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吧 关注:18,452贴子:329,778
  • 0回复贴,共1

【冷成金教授博客对《论语》解读,大家评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冷成金教授博客对《论语》解读,大家评论】
全文见http://blog.sina.com.cn/lengchengjin
               生活中的《论语》
                   【学而第一】 一、人生三境界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后人整理的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论集。  《论语》的版本很多,历来的研究著作更是汗牛充栋,有时义理   解释也十分艰涩难懂。可那些跟我们都比较远,在这儿,我们先抛开那些“天书”,让我们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亲切地感受《论语》。全文见http://blog.sina.com.cn/lengchengjin

                 
                           人是需要家园感的
人是需要家的,起码是需要家园感的!
   然而,如果有家,家又在哪里呢?即使知道了家在哪里,我们又能回得去吗?即使我们能回去,家里又有我们的位置吗?有朝一日,也许我们真的回去了,可是,家,又能接纳我们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摆脱了喧嚣与浮躁的时候,在扪心静思的时候,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
   《诗经•君子于役》讲述了一个关于家的故事:“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丈夫到远方戍边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傍晚了,鸡已栖息在墙洞里,羊牛也从山上下来了,可是,此时的丈夫在哪里?傍晚、牛羊、妻子,还有守望,这,就合成了中国人的家。这日暮人归的图景,这妻子守望的深情,以及由此生发的无数意象,便是中国人的家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最后的精神家园。
    但是,自从呱呱坠地起,我们就被母亲放逐了。宿命注定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寻找回家的旅途,而且无法依靠别人。还是《诗经》上的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园追寻者的吟唱,而是所有中国人必须经历的精神历程。
    所以,家,在旅途,在精神的旅途!《论语》的第一章,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乐学以为人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

    这是人生的三个境界,从人之为人,到最后人的归家,完成了中国人一生的历程。
    我们知道,学习并不快乐。我教了几十年的书,对教育和学生可谓“一往情深”,颇能“持之以恒”,但每当“春日迟迟”的时候,或是“长风送雁”的时候,或是“日暮欲雪”的时候,如果当时我在上课,我都会说:“这样的情景,还听我讲课,真是糟蹋了大好时光!”
    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很多人失去了青春,起码失去了青春感!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讲啊讲啊,学生记啊记啊,45分钟下来,老师感到了一种虐待人的满足,学生感到了一种受虐待的快乐,师生关系也由此变成了虐待狂和受虐狂的关系。等考上硕士、博士,好像有些“闲暇”来享受一下了,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老”了。现在的很多学生,相互间爱称“老某”、“老某”,未必没有这个原因。



1楼2008-06-16 12:5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