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不仅有十二生肖纪年,还有十二生肖纪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我市民俗专家沈志远说,2016年是农历猴年(丙申年),6月5日(芒种)至7月3日(小暑前夕)是农历马月(甲午月)。也就是说,本次“猴年马月”从明天开始,共29天。
历法中有猴年也有马月
沈志远说,从民间层面理解,“猴年马月”其实说的是永远也不可能做到的意思。那为什么还真的有“猴年马月”呢。
原来,中国人一般把国际上统一用的历法称为“阳历”,把中国自己的历法称为“阴历”或“农历”。“阳历”是从耶稣诞生那天开始计算的。而中国历法,是老祖宗从天干地支的角度上论的。
在阴历里,中国古人不仅创造了十二生肖纪年,还创造了十二生肖纪月。这也意味着,猴年马月中的猴年12年一个轮回,马月则是12个月一个轮回。
每年阴历正月到腊月对应的属相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因此每年都有一个月是马月,猴年也必有一个月是马月。
为什么这么对应呢?沈志远认为,十二生肖对应的月份非常有讲头。
正月天寒,山林间唯有老虎出没,叫“虎月”;二月春暖,小草初绿,兔子活跃为“兔月”;三月多雾,有了雷声,神龙显现,叫“龙月”;四月天暖,蛰蛇出洞,叫“蛇月”;五月草长,人欢马叫,谓“马月”;六月草茂,羊群遍野,称“羊月”;七月树茂,群猴出没山间,称“猴月”;八月中秋,杀鸡饮酒,称“鸡月”;九月秋收,防盗要狗,叫“狗月”;十月秋凉,肥猪满圈,称“猪月”;十一月下雪,屋内多鼠,谓“鼠月”;十二月风寒,老牛归棚,称“牛月”。
这样算下来,“猴年马月”就是阴历猴年的五月。“今年的阴历五月,就是从6月5日至7月3日。”沈志远说。
同时,按此推算,12年一个周期就会出现一次猴年马月。上一个猴年马月出现在2004年,下一个猴年马月则要到2028年了。
来历有四种说法
那既然间隔时间并不长,那为什么会用猴年马月这个成语来表示“不可能实现”的意思呢。沈志远说,猴年马月的来历有4个说法。
其中一个说法是认为古人寿命不长,“猴年马月”12年出现一次,相较于古人的寿命,已经是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才被指代发生概率较小。
说法二是指“猴年闰腊月”。闰月是农历的说法,有闰月的那个年份有13个月。“闰腊月”即有两个腊月。沈志远说,他查看了资料,发现从1701年到2000年的300年间,闰二月出现9次,闰三月、闰六月各出现16次,闰四月出现19次,闰五月出现23次,闰七月出现13次,闰八月出现7次,闰九月、闰十月各出现3次。
“但闰十一月、闰腊月、闰正月还从来没出现过。”既然闰腊月没出现过,那“猴年闰腊月”出现的概率就更小了。
说法三则是从“驴年马月”演变而来。沈志远说,有一种说法是,认为这个成语中的“猴”,本应为“驴”。据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驴年马月”用来指不可知的年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事情遥遥无期,不能实现。
“阴历没有驴年,因而将‘驴年马月’也称‘猴年马月’。”
第四种说法则认为猴年马月是天津话“何年嘛月”的谐音。“宁波话里没有这个词的。而在北方,特别是天津话里,有一个词非常接近‘猴年马月’。”沈志远说,这个词就是天津话里的“何年嘛月”。
网络发达流行语传得快
这样看来,“猴年马月”和动辄千百年一轮的某些日子相比还是“嫩”了点,只需12年就能出现一次。那市民可能不理解了:为什么12年前,甚至24、36年就没人提这事呢?难道是当时的人对传统的了解不如现在?
沈志远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可能是现在网络太发达了,有一个提法或流行语,马上就在手机上传得到处都是,而12年前,网络还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24年前就更加如此了。
“其实,不管是不是传说中的‘猴年马月’真的要到了,这都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寻求新鲜、期待好日子的心态。”
新闻附件
“猴年马月”都发生过啥事?
在历史上,“猴年马月”发生过什么事呢?记者稍微搜集了点资料。
2004年:今年也是欧洲杯年。而说到欧洲杯上的奇迹,很多人会想起12年前7月3日的“希腊神话”。那天,希腊战胜葡萄牙夺冠,上演了足球史上最著名的冷门之一。而当时,属于甲申年庚午月。
1992年:希腊夺冠够冷门了,为什么要加上“之一”呢?因为再往前12年,还有更大的奇迹。临时顶替战乱的南斯拉夫参赛的丹麦上演了“丹麦童话”,夺冠的6月26日,属于壬申年丙午月。
1776年:1776年7月4日,这一天因《独立宣言》的发表而被视为美国的独立日,正逢丙申年甲午月———美国也是“猴年马月”诞生的。
1664年:《清史稿》记载,1664年6月6日,也就是甲申年的庚午月初二,多尔衮率军进入北京,中国历史也在“猴年马月”进入了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