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3,190贴子:616,948
  • 11回复贴,共1

【国学】唯美的传世书法赏析《一》巫言鬼语“楚帛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战国楚帛书,纵38.76厘米,横、47厘米,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9-05 13:46回复
    《楚帛书》为战国中期物品, 是中国至今出土的最早的古代帛书, 也是最为完整的长篇。 《楚帛书》又称《楚缯书》,写在一幅近于正方形的丝织物上, 整幅为三部分文字组成, 中间写有两段文字,书写方向互相颠倒,一段十三行,,另一段八行, 四周环列十二段文字,每段各附有一神怪图形,为旋转状,或立或卧,或走或跳, 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有的学者认为帛书的整幅文字可分为三篇, 写在中间的两段,分别为《四时》篇和《天象》篇, 环列四周的十二段为《月忌》篇。 郭沬若说“ ss楚帛书》抄录和和作书的人,无疑是当时民间的巫觋”。
    手机没电了!先写到这吧,后再更!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9-05 14:13
    回复
      2025-08-03 11:56: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这里,向蔡老先生表示敬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9-06 06:57
      回复
        唯美的传世书法赏析《二》
        秦、 李斯《峄山刻石》
        肃然敬仰 巍峨气象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9-06 08:46
        回复
          @刘丶_小呆 到此一游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9-06 09:03
          收起回复
            《峄山刻石》为长方形,四面皆刻有字,每面五行,共计223字,小篆体书成。 文字主要内容为秦始皇诏书,144字,用意在于颂扬秦始皇功盖三皇五帝的旷世之功绩。 “皇帝曰” 字样以下,为秦二世诏,79字。 总体来看,是一篇带有政令教谕性质的文书。
            《峄山刻石》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 李斯(前280~~前208), 战国末年楚国蔡地(今河南上蔡)人, 一开始时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为官,被吕不韦所常识。 他劝说秦王灭六国,成霸业, 在秦王赢政一统天下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又出任宰相,制定了具体制度,统一了文字、车辙、度量衡, 后又在秦始皇死后矫诏(改诏)扶胡亥登王位。 终于被赵高所妒忌, 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杀。 李斯擅长书法, 所书小篆“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
            秦刻石从功用上说,与金文是相似的,都是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但石碑的体制已远不是青铜器皿可以相比(书法)。 不与群山作伴似乎不足以显示始皇帝的霸气与襟怀。 抛开碑文内容不论,丞相李斯以其出众的书才,创造出富丽华贵、堂皇恢弘的书法效果,让我们读此碑文之时确有肃然景仰之感讷。
            篆体的笔迹,质力均匀似玉箸,绵长而具有张力。 字体外形方整,内部则横平竖直,强调对称感, 再以大量的曲弧线盘绕,更使字迹给人带来宫殿般华贵、巍
            峨的气象。可以说篆书至李斯的时代,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据《史记. 始皇本纪》记载, 秦始皇巡游时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在泰山、琅玡台、碣石、会稽、峄山等六处立刻石, 相传这些刻石也都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丞相李斯所书。 这些刻石文字价值不高, 有价值的却是其书法。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后,立即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废除此前其他诸候国的字体, 而将秦国使用的字体加以规范整理, 作为新的标准字体在全国推行。 后人便将秦国统一之后的新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 而将秦统一以前的字体统称为“大篆”。 与“大篆”相比,小篆在减少了象形特征和去掉装饰成份的同时,结构上更加抽象和整齐。 作为秦朝标准小篆字体的代表,也主要表现在石刻上。 这些石刻石上书迹的风格与长期分裂后,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的要求相适应, 表现出一种均衡和谐与有秩序的美感。 其均匀的结构分布,及流畅的线条形象, 也使得书写过程中的法则规律更显得明确和重要。
            《峄山刻》据说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帝出巡至山东峄县的峄山时所立。 后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使人推倒并焚于火, 后人取旧文又刻于碑石之上。 唐诗人杜甫曾有这样的诗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杜甫看见的是哪一种旧拓本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两句诗说明他把枣木传刻本与旧拓本对照过, 也说明峄山碑在唐代开元以前已被毁。 唐后摹刻的峄山碑有好几处, 近代金石学家公认:“宋人郑文宝根据徐铉临本摹刻的现存于西安碑林的最好。 这就是宋朝时赵明诚(李清照的丈夫)在《金石录》中所说的:“ 秦峄山刻石者,郑文宝得其摹本于徐铉, 刻石置之长安, 此本是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9-07 14:39
            回复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9-07 23:11
              收起回复
                汉 《张迁碑》
                方直之中显圆巧(图片有一张是临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9-09 19:08
                回复
                  2025-08-03 11:50: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张迁碑》 碑高315厘米,宽102厘米。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
                  《张迁碑》完整精美,是汉碑中最著名的碑石之一。 碑额上刻有汉篆“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这也是它的全称。 碑阳面有隶书15行,满行42字,共有567个字,阴面刻有造碑的41名官吏的名称,3列41行,有323个字。 此碑传世拓本多为清代拓本,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精美的版本,是流传下来的最佳的明代拓本。
                  《张迁碑》历来被称作是汉碑中严整、雄强一路的代表,它骨力强劲,神气飞扬。 在构字上以奇险为胜,重心偏低,结字方正。 从笔画上论,波挑平稳而不扬,常常含而不发,发亦必见深沉,所以更有一种朴拙、浑厚之意。 细来揣摩,其味无穷。
                  此碑出土较晚,因此保存情况相对完好。 字的整体构架严谨生动而不流于呆板,于质朴中微露灵气,凿刻的石匠们也可谓技艺高超啊,所以才成就了这件堪称是、汉碑石刻中上上之品的杰作,很多书法家都给予了此碑很高的评价。
                  相传明代初年,山东东平的农民在犁地时,偶然碰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块,挖掘出来后竟发现是一块碑石,它就是《张迁碑》。 未想到这块 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的碑文,后来竟给中国的书坛增添了奇异的光彩。
                  按碑文内容分析,这是一块谷城旧吏 韦萌等人为追念县令张迁的政绩所立的追思碑,碑文中颂扬了张迁及他的祖先 张仲、张良、张释之、张骞等人,碑文本身就记述了生动的历史故事。
                  张迁,字公方,陈留郡乙吾人。 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朝,周宣王治理天下,使周朝又由衰落步入强盛,当时有个名叫 张仲的人,以孝悌和交友为处世原则,此人就是张迁的祖先。 汉高祖刘邦建立刘姓王朝,张良为汉之重臣,他善于运筹在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由于功勋卓著,受封为“留候”。
                  后至汉文帝与汉景帝年间,有个叫张释之的人,敢于直言上谏,辅弼皇帝。 有一次,皇帝出游上林苑,偶然向苑令问起苑中飞禽走兽的饲养情况,苑令答不上来,专职饲养动物的啬夫却对此问题对答如流。于是皇帝一怒之下,将苑令与啬夫的职位对调了。 张释之见状立即进言道:“您这样做实在不当,苑令是有公卿之才的人,而啬夫却只是个喋喋不休的小吏而已,并不能成之为国之重臣。” 皇帝就听从了他的建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9-28 15:34
                  回复
                    但为方便农人劳作,张迁下令不闭四门。 腊月里过年之时,他准许狱中的犯人回家祭礼祖先。
                    待到八月征收人头税之时,他也从不派遣衙吏到各村落里惊扰乡民。 张迁还下到村庄中抚恤上了年纪的老人。在他的治理下,谷城一带出现了路不拾遗的情景。 人们耕种田地累了后,也敢毫不担忧地就睡在野地里。
                    黄巾起义时,汉朝州郡大多都被攻占,但张迁所守的谷城却得以保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10-05 1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