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大国历史一直都是磕磕绊绊的。从彼得大帝至今的300多年间,俄国以及前苏联两度进军西欧腹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舞台的主角。但不论是第一次击败拿破仑,还是第二次击败希特勒,俄国在登上世界之巅数十年之后,却都再度衰落。
或许可以说,俄国的发展似乎呈现出一种盛极而衰的回圈。而从彼得大帝开始至今天的将近300年间,俄罗斯人似乎仍未找到摆脱这种回圈的道路。
两度崛起两度衰落
俄罗斯的大国历史一直都是磕磕绊绊的。从彼得大帝至今的300多年间,俄国以及前苏联两度进军西欧腹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舞台的主角。但不论是第一次击败拿破仑,还是第二次击败希特勒,俄国在登上世界之巅数十年之后,却都迅速衰落。
19世纪初,当俄军进入巴黎的时候,俄国也第一次从欧洲的边缘角色变为一个主角。但此后数十年间,俄国的势力却急剧衰减。
到19世纪中叶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1856年俄国和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裏米亚战争的失败,俄罗斯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二战后,赫鲁晓夫时期是俄罗斯立国以来国力最强大、对外最活跃、扩张势头最猛的一个时期,苏联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仅次於美国,军事力量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准比其他各个时期都高。
当美国被越南战争拖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让“俄国熊来了”的惊呼声响彻西方世界,苏联在军事竞赛中取得了对美欧的巨大优势,并在战略缓和政策的掩护下,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起了“历史性总攻势”。
但不到20年之后,苏联土崩瓦解,俄国再次从立国以来最强盛的顶点跌落下来。
俄国第一次跻身欧洲舞台、成为主角是在19世纪初打败拿破仑的俄军进入巴黎时。但数十年后的克裏米亚战争,使俄罗斯从其顶点迅速跌落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凭藉著在战场上的战绩,俄罗斯再度成为世界性大国,并在此后数十年间,与美国一起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再度重演历史。
或许可以说,俄国的发展似乎呈现出一种盛极而衰的回圈。而从彼得大帝开始至今天的300多年间,俄罗斯人似乎仍未找到摆脱这种回圈的道路。
17世纪末期,经过数百年的对外扩张,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的大帝国。但除了广袤的国土,俄国在各方面远远落后於当时的西欧国家。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於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在西欧的眼中,当时的俄罗斯是一个蛮荒、落后、野蛮的国家,俄国的声音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在欧洲从配角到主角
17世纪末期,一位雄心勃勃的沙皇出现了,他就是彼得一世。他用君主的强权带领俄国向西而行,走上强国之路。彼得先后两次与北欧强国瑞典开战,先大败后大胜,从瑞典手中夺得了一个出海口,打通了与西欧之间的直接通道。这场战争的结果急剧地改变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
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对俄罗斯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他放弃了有著八百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从瑞典手中夺来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首都——圣彼得堡。
以彼得大帝继承者自居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采用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方式,追求俄罗斯的强大。在她统治的34年时间裏,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拿破仑军队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遭遇败绩,俄国为整个欧洲挽回了败势。181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被祖母寄予厚望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骑著白马进入巴黎,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俄罗斯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
从扩张者到和平捍卫者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它以
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从彼得大帝改革开始,历经230多年的努力,俄罗斯民族终於第一次凭藉国力而不仅仅是武力,占据了世界的制高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以巨大的牺牲力挽狂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特勒曾狂妄地宣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德军不仅被全线扼制,而且开始遭遇反攻。1945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於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在德军败局已定的1945年2月,当时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三个国家——美国、苏联、英国的首脑罗斯福、史达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会晤,一起商谈确立战后的世界格局。这是世界对苏联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的承认,也是对苏联所承担的大国责任的尊敬。
在20世纪中叶的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专家视点
作为前苏联的唯一国际法继承者,俄罗斯从1991年以来就一直致力於恢复前任的威望,不止是在军事上、政治上,还包括经济上,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经15年转型的痛苦与磨难,俄罗斯的经济、国际威望等方面逐渐得到认可,“俄罗斯重新崛起”在俄罗斯国内、在中国、在世界上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笔者有幸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在莫斯科大学进修学习,就切身体会与判断看,俄罗斯已经成为大国,但很难成为像原苏联那样的强国。
或许可以说,俄国的发展似乎呈现出一种盛极而衰的回圈。而从彼得大帝开始至今天的将近300年间,俄罗斯人似乎仍未找到摆脱这种回圈的道路。
两度崛起两度衰落
俄罗斯的大国历史一直都是磕磕绊绊的。从彼得大帝至今的300多年间,俄国以及前苏联两度进军西欧腹地,成为欧洲乃至世界舞台的主角。但不论是第一次击败拿破仑,还是第二次击败希特勒,俄国在登上世界之巅数十年之后,却都迅速衰落。
19世纪初,当俄军进入巴黎的时候,俄国也第一次从欧洲的边缘角色变为一个主角。但此后数十年间,俄国的势力却急剧衰减。
到19世纪中叶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1856年俄国和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裏米亚战争的失败,俄罗斯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二战后,赫鲁晓夫时期是俄罗斯立国以来国力最强大、对外最活跃、扩张势头最猛的一个时期,苏联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仅次於美国,军事力量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准比其他各个时期都高。
当美国被越南战争拖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让“俄国熊来了”的惊呼声响彻西方世界,苏联在军事竞赛中取得了对美欧的巨大优势,并在战略缓和政策的掩护下,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起了“历史性总攻势”。
但不到20年之后,苏联土崩瓦解,俄国再次从立国以来最强盛的顶点跌落下来。
俄国第一次跻身欧洲舞台、成为主角是在19世纪初打败拿破仑的俄军进入巴黎时。但数十年后的克裏米亚战争,使俄罗斯从其顶点迅速跌落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凭藉著在战场上的战绩,俄罗斯再度成为世界性大国,并在此后数十年间,与美国一起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再度重演历史。
或许可以说,俄国的发展似乎呈现出一种盛极而衰的回圈。而从彼得大帝开始至今天的300多年间,俄罗斯人似乎仍未找到摆脱这种回圈的道路。
17世纪末期,经过数百年的对外扩张,俄罗斯已经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的大帝国。但除了广袤的国土,俄国在各方面远远落后於当时的西欧国家。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於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在西欧的眼中,当时的俄罗斯是一个蛮荒、落后、野蛮的国家,俄国的声音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在欧洲从配角到主角
17世纪末期,一位雄心勃勃的沙皇出现了,他就是彼得一世。他用君主的强权带领俄国向西而行,走上强国之路。彼得先后两次与北欧强国瑞典开战,先大败后大胜,从瑞典手中夺得了一个出海口,打通了与西欧之间的直接通道。这场战争的结果急剧地改变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
1713年,彼得一世做出了一个对俄罗斯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他放弃了有著八百多年历史的俄罗斯古老都城——莫斯科,在从瑞典手中夺来的涅瓦河口,重新建立了一个崭新的首都——圣彼得堡。
以彼得大帝继承者自居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采用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方式,追求俄罗斯的强大。在她统治的34年时间裏,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超级大帝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后,席卷了整个欧洲的拿破仑军队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遭遇败绩,俄国为整个欧洲挽回了败势。1814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孙子、被祖母寄予厚望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骑著白马进入巴黎,被推举为欧洲神圣同盟的盟主,俄罗斯成为欧洲事务的仲裁者。
从扩张者到和平捍卫者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强国。它以
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
从彼得大帝改革开始,历经230多年的努力,俄罗斯民族终於第一次凭藉国力而不仅仅是武力,占据了世界的制高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以巨大的牺牲力挽狂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特勒曾狂妄地宣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德军不仅被全线扼制,而且开始遭遇反攻。1945年5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於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在德军败局已定的1945年2月,当时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三个国家——美国、苏联、英国的首脑罗斯福、史达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会晤,一起商谈确立战后的世界格局。这是世界对苏联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的承认,也是对苏联所承担的大国责任的尊敬。
在20世纪中叶的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专家视点
作为前苏联的唯一国际法继承者,俄罗斯从1991年以来就一直致力於恢复前任的威望,不止是在军事上、政治上,还包括经济上,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历经15年转型的痛苦与磨难,俄罗斯的经济、国际威望等方面逐渐得到认可,“俄罗斯重新崛起”在俄罗斯国内、在中国、在世界上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笔者有幸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在莫斯科大学进修学习,就切身体会与判断看,俄罗斯已经成为大国,但很难成为像原苏联那样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