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寓”,是人类社会自始就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样态。从“地球村”整体演进史的宏观视野俯瞰,在农业社会中,一方面,流寓者离开本土到他乡谋生,往往由某种被迫因素促成,在正常的社会秩序里,他们与处于乡土社会里稳定型生活的人群相比,属于非主流群体;另一方面,这一非主流社会群体,对“安土重迁”的“乡土型”超稳定社会生活,多少起到了某种“激活剂”的作用,因为外来的“流寓者”到本地后或多或少会产生一种“鲇鱼效应”①。到了“工业化”时代,“流寓”群体随着机器的轰鸣变得越来越庞大,成为工商业生产力的主流。进入“信息化”和贸易全球化的今天,“流寓”已然演化成“自由王国”性质的主动的和主流的生活形态之一,并成为传统“乡土型”、“家族型”“固化”社会生活样态的“消解剂”,流寓正在变成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的生活样态。既然“流寓型”社会生活样态已发展到空前的规模,那么对流寓历史文化的研究也就变得越来越有意义。虽然当代的“流寓”生活与古代有极大差异,不可同日而语,但从百变的差异背后,亦有可能找到一些古今类同的现象、经验与启示,这正是研究《诗经》流寓群体的价值所在。
在古代的词汇中,“流寓”与“留寓”、“寄寓”、“寄居”、“流离”、“流落”、“流播”、“流亡”、“流移”、“流徙”、“迁徙”、“迁居”、“迁移”乃至“漂泊”、“羁旅”、“旅居”等词的含义多有相近或交叉之处。细考“流寓”这一概念,其字面核心含义,原本指人离开本土故园而寄居异国他乡。如《后汉书•廉范传》:“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②《周书•庾信传》:“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信及褒并留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③。古代的流寓者,极易将寄居之地与故乡进行比较,进而产生诸多乡关悲愁之思。这些情愫发酵成为诗赋,就形成了一条情调特异的文学风景线。如庾信《哀江南赋》之“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④;再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⑤流寓异乡的人亦常易产生依附别人不能独立之感。如《红楼梦》第九十回:“想起邢岫烟住在贾府园中,终是寄人篱下。”
在古代的词汇中,“流寓”与“留寓”、“寄寓”、“寄居”、“流离”、“流落”、“流播”、“流亡”、“流移”、“流徙”、“迁徙”、“迁居”、“迁移”乃至“漂泊”、“羁旅”、“旅居”等词的含义多有相近或交叉之处。细考“流寓”这一概念,其字面核心含义,原本指人离开本土故园而寄居异国他乡。如《后汉书•廉范传》:“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②《周书•庾信传》:“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信及褒并留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③。古代的流寓者,极易将寄居之地与故乡进行比较,进而产生诸多乡关悲愁之思。这些情愫发酵成为诗赋,就形成了一条情调特异的文学风景线。如庾信《哀江南赋》之“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④;再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⑤流寓异乡的人亦常易产生依附别人不能独立之感。如《红楼梦》第九十回:“想起邢岫烟住在贾府园中,终是寄人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