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朝吧 关注:52,980贴子:326,968

【转】卫青——从来没人敢诬告的大汉将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3-28 18:23回复
    ……纵观这么多年的记录,居然没有任何人物参奏卫青图谋不轨啊之类的记录。这应该不是因为卫青的权势大,(后来刘弗陵时代,霍光的权势够大吧,却依然有人告他谋反)也不会因为他性格好,想扳倒他的人就对他心存怜惜。再说卫太子,卫青生前,卫皇后因太子不类皇帝而不安,刘彻得知后,就和卫青说,对太子,他十分满意,安了卫家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和皇后说呢)。可卫青死后,卫皇后和卫太子就遭殃了。那些憋了很多年的人物似乎终于一个个冒头。但如果卫青真在此前就受刘彻的冷落,抑郁不得志,那些要扳倒卫家的李广利刘屈牦们,怎么不在那时候动手呢?因为那时候还有一个更好的借口――――只要说卫青因被冷落,心怀不满心生怨恨,勾结皇后欲立太子为帝。一个握有兵权,一个为后宫之主,还有个太子在手,皇帝不信也要疑三分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3-28 18:23
    回复
      我们来看段资料:-------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朝”地位,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西汉时期的军队作战指令,是兵符制度。就是由中央政府的大司马衙门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动物兵符,这些兵符一分两半,左边在中央皇帝和大司马手中,右边在各军队统领手中。要动弹50人以上的军队,都必须动用兵符制度,即必须要由上司发下皇帝手中的那一半兵符对上各军队统领手中的兵符,这样,部队才能够调动和作战。-----------要知道大司马始于汉武朝,刘彻专门设置了这个衔,而直到他死,在他任上的大司马就只有卫青和小霍两个。说那十几年卫青被闲置,可是他是大司马,他是内朝的重臣!而这个兵符制度,左边在中央皇帝和大司马手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3-28 18:26
      回复
        关于骖乘天子出,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法驾,公不在卤簿,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侍中骖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小驾,太仆奉驾,侍御史整车骑。《汉官解诂》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太仆执辔,大将军陪乘.名为大驾之卤簿。——《西京杂记》张衡《二京赋》及李善注本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李善曰:孙叔者,太仆公孙贺也,字子叔。卫公者,大将军卫青也。大驾,太仆御,大将军参乘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也有陪乘的描述“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霓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孙叔就是公孙贺;卫公是卫青。------也就是说,天子出行,如果用大驾,都是大将军骖乘。这是规定大规模的出行,封禅,祭神,或者是寻仙,甚至就是到甘泉宫和汾阴祠,都是用的大驾。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3-28 18:26
        回复
          以上看来,卫青像是在这十几年失势了么? 出游是”骖乘”,在长安是内朝重臣,他在世的时候,没人敢参他,诬陷太子。。。如果他真失势,或者被冷落的话,卫家的地位绝对会让人眼红,而且那时有一个很强大的罪名:腹诽罪。皇帝的冷落也会使得那么察言观色的百官知道要捧谁,要踩谁。可是,没有人敢参卫青。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3-28 18:27
          回复
            法驾,公不在卤簿,唯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奉引,侍中骖乘,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_____________________侍中:为加官,源自秦朝,卫青做大将军后其侍中之职并没去掉,所以中有一句"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意思是卫青做了大将军后仍要去侍中,由此而看,这个法驾估计也是少不了卫青去骖乘滴.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3-28 18:31
            回复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店,一九八八第一版http://www.ncu.edu.tw/~phi/confucian/data/06_8/4.htm大 将 军 , 战 国 时 官 也 。 楚 怀 王 与 秦 战 , 秦 败 楚 , 虏其 大 将 军 , 屈 是 矣 。 汉 高 帝 以 韩 信 为 大 将 军 。 初拜 信 , 萧 何 曰 : 「 王 素 慢 无 礼 , 今 拜 大 将 , 如 儿 戏 耳 。」 乃 择 良 日 , 斋 戒 设 坛 , 以 礼 拜 之 。 又 窦 婴 为 大 将 军 ,每 朝 大 议 , 列 侯 莫 敢 抗 礼 。 武 帝 又 置 。 初 , 武 帝 以卫 青 数 征 伐 有 功 , 以 为 大 将 军 , 欲 尊 宠 之 , 故 置 大 司 马官 号 以 冠 之 。 卫 青 字 仲 卿 , 为 车 骑 , 击匈 奴 大 立 功 , 引 兵 至 塞 。 天 子 使 使 者 持 大 将 军 印 , 因 军中 拜 青 为 大 将 军 , 位 在 公 上 。 卿 以 下 皆 拜 , 惟 汲 黯 独 揖。 后 又 加 青 大 司 马 位 , 冠 于 大 将 军 上 , 共 为 一 官 。 后霍 光 、 王 凤 等 皆 然 。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3-28 18:32
              回复
                东汉荀悦所撰的“汉纪”中所述卫帅当时的地位是连三公九卿见了他,都须跪拜的《汉纪•前汉孝武皇帝纪三卷第十二》卫青既登大将军。贵宠甚盛。自公卿以下莫敢不拜。唯汲黯与亢礼。或以责黯。黯曰。夫以大将军之尊。而有揖客。反不重乎。大将军闻而贤之。另外,自从卫帅任大将军后,大将军这个职位就凌驾三公,位于”公上”了http://hk.chiculture.net/0106/html/c10/0106c10.html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3-28 18:33
                回复
                  卫青墓位于茂陵东北1公里处,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为冢像庐山”。高24.72米,东边边长113.5米,南边边长90米,北边边长67.6米,西边边长62米。西北角凹进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遥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北面中腰有平台。霍去病墓南北边长各101.5米,东西宽南面56.7米,北面58.4米,高18.38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经,通向墓顶。墓顶原建有一座小庙,年久破朽,早年于雨中倒塌,现在于原庙处建起一座汉风浓重的“览胜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3-28 18:33
                  回复
                    几千年来,如孝武帝这般帝王之才,也就出了这么几个可是,论文治武功个人修为及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的臣子,也就除了这么一个大司马大将军青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3-28 18:34
                    回复
                      卫帅最后的十几年里,汉武帝出游之多,可谓顶峰时期,不是去哪里祭神,就是封禅、巡视再特别说一下,看汉朝的制度,刘邦拜过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之上,但是杀了韩信后,大将军一职就被废弃了。直到刘彻,才专门为卫青重置大将军之位,作为最高军职,并且统领内朝,分丞相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3-28 18:34
                      回复
                        其实,刘彻和卫青两人还算的上是知己。但身份的不平等注定了他们是不可能如其他朋友一样肝胆相照。汉武帝还是信任卫青的,除了他自己他是不会允许其他人伤害他的知己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3-28 18:35
                        回复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觉得汉武帝虽然对卫氏集团非常的不满和疑虑,但对卫青本人却绝对的信任,汉武帝迟迟没有对卫氏集团下手也就是卫青的原因,这种稳固的关系其实真的很少见,不能共富贵,谢磨杀驴的事情我们见多了,以汉武帝的为人如按常理卫青实在是岌岌可危的,因为即便是卫青本人没有二心,他也是直接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卫氏集团的核心,汉武帝怎么可能容忍这种存在?而恰恰相反汉武帝虽然谢了卫青的兵权但实际上对卫青却是爱护有佳的,是什么使得汉武帝给了卫青这种绝对的信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3-28 18:36
                          回复
                            汉武帝当皇帝当的太有感觉了,他想让谁死的话那人绝对活不了,再看看卫帅屹立朝堂三十几年而不到,仅仅说是卫帅的低调,隐忍是不可能的元封五年卫帅薨后汉武帝就又下了求贤诏书是岁,下求贤诏书,令州郡举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时汉廷已乏人材矣。)〔武帝本年求贤诏:“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踢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不羁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民吏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3-28 18:37
                            回复
                              我把第一道求贤诏书贴上来,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待以不次方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3-28 18: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