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老子的社会背景产生了什么样“德”的思想?
宇宙演化,世界从无机到有机“自在“——生物”自为“——到人的”创造''阶段,现在仿上帝造机器人。老子认为这一切都有赖于道。道是虚无的,却是万物之宗。其在运动,好像存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在天帝之前既是固有的,那再不必追究一元二元,唯心唯物了。就像人出现之前去寻找意识,永远也找不到还没生的东西。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哲学意义上的道论是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的集大成者。当时中国散文还在发展,因此看上去都是“断章”,加上是两千年前的古文,不像到了荀子阶段散文成熟,屈原阶段诗歌成熟较易理解。但是不能把它与孔子的“中庸之道”和茶道,柔道,剑道的方法论混为一谈。
老子生活在周朝式微春秋战国的早中期,亲身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阵痛,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欲心发狂,导致春秋无义战,杀人盈野,宫廷整洁而农田荒芜,百姓苦不堪言。老子斥这些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强盗头子!说他们非道也。他渴望有一个返璞归真,小国寡民和平的小康生活社会出现。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不明白他的理想社会是不现实的,他也不可能懂得历史唯物主义。他唯一能开的社会药方是与虎谋皮,号召这些统治者向圣人学习,说尽遵循道的好处,违背道的坏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以人在做,天在看来告诫。要他们修身,为家,为乡,为天下。劝他们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告诉他们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并献出他的三大法宝“慈”,“俭”,“让”来诱惑,可惜没人想做君子。这么好的民本思想卖不出去,老子深感孤独,只好把自己当圣人,被褐怀玉而隐居,守其道之用“德”去了。
诸子百家,何少先贤,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其政治主张都是入世的。道家想回去以德治国,儒家想以礼治国,法家想以法治国,墨家想以契约治国。可惜”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太超前了,德治又太原始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选择了以法制形,以礼治心文武兼治的统治之道,越千年而不改。只有当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决斗屡次失败后,我们才明白我们最终失败在观念上。所有的武器我们都有,但是我们的武器库却尘封了两千多年,这是需要我们真正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