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小五演绎吧 关注:149贴子:22,205
  • 19回复贴,共1

还你一个真实的秦时明月——③韩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献总爱抽的度娘
二献给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秦始皇
三献给本篇主人公 韩信
要声明的是 本人喜爱历史 却才疏学浅 普及勉强 深入无能
没有经天纬地的才能 就只好循规蹈矩的普及一下了
想说明的是 本帖为独立贴 也为历史帖 即为历史帖 那么官史也好 野史也好 历史家也好 小说家也好 都会摘录一点 当然以本人认为的可信度为标准 也不知正确与否 总之请大家多多指教
如果认为我说的有问题 可以深入讨论(吐槽、捣乱者请自行绕开)
还要注明的是在介绍完人物之后 还会加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及观点 这些看法和观点自然不能成为一家之说 可也算是普及之后的积累
因为摘录史书 所以必定会有雷同;因为阐述观点 所以必定会有分歧
想说的是正常的交流可以 恶意的重伤就算了 请大家多多捧场 多多指教


IP属地:日本1楼2014-07-19 14:37回复
    韩信与张良不同 张良个性恬淡 而韩信则是处处必要争上风 汉初三杰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
    而他们的结局也代表了三种在皇帝身边的人的下场 而现在要说的韩信 正是集谋略 军事于一体的传奇人物
    本篇依旧以《史记》为主 以《史记·淮阴侯列传》为中心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吕太后本纪》等为辅 解析一个历史上真实的韩信


    IP属地:日本2楼2014-07-19 14:43
    回复
      他被后世人们称赞为“战神”、“兵仙”;
      他在当时“王侯将相”一人全兼;
      他的同僚萧何评价他是“国士无双”;
      当时的秦汉百姓评价他是“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他的上司刘邦评价他:“战必胜攻必取”……
      他就是韩信。
      对于韩信的早年,史记倒是有这么一段记载:“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意思就是早年的韩信不仅出身贫穷,而且性格不好。既不能为官为吏,也不能下海经商。经常在别人家蹭吃蹭喝,导致好多人都对他极其厌恶。】这是史记对他的早年的一个总结,接下来还有两个故事,来说韩信与常人不同。
      第一件事就是葬母。韩信的母亲死了,家徒四壁的他自然没有钱给母亲下葬,这个时候能有块地方给母亲下葬就很好了,可他还要寻找一块开阔地,还说要找一块周围能葬下一万个人的地方。这是违反常规的,本身已经家徒四壁,能有一块地方已属不易,可他却还要找一块能装下一万人的墓地,这事在当时看起来,大家都不能理解。
      第二件事就是亭长接待。异人就是异人,做法总是不同于常人的。有一个亭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看出韩信并非常人,结果就把他招到家里白给他饭吃。时间久了,这亭长的夫人就烦他了,一天早上,亭长的夫人煮好了饭,在床上就吃了,韩信起来见没有准备饭食,于是也明白这里也容不下自己,于是便离开了。


      IP属地:日本3楼2014-07-19 15:03
      回复
        史记接下来就记载了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也是成语“胯下之辱”的来源的一则记载: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戴刀剑,但你其实很懦弱”。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你的剑把我杀了;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看了看那人,却真的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围观的人们都笑话韩信,说他怯懦。
        这就是史记关于“胯下之辱”的记载,这条记载上有很多不明之处。譬如韩信为何就会从那屠户的胯下爬过。是真的怕死,还是另外的原因。如果说卧薪尝胆,那么根本就不存在卧薪尝胆的理由。那屠户既不是什么位高权重之人,也非地方恶势力。韩信也没有什么把柄落在屠户的手中,可为什么韩信就爬了过去呢?
        这件事很匪夷所思,如果要解释,也不是什么容易事。因为首先他们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起码根据记载,是这个屠户突然就跳出来了,也只是说了一些侮辱韩信的话。其次,他们之间也没什么高低之分,韩信,大家眼中蹭吃蹭喝的无业游民。那个屠户,在当时也不是什么好的职业,也属于下九流吧。
        本楼认为,韩信的胯下之辱,有可能仅仅就是个单纯意义的胯下之辱。并不存在什么高深的意义,现在人把胯下之辱与卧薪尝胆理解为同一义词,这是有些不对的。单纯从字面意义上看,的确相近,可拿两个成语的主人公比较一下,就知道并非相同。勾践是年年如此,韩信却是一瞬之间。所以胯下之辱,有可能仅仅就是词面上的意思,并没有太高深的意义


        IP属地:日本5楼2014-07-19 20:32
        回复
          师哥~你又强势回归啦加油~


          6楼2014-07-21 12:31
          收起回复


            IP属地:福建7楼2014-07-21 12:56
            回复
              顶一个。。。好高深。
              虽然作为文科生还是想不到这些。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7-21 14:27
              收起回复
                韩信在刘邦入蜀之后,叛楚归汉。到这个时候,韩信依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对于韩信弃项投刘这件事,谁都没有注意到。
                被背叛的项羽没有注意到、就连被投靠的刘邦也没有注意到。史记在这之后,依旧记载了“未得知名”四个字,可见刘邦对其也并不是太看重。
                不久,韩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犯法当斩,其余十三人已经全部被杀】,马上就轮到韩信了,当时的监斩官是夏侯婴,韩信便冲着夏侯婴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刘邦不想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一听又一看,便知此人绝非一般人,随后又与韩信交谈,感觉韩信并不一般,于是免除他的死刑,同时向刘邦推荐了韩信。
                可笑的是,史记在这里又顽皮的跟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我们看别的故事,一人推荐另一人,那另一人必定会得到主上重视。那么看到这,我们也肯定会想到韩信在这之后,会被刘邦重视且重用。然而史记在后面接着写道:”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夏侯婴向刘邦说起韩信,刘邦却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而且并没有感觉到韩信有过人之处】
                刘邦虽然不重用韩信,可萧何却在与韩信的交谈中感觉到韩信并不是一般人,于是与韩信极其交好。
                不久,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驻汉中。刘邦本就不爽,因为尊怀王之约,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而项羽却只给刘邦一个汉王,而且封地远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地,所以刘邦属下十几名将领全部逃跑了。韩信也不例外,韩信既不受刘邦重用,而且刘邦有败象。于是像只在游轮上的老鼠一样,嗅到了这艘船即将沉水的味道,于是撒腿就跑..................


                IP属地:日本10楼2014-07-21 18:11
                回复
                  老夫又来顶帖了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4-07-21 21:37
                  收起回复
                    信哥,快更啊,养肥了再看


                    IP属地:福建12楼2014-07-22 11:53
                    回复
                      韩信感觉到刘邦也危在旦夕,于是撒腿就跑。萧何见到韩信跑了,连跟刘邦打招呼的时间都没有,直接就向韩信追去。
                      刘邦得知萧何跑掉之后,就认准了萧何也跑了。就大骂萧何。史记在记载萧何追韩信、以及韩信被追回,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等等一些事,史记用了数以百字的字数进行了记载,史记一向惜墨如金,那么司马迁能用百字的数量记载,可见司马迁也感觉萧何追韩信这件事,对于刘邦乃至于日后的汉家天下都是有利的。那百字的记载,这里不赘言。下面概述一下百字的中心意思:
                      萧何追回韩信,便去拜见刘邦,刘邦破口大骂,萧何说自己并不是逃跑,而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问是谁,萧何说韩信。刘邦说军官都跑了几十个了你都没去追,区区一个韩信,值得你去追吗?萧何说,军官跑了还可以找,可韩信要是跑了,天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韩信。大王要是向偏安蜀地,那韩信自然作用不大。如果要进取中原,那么韩信是很重要的。刘邦就要封韩信为将军,萧何却说韩信一定会不满意会跑的。萧何建议刘邦选个好日子,郑重的拜韩信为将。刘邦采纳。
                      这便是韩信拜将的过程。也是韩信迈向神坛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却是萧何扶助的,正所谓成也萧何。
                      萧何对于韩信的一生,可是至关重要。如果列举对韩信影响比较大的人物,那么刘邦、萧何、吕后、项羽这四人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他们有的成就了韩信的成功、有的造成了韩信悲惨的结局。而萧何对于韩信的一生,是矛盾的。这个矛盾,日后还会提及。


                      IP属地:日本13楼2014-07-24 17:17
                      回复


                        IP属地:福建14楼2014-07-26 19:36
                        回复
                          被刘邦拜将之后的韩信,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为刘邦取天下的目标分析了情况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再说到这段的时候,再一次用了大篇幅来详细记载
                          其过程比较繁琐,且文言文难懂。于是我大概的翻译了一下,综合了一下,请大家看以下内容:
                          韩信问刘邦,在兵力的强悍、精良、勇略等方面比项羽怎么样。刘邦回答,都不如项羽。韩信就说项羽虽然能吓住人,却不能用人,这是匹夫之勇;又说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见到人落泪他也会跟着落泪,这是妇人之仁。项羽封王时,把他的亲信和心腹都封成了王,这就使诸侯们愤愤不平。又把义帝驱逐于江南,天下人怨恨他。他名为领袖,实际已经不得人心,早晚会变衰弱。三秦【章邯、司马欣、董医】本为秦将,他们骗了部下投降了项羽。项羽坑杀了三十万降兵,却唯独不杀他们三个。秦地的百姓都恨死他们三个了,大王【指刘邦】你入武关之后,对民秋毫无犯,立法三章颇得关中百姓人心。而且项羽违约不封大王为关中王,关中百姓对这个也愤愤不平。如果大王能起兵攻三秦,那么关中百姓一定会拥戴大王的。
                          这段就是韩信为刘邦做的策划。这并不是为取天下做的策划,而是为取天下的第一步而策划的。刘邦居于蜀地,不说别的,光是那八百里秦川就能把刘邦困死。刘邦要想取天下,必定先取关中。韩信理智的为刘邦分析了项羽的性格和为人,以及预言了项羽日久必衰。事实上,这些日后都印证了,不得不佩服韩信的见识。之后,韩信又分析了三秦的处境,以及关中百姓的人心向背。这才使刘邦下定决心,取关中。同时,刘邦自己说得韩信有点晚,从此对韩信言听计从。这就是韩信的“初出茅庐第一计”,分析的透彻又准确,那么刘邦下一步会怎么做呢


                          IP属地:日本15楼2014-07-30 10:13
                          回复
                            (づ ̄3 ̄)づ


                            IP属地:福建16楼2014-07-30 1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