缺失;
认为B比C重要,却有D存在,想消灭D,D却可以从A这个通道逃回B的内部,占领B, 或将 B变成 D (就是说,你让我别在B中讲道理,要消灭议论文的感觉,我可以否定说,我写的本来就不是诗呀,只是一块原材料,为什么不能是议论文呢)
。。。。。。
对于B,我要致歉。我放弃了一首好诗,但希望能引来大家更多的思考。这次是第一次实验,相信以后还会有。我已经构思了好几天不得要领,昨天偶然看见虫吧讨论“减字”一时念起,5-10分钟内完成了这么一个帖子。赞的喷的,我都感谢你们参与到了讨论中来,给本次实验带来了珍贵的数据材料。
谢谢大家!
(在这里我多扯一下。敢于明确表达自我观点的人在这里确实越来越少,很多新人会叫我大神,被我挂着的那个闲职小吧狗牌和不到1年时间水来的近5000点经验唬住了,真心不必。我不止一次跟大家说过我是一个喜爱诗歌的门外汉,这绝不是客气。每次新的尝试对我来说可不就是如此。而且直到今天我还一样,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对待这里。当然水起来也不含糊^_^)
一大段文字
我开始减
减去笔画多的
笔画少的
不重,不轻
减去一些部首
字有了新思想
减去一些形容词
也许更像真相
再减去一些介词
让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减啊减
我挨着个地减
跳着段落减
闭上眼,随机减
减去那些倒霉的好字眼
和活该的坏字眼
字减多了
我就剪纸
剪得和字一样多还不够
再剪
剪掉所有的空行
字的缝隙
笔画的缝隙
任何停顿的缝隙
不停地剪
剪到了手还剪,哗哗流血
直到最后
剪得自己只剩一堆
再也剪不动的白骨
再也不用写诗
【内部张力和外部张力】 【矛盾】 【隐藏的文字】 【呈现的未必是最好的】
这首算是个实验文,我不太愿意称它“诗”或者“作品”,算作一块带有独特质感的原材料吧。从收到的评价回复上说,虽然少了些,但是效果却明显。有“最烂的一首”,也有“最喜欢的一首”,有“觉得不完整”,也有“觉得很多字句可以减”。一段文字有人欣赏有人不喜本是正常,但是当欣赏和不喜的情感接近某种极端的强度后(比如“最”),我认为这样的文字也是有着张力的。和传统意义上的好诗的张力不同,那种张力是在文本内容内部构成,或说是原属作者情感的文本张力,我姑妄称之为内在张力;而此张力应该已经跳出了作者的情感,而更多横跨于某种题材或客观存在之上,我姑妄称之为外在张力。
说得有点绕口,我再唠叨一下。比如说结合这块材料来看,我把【题材】定为了外在张力的主要矛盾来源。本身在创作中有的人认为减好,有的人认为加好,有的人习惯减着写,越写越减 越减越少,有的人习惯加着写,先勾骨架再添血肉,这都是客观存在的矛盾。还有,这块材料我减去了情感和技巧(除结尾),用几乎旁白的方式介绍了一堆动作,(大概这也是有人为何觉得如同说明文一般的原因吧)在结尾处我即使用了一些技巧和想象,即使有那么一点情感----不用写诗,看起来似乎是我不想再写诗,其实说到底,我还是在陈述【死亡作为终点或许是我唯一停止的方式】,这样又是一个客观矛盾:这算什么?口水诗?或者说,这算诗?没有诗歌的情感和技巧,如朝圣言:简直废话。而喜欢的人应该也有自己的理由。那么在题材的选取上,至少我认为是成功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有一种能够产生矛盾的张力。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些人觉得我小题大做强词夺理。我愿意再重复一遍实验过程,如下:
1.把此贴一楼的原材料称为B,在B中我描述了一个创作的过程,在那个虚拟的创作过程中有个虚拟的不断被”减字“的作品,我们暂时称它为A;
2.A究竟是什么形态或者内容无人知晓,而B此时已经呈现于众;
3.对于B而言,如我之前所说,近乎白描,几乎没有情感和诗歌的骨血,而把B当做一首完整诗歌的读者来说,B所欠缺的,情感技巧内容等诗歌元素 我们称之为C;
4.我说过这是原材料,可以被当做诗,当然也可以被赋予其他使命。结合题材与内容,那么我如果定义这块材料为议论文(或者说明文)的话,那么它就成为了D,而D是无可取代不能忽视的一种存在。因为B中的三句话
“减去一些部首
字有了新思想
减去一些形容词
也许更像真相
再减去一些介词
让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很多人觉得这是说教讲理,没错,就是这三句话让B不能成为小说素材,戏剧台词等其他。却可以转变成为D
5.对于D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讲道理,该如何减,怎样减,减哪些字是应该的,会带来什么效果等等。对了,对于D来说,最重要的就是A。
6.现在我们可以不完全地感受一下这样复杂交织的外部张力有多少:
B带有着不可见的A,不参与B却提供了一个通道出口;
认为C比B重要,但是B呈现,C缺失;
认为B比C重要,却有D存在,想消灭D,D却可以从A这个通道逃回B的内部,占领B, 或将 B变成 D (就是说,你让我别在B中讲道理,要消灭议论文的感觉,我可以否定说,我写的本来就不是诗呀,只是一块原材料,为什么不能是议论文呢)
。。。。。。
对于B,我要致歉。我放弃了一首好诗,但希望能引来大家更多的思考。这次是第一次实验,相信以后还会有。我已经构思了好几天不得要领,昨天偶然看见虫吧讨论“减字”一时念起,5-10分钟内完成了这么一个帖子。赞的喷的,我都感谢你们参与到了讨论中来,给本次实验带来了珍贵的数据材料。
谢谢大家!
(在这里我多扯一下。敢于明确表达自我观点的人在这里确实越来越少,很多新人会叫我大神,被我挂着的那个闲职小吧狗牌和不到1年时间水来的近5000点经验唬住了,真心不必。我不止一次跟大家说过我是一个喜爱诗歌的门外汉,这绝不是客气。每次新的尝试对我来说可不就是如此。而且直到今天我还一样,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对待这里。当然水起来也不含糊^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