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一二月份都跟家有关,好像不是在回家路上就是在离家路上,因为在家的时间太短了。
提起回家,有一首歌叫《500 miles》,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首特美式的老歌。2017开年后的某一天,ONE的秦何人找到我,说韩寒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想找几个在北京且声线合适的男丁,参照”The brothers four”版翻唱一下这首歌。
于是又找到了苏紫旭(他自信得说这是一首跟教会或基督教有关的歌曲,但我后来并没有查到他说的这个背景资料)、刘昊霖(苏紫旭录音当天喝了一些酒,他俩合唱用一个麦克风,刘昊霖的脸后来有些红)、寒洛(录音当天顶着一个愤世嫉俗的新发型,录音间歇坐在沙发上用高响度超低频人声念经),我们临时组成了“四个兄弟”组合,把这首美妙歌曲的中英文版愉快的录完了。
说起离家,还一直都有韩寒的作品伴随。
初中离家0公里,那时最愿意去新华书店,纸质书还在阅读市场占据统治地位,从来不打折,买“闲书”需要自己攒钱,不小的开销,所以每本都仔细反复的翻看,阅后如新。从《三重门》开始,看《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毒》,还曾买过一本盗版文集《狂》。
高中离家1200公里,第一次坐12小时的长途硬座,下车腿都软了。学校旁有租书的小店,5毛钱租一天,看《长安乱》《一座城池》,一人看后全班传阅,那是知识共享的雏形,可惜知识在共享过程里经常不知所踪,让租书的人暗自伤神。
大学离家1800公里,看《独唱团》《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那时从网上买书可以送到手里,而且所有的书都打折,方便极了,但开始染上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毛病。
上班离家2200公里,看《后会无期》,在电影院里哈哈哈。这时智能手机里的软件经常送免费的电子书了,攒了好多本,大部分连目录都还没看。
做音乐后要到各地演出,离家距离忽远忽近,倒是明白了地理上的距离无所谓,没有什么是飞一趟解决不了,要是有,那就飞两趟。但平时难免想念家和家人,又没多少时间可以聚,好不容易聚了,离家多年生活和思维习惯上的不同又显得远,不知道距离到底产生了什么。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首《别送我》,也喜欢这部《乘风破浪》。本来想和大家聊聊观后感的,可我家的小镇电影院还没上映,只能初八回北京再看了。
有人要一起吗?
提起回家,有一首歌叫《500 miles》,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首特美式的老歌。2017开年后的某一天,ONE的秦何人找到我,说韩寒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想找几个在北京且声线合适的男丁,参照”The brothers four”版翻唱一下这首歌。
于是又找到了苏紫旭(他自信得说这是一首跟教会或基督教有关的歌曲,但我后来并没有查到他说的这个背景资料)、刘昊霖(苏紫旭录音当天喝了一些酒,他俩合唱用一个麦克风,刘昊霖的脸后来有些红)、寒洛(录音当天顶着一个愤世嫉俗的新发型,录音间歇坐在沙发上用高响度超低频人声念经),我们临时组成了“四个兄弟”组合,把这首美妙歌曲的中英文版愉快的录完了。
说起离家,还一直都有韩寒的作品伴随。
初中离家0公里,那时最愿意去新华书店,纸质书还在阅读市场占据统治地位,从来不打折,买“闲书”需要自己攒钱,不小的开销,所以每本都仔细反复的翻看,阅后如新。从《三重门》开始,看《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毒》,还曾买过一本盗版文集《狂》。
高中离家1200公里,第一次坐12小时的长途硬座,下车腿都软了。学校旁有租书的小店,5毛钱租一天,看《长安乱》《一座城池》,一人看后全班传阅,那是知识共享的雏形,可惜知识在共享过程里经常不知所踪,让租书的人暗自伤神。
大学离家1800公里,看《独唱团》《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那时从网上买书可以送到手里,而且所有的书都打折,方便极了,但开始染上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毛病。
上班离家2200公里,看《后会无期》,在电影院里哈哈哈。这时智能手机里的软件经常送免费的电子书了,攒了好多本,大部分连目录都还没看。
做音乐后要到各地演出,离家距离忽远忽近,倒是明白了地理上的距离无所谓,没有什么是飞一趟解决不了,要是有,那就飞两趟。但平时难免想念家和家人,又没多少时间可以聚,好不容易聚了,离家多年生活和思维习惯上的不同又显得远,不知道距离到底产生了什么。
希望大家能喜欢这首《别送我》,也喜欢这部《乘风破浪》。本来想和大家聊聊观后感的,可我家的小镇电影院还没上映,只能初八回北京再看了。
有人要一起吗?